驴行信记
奇异梦幻之旅
信义庄
“李子峪水库,位于泰安岱岳区麻塔镇九龙窝村。2003年非典期间,和朋友一家带孩子第一次来。那时孩子还小,正赶上山东电视台在这拍《甘十九妹》,自己被这里的景色深深打动。济南周边竟然还有这么好的风景,青山碧水,栗子古树,奇花异草,随处可见……。此后曾多次和家人、好友到此爬山、游泳、品尝农家美食,这里仿佛成了自己的精神家园,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自己喜欢户外运动,应该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水库西边,正对着药乡主峰—黄尖子山和长城岭,有许多条线路可以进入药乡。今天又探出一条新线路,有几个新的发现:一是正赶上山楂花盛开,白色花朵静静绽放,十分好看。据朋友讲,山楂花气味不太好闻,今天仔细闻了闻,是有一种腐烂的气味,但并不讨人嫌。二是发现一颗大山楂树,一个人抱不过来,以前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山楂树,不知能否申请山东山楂树之王。三是发现一大片地黄,地黄常见,但是这么大一片,还是首次,用震撼二字形容也不为过。四是泰山石随处可见,有大有小,斑斓多姿,比泰山彩石溪一点不差……”
5月3日晚9点,队长在群里满含深情发布的这段文字,让我一下开始惦记起了“李子峪水库、黄尖子山”。今年6月17日去“药乡”驴行的时候,望着高高的“黄尖子山”,不停地缠着“帽檐”大哥,问这问那,求教有关黄尖子山的一切一切,并极力请求队长,直奔“黄尖子山”,但终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
“8月20日周日,李子峪水库、黄尖子山 、鸡冠子峰,深山沟大树遮阴,人少景好,不一样的角度看药乡,避暑休闲9公里500米。早5:30出发”。期待已久的“李子峪水库、黄尖子山……”之旅,终于拉开了帷幕。
沿103省道,过仲宫、柳埠,经黄巢水库,一路畅行,虽有少许路段(黄巢到九龙窝)年久失修,坑坑洼洼,然不到了6:30分,仍如愿到达既定位置岱岳区黄前镇九龙窝村。
也许连续两次强度较大的驴行,挫伤了众驴的锐气;也许变换莫测的天气,吓破了众驴的胆,此次驴行竟仅有5人。不过浓缩的都是精华,能来的肯定是钢粉,今天的驴行,注定会精彩纷呈。
这是一次赏花采药之旅;这是一次美石欣赏之旅;这是一次地理发现之旅;这是一次神秘遐思之旅。
几人刚刚下车,两块书有红色文字的泰山奇石,就措不及防映入眼帘。一块斑斓多姿,颜色微黄,头顶茂密的爬墙虎,上书“九龙卧”;另一块,纹理细腻柔美,颜色灰白,头顶圆圆的红色大理石球,上书“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毛泽东”。两石一金一银,一块立于村头大树之下,一块座落村口池塘之旁,两两相对,脉脉含情,无声地诉说着小村的风情和过往。
队长,这村不是叫“九龙窝”吗?怎么成了“九龙卧”?队长看着“小燕”,回头笑眯眯地说到: 夏初我们去过大津口乡,还记得那里的“牛山口”村原来叫什么名字吗? “牛栏口”了,“立奕”拖着长长的音调抢先回答。“答对了,奖励一个小山头,外加500米”,队长开心地说到。随后,队长注视着眼前的高山,若有所思,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我们讲述,轻声说到:人,谁不向往美好,老百姓也不例外,这“九龙窝”改为“九龙卧”,与那“牛栏口”改为“牛山口”是一个道理啊。
“九龙窝”也好,“九龙卧”也罢,反正有九龙盘踞的地方,肯定是绝佳的风水宝地。五人小队,刚刚拐进九龙沟,就被其独特的景色陶醉了。
峰回路转,水声潺潺,山风微抚,鸟语花香,徜徉在仙境般的“九龙沟”里,心旷神怡。这沟里,除了古老高大的栗子树,最多最让人喜爱的,就是那一块块多姿多彩的泰山石了。从刚进沟起,“立奕”就两眼放光,一刻不停地观察琢磨路边一块块奇异的泰山石,并不时予以点评。“这块石型真好!这块花纹少见,这块石头怎么像只老鹰?”乐的队长禁不住调侃,背一块回家吧!喜的“立奕”抿着嘴说到:想,但整不动唉!说来,这沟里的泰山石真是精彩。从沟口开始,一块块石头千姿百态,纹理奇异丰富,令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越往上走,这石头的块头越大,那图案也愈发的精美,许多石头上的纹理,可说是想什么像什么,诱惑的我和“立奕”都想放弃登山,在此静静地观赏这美丽的泰山石,直到队长说:山顶的石头更美、更神奇,才恋恋不舍地又踏上了驴程。
趟过一处山花烂漫的草地,一行人沿沟底左侧斜向,向黄尖子山山顶发起了冲击。
从沟底跃上山脊,一开始,小路尚还清晰,但走着走着就无路可寻了。不过,对经过数次探路考验的我们来讲,这根本不算什么。队长一马当先披荆斩棘,其余人相互帮助、奋勇争先,不到半小时,队伍就顺利找到了正确的线路。
路线清晰,但要从沟底登顶海拔956米的黄尖子山,也绝非易事。此时虽已立秋,但攀行在无风的山脊,感觉比夏日还酷热难耐。那擦汗的毛巾稍用力竟拧出了水,包里的水也很快喝去了大半,这近乎垂直提升的线路,每攀爬一步都十分艰辛。从沟底到山顶3.41公里的路,回头数数,竟歇息六次,用时达三个半小时,如此,是历次登山所从未有过的事情。
登顶用时过长,除了天气闷热和线路的艰难外,其实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一路美景的羁绊。
从沟底向山脊攀爬的时候,队伍左冲右突,上下求索,最是艰难,但即便如此,一群好色之徒,对不期而至的花花草草,还是不肯轻易放过。突然,一株漂亮的“兰花草” ,出现在了眼前。这草,鸭掌似的叶子,深蓝色的花瓣,晶莹剔透的花蕾,整个花朵如蓝精灵般迷人。此时,只见“花婆婆”左手抓着藤条,右脚斜蹬着崖坡的乱石,整个身子就像挂在崖坡一样,但就是这样,仍不忘右手拿着手机,对着这兰花“拍、拍、拍”。队长,这花叫什么名字啊?我忍不住向队长请教,结果万能的队长幽幽地来了一句,“我也不知道,就叫兰花草吧”。回家后上网搜索,想不到这精灵般的小草,别名真的叫“兰花草”(学名“鸭跖草”),且还是一味“清热泻火、消毒、利水消肿”,用途广泛的中草药。
继续前行,路旁除了一株株知名或不知名的野花外,竟意外出现了一块块孤零零的泰山石。先是路旁一块纹理独特的泰山石,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吸引的大家纷纷驻足品评。随后,一块巨大的泰山石横在了大家的眼前。队长指着石头说:看,那石头上的大脚印,像谁的脚印?像我的,像我的,众驴友纷纷抢答,并边说边爬上石头,伸着脚开始了验证,喜的队长合不拢嘴,自己也不由自主地爬上了石头。
离“黄尖子山”顶,垂直距离还有不足60米,路忽然陡峭起来,近乎九十度的小路旁,灌木杂草丛生,每前行一步都要小心翼翼,付出极大的努力。气喘吁吁攀上一块巨石,喘一口,正要继续前行,突然被眼前一簇浅紫色的花儿吸引了。这么娇艳夺目的花儿,怎么会盛开在此处?这是怎样的花儿啊?此时,队长与他人都已走远,无奈,只有用手机拍下,过后请教队长了。队长就是队长,过后请教,队长看图后秒回,“大叶铁线莲”,并随手发来了有关“大叶铁线莲”的相关资料。原来这“大叶铁线莲”竟是多年生直立草本或半灌木,在山东,一般分布在海拔300—1000米山地上。这花儿不仅可观赏, 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而且还是全草及根皆可入药的一味难得的中草药。
一路汗水,一路花香,一路美景,一路欢歌,恰好十点,我们一行顺利登顶“黄尖子山”。大家围坐在信号塔旁的亭子下,歇息休整,补充能量。此时,凉风习习,天空渐渐放晴,远山近景一览无余,众驴友游目骋怀,个个神清气爽,豪情万丈。
该下山了,大家说,走那条路?队长大声征求着大家的意见。“不走回头路”,“走风景最美的路”,“听队长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达着自己的意见。“从这下山是药乡,往南走则是鸡冠峰,我看大家体力皆可,我想,我们还是从鸡冠峰下山最好,这一路大家会遇到很多奇异的泰山石,保证大家不虚此行” 。闻此,众驴友立刻起身,跟随队长,一头扎紧了密密的树林。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漫步在山顶树林,悠悠前行,惬意无限。在一片盛开的益母草旁,两支黄色花斑蝴蝶上下翻飞,翩翩起舞,令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松林下成片的穿山龙,让队长忍不住停下脚步,指导着“花婆婆”、“小燕”采挖。那“花婆婆”不仅挖到了一根超长超粗的穿山龙,还顺便采到几根杏叶沙参。垭口处,败而不枯的松枝上,一只晶莹剔透的蜻蜓,招惹的众驴,举着手机,不停地拍摄。
战战兢兢,穿过一片“小针刀”样的灌木林,队伍很快下行到垭口底部。此时,已近中午,闷热的天气,让大家有些疲惫不堪,有人向队长建议,能否就近下山。队长说:下山要么前行,要么原路返回,别无他路。前面就是鸡冠峰,这也是我们既定的目标,现在不去更待何时?!
又是一番勇敢的拼搏,十一点十分左右,队伍终于站到了本次驴行的第二高度,海拔922米的鸡冠峰(不过事后发现,这里其实叫“大水厂”,真正的“鸡冠峰”山,还在前面哪)。
这处山峰,仔细观察,与刚刚走过的山峰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山上树木由槐林变为了松林,松树下黑黑的泥土,大都被动物刚刚翻过;植被也由草本变成了荆棘灌木。而最大的不同,则是那一块块目不暇接的泰山奇石了。
这些泰山石,千姿百态,气象万千,从山顶一直延伸到沟底。别处的泰山石,都像山脉一样紧紧连在一起,而这里的泰山石,则大多是孤零零的一块一块,像是被人随意丢在山上,或是刻意栽在土里一般。每一块石头,当你细细品赏之时,无不为他的厚重、奇异、神秘,所吸引、所打动、所震撼!
快看,这块石头像不像“外星人”?队长站在一棵栎树下,用登山杖指着一块巨石说到。急急紧走几步,大步跨上一处高坡,顺着队长指引的方向回看,那一刻,心灵真的被震撼了,激动的好一会连话都讲不出来。这也太像了!神奇的是,当你与那石头对视的时候,就感觉那石头活了起来,像真人一样在凝视着你,似乎还跃跃欲试要与你对话。不敢看了,不敢看了,赶紧下来,换一个角度欣赏这神奇的石头。只见这“外星人”石,由三块相互独立的石头叠压而成,其中上面石块较大前倾,下面两块石头,两两相对朝内倾斜,外侧分别各有一块不规则的石头,塞在下面,起稳定和支撑作用,如此构造,不知是浑然天成,还是神人干预,让人想入非非。
离开“外星人”石,下行不到几分钟,又是一块奇妙的泰山石。这块石头不大,其上纹理也十分普通,但那神情,像极了猴子望月,众驴友一致同意,这石头就叫“猴子望月石”了。
继续下行,突然,路旁出现了数块巨大的泰山石,在蓝天白云,叠翠青山的映衬下,显得十分庄严。“小燕”说:这石头像两只蝴蝶,“花婆婆”说:不对,看那块,多像泰山老奶奶。队长站在那里,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看,淡淡地笑。
还是这堆石头,当你转身下行,来到另一个角度的时候,你突然发现,这石头完全变了模样,那一面石头的造型及纹理,奇异的让你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是一块不知怎么形容的泰山石,斜斜地躺卧在一处山坡上,任风吹雨打。说是一块石头,又像是几十块、几百块石头,挤压在一起。健步走过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沙琪玛”,这石头,不就是一块泰山“沙琪玛”石吗?
就要下到沟底了,可奇异美妙的泰山石,仍然一块块纷至沓来,让人流连忘返。看看这块土黄色的泰山石吧,多像一位叱咤风云的铠甲武士,如果这石头没有什么名字,我想,叫“铠甲武士”石,应该再合适不过了。
还在山上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些石头,一块块散落在满山遍野,从山顶到沟底,是谁有这么大的力量,将他们搬运至此?是泰山老奶奶,应该不是。是外星人?看那神秘的“外星人”石,想想离此不远的“七星台”天文观测站,六天三次拍到不明飞行物,这想法似乎有几分可能,可仔细想想,又有些虚无缥缈。翻越“中国地理大发现”一书,突然明白,这应该是冰川搬运的结果,这里应是中国泰山第四世纪冰川遗址。当年地质学家李四光在庐山、黄山,都发现了中国第四世纪冰川遗址,但遗憾的是没有来过泰山,今天,面对这满山千姿百态的泰山石,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泰山也有第四世纪冰川遗址。
驴行,实质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对话。在自然面前,人永远是渺小、卑微的,但这并不妨碍你对自然的热爱、追求。用诗人徐志摩的一首小诗,来结束今天神奇、快乐、幸福的驴行吧!
渺小
我仰望群山的苍老,
他们不说一句话。
阳光描出我的渺小,
小草在我的脚下。
我一人停在路隅,
倾听空谷的松籁;
青天里有白云盘踞——
转眼间忽又不在。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