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英雄传(小说连载之一八八)
杨浩然 偶然著
一八八、雁北飞
秋去春来,雁阵横空。队列严整,高悬一线。搏击风云,凌空似剑。仰天长啸,号角频传。不恋江南芳草地,莫恋水乡艳阳天。借得明月照征途,早赴塞北报春天!
春天一到,北方的日照开始延长,花草树木开始生长,蝴蝶昆虫们也开始生息繁衍了。于是,南国的大雁不安分了,北归觅食育雏便成了当务之急。
实际上,大雁春来秋去,与其体内的内分泌腺有关。如:脑垂体、生殖腺等均会分泌出激素,刺激其身体某部位,进而产生传种要求。于是,赶紧往北飞。
大雁和燕子一样,即使南方的气候再湿润,它们也不会在那儿生息繁衍。秋去,只是为了越冬,南国充其量只是个驿站;春来,回家重操旧业才是本真。
假如说,大雁是怀揣梦想去北方寻找幸福的话,马大宝夫妇的这次北归则显得有些凄凉。
俩月前,他们被双规了。导火索是,他们曾在国民党旧军队中服过役。可双规后又查不出污点,便稀里糊涂的放了。放了就放了吧,给安排个工作也行呀,可换来的却是无限期等待。
相比之下,二宝虽落了个下放劳动的结局,但总算还有碗饭吃;小花和羊三虽然被撵进了拖拉机厂,但多少还给了个副厂长的位置,养家糊口还能将就。
兄妹三家之所以落得个如此下场,与“南下干部”这个称呼有关。
当年,江西刚刚解放,匪患四起,为了剿匪,南下干部们既当父母官,又是剿匪主力军,按照上级指示,实行的是军管,权力至上。由此引起了当地某些官员的不满。文革爆发后,当地官员奋起反弹,立马夺了这些南下干部的权。
二十年前,他们满怀激情,带着神圣使命从北国起飞,掠过家乡的山山水水,飞向南国时,心情是何等的豪情万丈啊!可如今,江南的芳草地、水乡的艳阳天已不属于他们。
北归的雁阵是怀揣梦想的。之所以怀揣梦想,便振翅高飞、队列严整、高悬一线、傲视群雄!而他们呢,别说衣锦还乡了,连还家的路费都是找人借的呢。
惭愧惭愧呀!自己孩子最少,才四个。可尽管少也养不起,不得不将小年和跃进扔给了父母托管。
留在身边的俩女儿虽说饭量小,可上学、就医、穿衣裳也得花销啊。故,日子过得一直紧巴,直到俩闺女要上山下乡了,才为她们置办了两身像样儿的衣服。
快到家了,五一节小年就得娶媳妇。哎,又得啃老了。想到此,大宝和肖月一阵难过。
一开春,马三就忙活上了。一方面指使基建连为知青们盖宿舍,一方面为大宝、二宝盖起了新房。
本来,按照静宜的想法,是先给大宝盖。可马三说:“一气饭好吃,干脆多盖几间吧,说不定哪天二宝也被撵回来。”
崮乡人实在,无论谁家打墙盖屋,大伙儿都会无偿帮忙,主家顶多管几顿饭。
邻居们盖房时,马三虽然帮不上什么忙,但静宜都会花一块钱去食品站买架猪大骨和一盆猪血送去;谁家儿娶女嫁了,她也会买二斤饼干或二斤烧饼送去。在村里,人缘特好。
一般情况下,村里人打墙盖屋时,早饭是一锅豆沫子就煎饼;午饭稍好点儿,外加一盘辣椒炒豆腐或辣椒炒鸡蛋;晚饭比较丰盛,讲究的炒几个菜,有鸡、有鱼、有肉。家庭条件差的,炒俩菜也行,得有一个带荤的大锅菜。
相比邻姓百家,马三算是个大款,一日三餐几乎顿顿有肉。而且每顿不是用猪大骨饨萝卜,就用猪血、大油饨白菜,总能赢得啧啧称赞,盖房的速度超快。
才半个月,八间大瓦房就拔地而起了。论气势,一点儿不比三线厂盖得那些职工宿舍差。
新房紧挨南山果园的四间老看山屋,分列老屋两则。为了让俩儿子都有个独门独院,马三干脆一分为二,将中间隔开了。嫌四间老房不够气派,干脆也换上了红钢瓦。
大宝两口子走进村子时,新房已落成,木匠们正在院子里挥汗如雨,有的镶门窗、有的打家俱。而马三家两口子,则在厨房里忙里忙外的置办完工宴。
完工宴很丰盛,鸡鱼肉蛋样样俱全,光大锅菜就整了两大盆。
“爹娘,我们回来了。”大宝话未出口泪先流,肖月则一头拱进了婆婆怀里嘤嘤哭出了声。
“操,都四十多岁的人了,咋还像个孩子似的。”马三捣了儿子一拳“咋样?老爸给你整的这个窝还可以吧?”
“爹,对不起,孩儿无能。”大宝说着,低下了头。
“谁说我儿无能?”马三瞪着眼珠子大声说“无能,能南下当干部吗?”
静宜则拍着肖月的肩头说:“回来就好,别哭,都当婆婆了哩,应该高兴才对。”
“妈,这些年可亏了您二老了。我一想起来呀,就想哭。”
“好孩子,困难是暂时的,向前看才是。”静宜安慰道。
恰在这时,祥子带着全队社员唿啦啦涌了进来:“叔,按照您的意思,全请来了。”
“好,放炮!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