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草闲鳞齐欲乐,戏月波间见藻痕
——再谈“金陵鱼仙”徐邦美老师的绘画及为其编辑《徐邦美绘画集》的有感
文|余一

与南京画家徐老师认识多年啦!她一直很想有一本总结自己艺术人生的画册及带有评论性的书,这个愿望,在我与天津作家吴翰水先生的七八篇艺术评论文章及不同角度解读下,文字上的内容基本上够了,加上准备为她梳理一篇有关其学习、工作、退休后习画并取得成功的《年谱》(或称作历程),再加上多年来,她学习、工作、生活、艺术活动的合影照片,编辑成一本图文并茂、富有纪念价值的图书,那是绰绰有余的。

徐邦美老师,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专技校毕业,60年代分在南京军工厂工作,后又调到长航局南京港口机械厂工作,退休后的三十多年里夜以继日地作画,她的肯专研、耐寂寞、精益画鱼、不慕浮华的精神,着实令她赢得了“金陵鱼仙”的美誉。
对于出书,徐老师是谨慎而诚惶的。她几次对我说算了(觉得自己的东西不好,对读者没有作用),但内心又不甘(毕竟已经84岁啦,总想给子孙们及亲朋好友留下点念想),我不断地鼓励她,准备更充分的画作,而且总结以往的作品中的不足,多融入一些现代审美的元素,画作的款式、格式、品类、题材的拓宽上,再努力一把,在不久的将来,书,是一定要出出来的。

作为民间画家,她没有科班院校学习经历,只是在其大哥的鼓动下,只是短暂地上了南京老年大学,但凭着一腔热爱,自学绘画,其中远赴山东拜当地牡丹画大家学习,自己仅凭一张报纸上模糊的鱼图,硬是琢磨出一套独有的画鱼技法,而且,她画的百鱼图、九如图、鱼跃图、鱼戏群藻图长卷等,为大众所喜爱,而且也成了她独具风貌的一块“金字招牌”。其实,她会画的题材也很多,重在花鸟类,如牡丹图、红梅图、芙蓉、虾等,都达到了很高超的艺术境地。

可惜,最近她病了,毕竟岁月不饶人。在她顽强地毅力下,苦找良医良方,现在身体逐渐好转,又可以远出家门参加艺术圈朋友的笔会、展览了,这是可喜可贺的。年岁大了,更加要注意身体,而且不能停下手中的笔,继续画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出书的动力,也驱使着她不断地超越自己,我想,徐老师一定可以创造一个新的奇迹的。

这里我想再补充一下收录的文章,有两篇是我向天津作家吴翰水先生约稿的,吴兄文笔独树一帜,其古文式点评徐邦美画作《在水之湄》一文,在网络上人气特稿,有34.25万人次的浏览,成为“都市头条”的红榜热点,并被平台置顶,另一篇《虾小势磅礴》16.18万点击;而我写作的《“金陵鱼仙”徐邦美的艺海人生》20.19万人次,《牡丹摇曳自多姿》25.59万也被平台红榜热点推荐,其他两篇《子非鱼,安知我之乐》、《试题鱼仙画作》也分别以10.59万、10.16万人次,成为热点。多个平台加起来,共有120多万人次的阅读及几万人次的点赞,这是以往徐老师不重视文字宣传而意想不到的。我们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信息时代没有网络平台的推波助澜,出名也只是局限在有限的时空里。说老实话,现在搞一次展览,到现场观摩者除了开幕式当天,以后几乎是门可罗雀,而网络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今有多篇文章还被国内多家网站转载收藏。只要有心,世界就在你的脚下,只要有微信,她可以翻山越洋,走出国门,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可以抵达心仪者的彼岸。

当然,要编写好一本有价值、有赏鉴性、有珍藏意义的好书,是不容易的,希望徐邦美老师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画出更多的好画,填补我们文字上的不足。读画读人,那是要用全身心的力量去领略的。而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年龄段,对同一幅画作,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喟的,如今,徐老师先将第一批重画的近150副画作,用微信图片发我,要我从中遴选一部分精品,进行题款、拍摄,为出版这部大书而焚膏继晷地努力着。

最后,我想用最近拟好的诗句几阙结束此文,也当作此书的《后记》吧!
因爱濠梁乐有余,故拈颖毫绘鱼图。
年年忆及春江鳜,且到南京浦口区。
僧繇画得半条鱼,长卷九如依翠浦。
徐妪年高目如电,点鳞扬飙快意图。
随心放浪游江湖,且从钓叟观真鱼。
临溪得道行复坐,秋水望穿何自如。
丹青圣手足堪豪,河洛牡丹富贵谣。
为读家书添浊醪,半酣半醉洗锦袍。
风云悸动震乾坤,赤鲤凌波势耀尊。
细草闲鳞齐欲乐,心随春水跃龙门。
鲥鲤鲢鲩逐而群,戏月波间见藻痕。
秋节黄花留不住,风雷因画躲此身。
————————————————
附:徐邦美老师近来新作:















画家徐邦美简介:

原籍安徽固镇,南京著名画鱼人,多年来,其作品被广大读者收藏,也作为珍贵礼品赠多国政要、友人,曾有作品走进央视书画频道展播,也积极参加当地艺术家走进校园、企业等活动,有“金陵鱼仙”之美誉。
本文作者:

余一,爱好书画艺术,喜欢诗词歌赋,在艺术评论及诗歌研究上,有一定影响力。其创立的一道诗艺社,在海内外为华人艺术家、诗词作家所喜爱,有许多网络文章,各位朋友可以用“一道诗艺社余一作品”在各网络媒体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