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幸读到一本书《长安的荔枝》。这本书讲的是唐朝背景下一位长安城小吏李善德是如何临危受命,将荔枝从岭南运到长安的。其中种种心路历程、对工作任务的态度以及策划分析方案的思路,都对我们日常工作生活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作者马伯庸选材的巧妙之处在于,故事的主人公不是古代帝王、民族英雄这样位高权重之人,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不起眼的小人物身上,以更贴近生活的角度,通过九品官员李善德运送荔枝的过程,将大唐天宝年间百姓的疾苦和官场的黑暗生动刻画出来,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观。
面对从五千余里外的岭南将荔枝在变质前送达长安这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善德没有自怨自艾逃避“跑路”,而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一条迷茫又看不到未来的危险之路。从他身上我看到了责任担当与做事原则,都还没有努力拼搏过,怎么能逃避,选择坐以待毙?
随后李善德没日没夜地修改运输荔枝的方案,“进入了一种道家所谓‘入虚静’的奇妙状态”,让我深受感动,这正是当今人们工作中所需要的忘我境界。接下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困难不断冲击考验着他的脑力、精力、体力,他凭借过人的胆魄和学识,关关难过关关过,使我时时揪着的心松了口气。
而相比他卓越的思维和算术能力,更使我钦佩的是他最后在大殿上为民请命,大谈运送荔枝引起的民间疾苦,不惜使原本可以受封的奖赏变成了发配流放。他凛然大义的为民情怀让他无所畏惧,甘于冒死进言。
52岁的李善德尚能如此,反观自己,身为新时代年轻干部的我们,也应做到在急难险重的工作中敢于接下“烫手山芋”,在一路跋山涉水的艰辛中依然坚守信仰,厚植“为民”情怀,始终保持“为民”初心。
“没成算的事,你干吗还干?”“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面对阿僮的疑问,李善德如是说。这是全篇小说最震撼我的一句话。多么充满哲理又悲壮的回答!明知道可能失败,他还是全力以赴去做,而不是坐以待毙。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缺乏开始的勇气。过于注重结果往往使人唯唯诺诺、踌躇不前,最终错失挖掘和自我开发的良机。李善德无所畏惧、敢于尝试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他告诉我们即使不小心卷入洪流,也要有乘风破浪的勇气,不要还没开始就认输,只有大胆试错,才有机会完善和提升自己。
故事的最后,杨贵妃如愿吃上了荔枝,算是任务完成。通过运送荔枝这件小事,作者马伯庸塑造了非常生动的各类人物形象,读者了解了古代的官场环境,全篇语言干脆利落幽默有趣,读者一气呵成实属过瘾,读罢仍回味有余,久久不能平静,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