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单位:安徽省诗词学会企业家诗词工作委员会
1、周正环
浣溪沙·感沈鹏先生为芜湖盲校义题校名
醉墨淋漓插海椽,英风飒爽到毫巅。乐将大爱洒人间。
勒石铭金非所愿,酬情润笔莫须烦。老夫不乏杖头钱!
注:芜湖市盲人学校函请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题写校名,沈老素昧平生,却慨然命笔,并谢绝酬劳。
2、郑永钤
〔黄钟·人月圆〕登和州镇淮楼忆昔
青藤缠绕苍茫气,今古此谯楼。长淮千里,楚云几片,烟锁江流。(幺篇)凭栏俯仰,少年风雨,飘落心头。夕阳如画,山川念我,情在和州。
3、周棣
〔越调·寨儿令〕登五营森林公园观涛塔度曲
海有沿,绿无边,巍峨塔台看莽原。苍鹭翩翩,黄雀喧喧,马鹿步悠然。吸氧吧陶醉心田,听松涛拨动风弦。登高凭望远,把酒欲飞天。癫,吟啸卷云烟。
4、胡建业
戊戌秋与安版诸子雅集过长临河
才上姥山追雨脚,又临古镇觅星辰。
百年邮政从头阅,两耳琴声隔院闻。
草市米粑千种味,吴家人物一时新。
难期四顶分峰踞,乐枕长河先卜邻。
5、李青
午后
暑炎犹未退,执扇始风轻。
老树堂前蔽,晚花篱外生。
听蝉入幽境,吟句寄闲情。
活水滋春味,黄芽着意烹。
6、于娜
定风波·立秋日过恭王府
又到秋风吹柳烟。碧铺后海荡波澜。接踵游人争留影。助兴。小荷头点叶田田。
胡同深深连市井。谁请?恭王府邸客如川。御笔福同江海永。憧憬。登台绕阁漫凭栏。
7、李德新
〔仙吕·太常引〕五湖晚归
真情万里重乡关,总在五湖山。日落几丘丹,秋来了看看再看。〔幺篇〕青峦渐老,凉风摇树,两耳任听蝉。岭客久难还,西天月弯弯又弯。
注:五湖,五湖山,在来安长山,“五湖环秀”为来安古十景之一。
8、李朝晖
自叹
世象纷纭暑复寒,聊擎杯酒望云端。
诗山景秀频敲句,闹市身贫自掩冠。
山水于心心可慰,风霜入梦梦空抟。
青春去也人将老,唯许余生日月安。
9、黄贻裳
〔仙吕·寄生草〕秋老虎
真是秋天虎,犹如夏日狼。暖风依旧东南向,骄阳还在朝夕晃,短裙却是横斜亮。何人娇态性情生,何人汗水民歌唱。
10、张银辉
〔南仙吕·二犯月儿高〕秋雨
〔月儿高〕翠色浓如许,濛濛乱烟雨,拾起江南梦,落落秋情绪。最甚无声,被回忆占无据。〔五更转〕雕阑对酌吾谁与?柳岸羌笛,阳关离曲。〔红叶儿〕曲,池上坐忘欤!〔月儿高〕一滴滴雨递微凉,醉当时看花句。

11、宋伟
小池
依稀竹树掩村庭,一角疏荷露草青。
不得片时安分处,小鱼贪戏啄春萍。
12、韩彩娥
初秋感吟
碧水残荷飞鹭远,蝉声断续老梧桐。
午喷金虎空腾火,夜映冰蟾院起风。
欲饮香茶怜鬓白,还斟薄酒醉颜红。
邀朋同赏清秋景,多少情怀一笑中。
13、朱曙光
秋歌
秋日天高秋气爽,秋风乍起送秋凉。
秋光点点秋波动,秋水涟涟秋韵长。
秋雁排空秋正好,秋情缱绻数秋娘。
秋闺不隔秋声赋,秋院相思秋月乡。
秋雨缠绵秋不断,秋音婉转对秋装。
秋香渐缈秋霜降,秋露但悲秋叶黄。
秋苑当吟秋菊媚,秋收可喜共秋藏。
秋山自古秋悲迹,秋草从来秋后伤。
秋火无情秋雾冷,秋笺有义伴秋郎。
秋千架下秋衫素,秋晚阶前秋画堂。
秋影重重秋路远,秋心脉脉咏秋章。
秋来秋去秋无尽,秋咏秋歌秋未央。
14、郑贤永
江溿
风里芦葭浪里舟,日光暖暖笼层楼。
今朝我是逍遥客,好作秋风江上游。
15、赵元席
宿州银河一路紫薇花盛开
炎威烈烈似蒸笼,草木萎蔫尽曲躬。
谁敢争雄三伏日,且看一路满堂红。
16、周定洪
减字木兰花·迎秋
梧桐落叶,时序迎来新季节。万顷田畴,稻浪连天一望收。
山衔落日,淠水悠长流不息。树隐红楼,独倚雕栏赏玉钩。
17、吴孝引
唐多令·窑师的夏天
景致不堪望,周遭砖作墙。少风来、浑似炉膛。更有烟尘携碳气,眸鼻刺、肺咽伤。
岗上暑难扛,莫思觅远凉。火中财、谁解行当。活动岂离温控室,无昼夜、汗泱泱。
18、王武亭
〔仙吕·太常引〕夜游韩山
沿山势见景高低,地僻路人稀。灯远树迷离,沟深处石桥亦奇。〔幺〕今宵落个,闲来无事,随意走东西。明月照清池,此时是无声最宜。
19、檀世升
咏蝉
土中经炼狱,枝上作高吟。
脱壳身怀技,藏踪树覆阴。
山川多放眼,名利不关心。
颇爱歌萦宇,何辞汗满襟。
20、李冠群
拜谒中山陵感怀
钟山绕祥瑞,国父此长眠。
行与三民守,留将博爱传。
忠魂堪醒梦,正气直惊天。
松柏犹稽首,先驱举世怜。
21、金京
秋之韵
流火随风散,云天收蘖枝。
家乡千万里,愁絮二三丝。
碧树萧萧色,离人点点痴。
乳鸦回望处,日日动相思。
22、高习明
浅秋薄念
阶前总忆少年狂,颠沛何曾苦夜长。
浊酒清茶淘岁月,浅秋薄念紫薇凉。

23、柳春
〔双调·雁儿落带清江引〕再访铜籼农庄
草青鱼闹抢,叶翠荷开放。稻花扑面香,玉米生腰棒。[过]梅桃李杏全卖光,恰好西瓜上。葡萄架上鲜,桔子枝头亮,进庄的客人随便尝。
24、钱义贵
吟九华山茶
山青水秀春凝碧,朝夕氤氲别有天。
草木菁菁兰气散,烟霞朗朗日光旋。
千秋尤物卢仝识,几树仙芽陆羽研。
火上机微生死去,还魂甘露盏中牵。
25、杜玉林
行香子·胜日玉兰会
嗟我残筇,久困寒床。没奈何、梦断黄粱。孤弦纵趣,俚调流觞。叹歌难卓,墨难艳,意难扬。
欣逢胜日,莺啼玉树,雨转晴、晖烁吟窗。朋俦拾磴,话递思肠。喜天旋彩,室旋靥,韵旋香。
26、姚大全
〔仙吕·太常引〕立秋
悄无声息已金秋,暑热却难收。禾谷渐黄熟,又轮岗阴阳换休。〔幺篇〕依依不舍,纷纷漂落,一叶可知秋。气爽又神悠,登高赏红红晒秋!
27、洪祖美
〔仙吕·太常引〕过七夕
天河隔断有情人,永世两边分。梦里也难亲,这神话编成戏文。〔幺篇〕鲜花一束,红心两颗,俗世赛仙神。携手步黄昏,夕阳下温柔写真。
28、方霞
初秋即景随吟
常嫌暑日溪波浅,落瓣红蕖寂水横。
苦涩莲心初结子,今生已老待来生。
29、金嗣水
初秋闲吟
疏枝多瘦影,暑气少炎威。
晓露溪声静,晨风秋意微。
阶前堆落叶,桥上望余晖。
爱月如相识,贪凉不忍归。
30、刘慧男
立秋
蛩虫歇今夜,微雨润新凉。
廊下一壶酒,盈盈桂子香。
31、张静
鹊桥仙·七夕
清波浩渺,银河暗渡,月下深情相望。鹊桥相会泪潸潸,欲言止、几多惆怅。
风疏雾霭,星稀云翳,几度幽情难忘。今宵一聚是经年,此别去、新愁又上。
32、甲辰
七夕致友
乞巧焚香月上时,伤怀总奈酒痕知。
谁怜泪落题秋夜,笔到伊人都是痴。
33、王传璋
七夕
一水盈盈泛碧波,尚凭鹊驾渡银河。
金闺休羡天孙巧,人世如今巧更多。
34、胡润明
秋日感怀
流光不待鬓边华,渐晚寒风吹暮鸦。
落叶飘零归路远,残枝摇曳夕阳斜。
人间有恨难消遣,天上无情易叹嗟。
欲向苍茫寻旧梦,一杯浊酒对黄花。
35、范安萍
戏说七夕
许是民间愤不平,倾盆大雨此时停。
云开宫阙人犹乐,雀放歌声月更明。
织女含羞舒素袖,牛郎沉醉忘归程。
刀哥若把清词谱,定比花妖还好听。
36、舒建强
鹊桥仙·七夕
情天月皎,恨河浪静。霄汉谁聆细叙。去年桥上梦难寻,万鹊载来相思句。
金风似泣,玉蟾含怨,一载伶仃相聚。佳期星满接云涯,漫天坠离愁别绪。
37、方列平
同里古镇
古村午后直堪寻,碧水船头纳树阴。
一橹摇来三五里,千年惚恍到如今。
38、聂向晖
鹊桥仙·八月
金风飒爽,豆粮初熟,北雁衡阳归欤?飘香硕果缀平冈,构绮画、天成一趣。
碧波鳞锦,青泥藕洁,罗绮采莲轻橹。丰收节近曲悠扬,举目处、水山阔赋。
39、陶柏林
〔仙吕·一半儿〕荷
田田玉叶浪波悠,朵朵娇花粉黛羞,袅袅馨香甜润喉。奉金秋,一半儿莲蓬一半儿藕。
40、冯锡林
七夕情人节(新韵)
飒飒秋风颤绿蕉, 姑娘乞巧院中邀。
铜炉祭品盈香案, 夜月垂钩挂树梢。
手绣荷包三四日, 针穿彩线数十条。
七夕情侣观银汉, 织女牛郎渡鹊桥。
41、陈高裕
乘飞机感寄
一阵轰鸣仰天冲,心惊胆颤猛升空。
山河转瞬双身下,瑞絮犹忽五指中。
远望浮云成大海,近观独我坐晶宫。
半生尽是高抬目,今日低头俯宇穹。
42、刁新和
洞中剧场看镭射舞台演出
千人剧场洞当中,演出犹凭科技功。
水幕灯光镭射处,一台魔幻带春风。
43、张信旨
〔南黄钟·画眉序〕南园
眷恋沁人风,醒目洋红忘忧葱。便藏驴幽径,卧草桥东。清寒绪奔袭虚空,旖旎画随时凝重。回头应是来年梦,多情信使瓢虫。
44、戴洪刚
七夕有感
吾愿泥中藕,君为水上花。
同心结莲子,春日发兰芽。
45、张松琦
西江月·七月
九暑一场孕育,扶琴重涉新凉,久违秋果缀回廊,藤系门楣石上。
況昧常嫌景少,萤火屡被风妨。荷灯三两敛星光,谁在凭栏守望?
46、杨丽萍
乡情
远别乡居十几年,离愁客泪每灯前。
淹留路上思无赖,往躅行间慰可怜。
鸿雁知秋何处梦,荻花向暮岂能诠。
斑红次第随心落,触忤伤情漫酒边。
47、王殿奎
鹧鸪天自嘲
野老三余耕砚田,心神得意自悠然。
寻幽客羡风流子,觅趣人钦散逸仙。
痴美酒,好香烟。也曾拈韵赠婵娟。
方家因晓村夫乐,笑我迎他衣倒颠。
48、龚晓林
少年游·滨湖消夏
风牵雨过小楼台,清气入襟怀。凭栏送目,南湖波转,帆影远尘埃。
渔歌跌宕蛙声起,鸥鹭觅巢来。罗扇遮颜,粉唇芳弄,那处藕花开。
49、李温和
〔正宫·小梁州〕迎宾公园晨趣
清润柔光罩曲栏,芳径弯弯。四围楼耸水中看,莲花绽,早备蜜蜂餐。 〔幺篇〕坐禅莲叶青蛙扮,弄痴痴相态还蛮。风过柳,人行岸,水鸡阿黑,越界上林滩。
50、宋保顺
答友人
何问沧桑事,花开花落时。
吟诗增睿智,觅韵少呆痴。
不爱摇钱树,但求連理枝。
经年挥笔乐,日久贵坚持。
51、刘金华
摘花椒(通韵)
花椒树下老妻邀,摘满一蓝粒粒娇
麻辣隹肴香味美,岂知指血染红袍。
52、唐涛
夜读
中宵仍矻矻,幸得古贤书。
展卷逢嘉友,挑灯读我庐。
会心千载寄,回首几人如?
茗碗频斟尽,窗前影自疏。

安徽省诗词学会企业家诗词工作委员会
主任:李 青
副主任:于 娜、李德新
秘书长:李朝晖
《徽商诗韵》企工委编辑部
主编:张银辉
编委:
朱 祥、宋 伟、唐 涛
赵元席、陈新潮、尚明远
孟国田、韩彩娥、邢学莉
周占华、李军君
本期主持:赵元席
本期审核:张银辉
本期制作:李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