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唱和
文/萧连颖
去年冬天,外出办事路过城顶街。物是人非,街道虽还有却早已今非昔比。这儿有我的童年。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父辈将产业连同住宅一併交公举家迁出,一家人离开这风水宝地。如今隅过,我一下子又想起了往事。
那时的城顶街热闹非凡。济南市的五大干鲜果品行就在这儿。用车水马龙形容其街市的繁荣恰如其份。除了五大行,伴隨着麻袋行,编织类,糖类,纸制品类应运而生。由于地处西关,善于做各种小吃美食的回族人理所当然也纷至踏来。除了店铺经营外,还有些沿街营业的。记忆中有卖马蹄烧饼的,瓢子火烧的,卖煎包的,卖面筋藕菜的,卖炸货的,卖切糕的,卖豆腐脑的,卖羊结腮肉的,碴子肉的,酸战儿的(山楂糖葫芦)等等。这些都是一早上的买卖,印象泛泛。有一个晚上做生意的人,却令我印象深刻。
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济南城顶街的一幕:冬天的晚上。一个中年汉子挑着担子在聚盛茶庄南面的街边停下来。他名叫马晚秋。他点亮类似马灯的煤油灯。饭碗里放着几个炸丸子,香菜末,一小勺酱油,辣椒油。担子前面是热水锅,勺子扚出热水浇到碗里。这就是三分钱一碗的炸丸子汤。当时的城顶街有五大干鲜果品行,许多车夫小贩忙碌一天,自带干粮在此吃晚饭。附近的孩子们也来凑热闹。
有感这回忆的场景,我写了一首绝句:
忆晚秋大爷的小生意
炸丸数个碗加汤,冬夜街头泡饼香。
闪烁油灯迎热气,晚秋大爷在何方?
这首小诗写完我就发在回族诗会群和楓庐诗群。周宏康兄隨即写了一首和诗,他自说是顺口溜,却如同电影一般映放出精彩的一幕:
连颖诗引出的顺口溜
周宏康
老马一声炸丸香,引来半街小饿狼。
伸手端碗往前挤,五个丸子半碗汤。
蹲在旁边忙下口,眼泪鼻涕伴辣尝。
若问乐趣从何来,半为热闹半为腸!
2022.12.5.
这大概是宏康兄与我的最后一次唱和。他是西关老户,对那时的一草一木都很清楚。更是他的才华,以顺口溜的形式唱出了当年的景象,太逼真了。可是怎么也想不到,还不到一年的时光,他竟离开我们归真而去了。悲伤之余,让我借回族诗会美篇之一隅,奉以此篇作为悼念,祈求真主赐悯宏康兄之天堂吉祥。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