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一个床位,住不住?”
我们刚下车,一位骑“摩的”的小哥凑过来问。
他的同伴,也骑着“摩的”,看我们是打车来的,就嘟囔了一句:“他们不住。”
这时候,陆续有人提桶从我身边走过,去看对面海报栏上的招工信息。
广场上挂了一道横幅:“公共场所不乱躺,莫让座椅变躺椅。”
公共喇叭用直白的语言一遍遍喊:“有人让你转账,不要信,那是诈骗。”
这里是龙华汽车站,也是深圳市最大的短期工人才市场。3公里外,就是富士康的工业园,10万人在这里务工。人才市场之所以建在汽车站上,因为这里方便停靠大巴车,源源不断地把人拉往周边的工业园。很多人来深圳找机会,第一站就是这里。跟招工的人谈妥了,就提桶上车。
今年3月底,我借着休年假去了一趟龙华汽车站。为什么去?
因为这里藏着中国制造的秘密。
潮汐用工
科技投资人王煜全说,中国有一个独步天下的绝活,就是支持复杂产品的大规模、开放制造。这句话有三个关键词:
复杂产品。今天的中国制造,不是只生产牛仔裤这种简单产品,而是能生产成百上千个零部件的复杂产品。
大规模。复杂产品前期研发投入大,只有做到大规模量产才能赚钱。乔布斯和马斯克到了中国,解决了产能问题,才有今天的市值巨头苹果和特斯拉。
开放性。其实就是代工(OEM),你提需求,我来造。我不仅能造,还能把成本降下来,让你大规模供应。这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能力,德国都没有。全世界的公司都要到中国来,寻找这种能力。否则,创新企业会因为没钱自建工厂,完成了研发,却死在量产的前夜。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支持复杂产品、大规模、开放制造的国家。开放性体现到极致,就是“脉冲订单”。
比如,电商直播,一个晚上产生的订单可能是原来的5倍、10倍甚至100倍,而且要三个星期内交货。英国女王去世的时候,有近2万面英国国旗的订单,90分钟之内涌到浙江绍兴的一家国旗制造厂。这种“脉冲订单”,放到人类历史上的任何地域和任何时期,都是严峻的挑战。
中国产业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潮汐用工”。工厂订单多、用工需求大的时候,工价就高;订单少、用工需求小的时候,工价就低。工价低,工人就跑了,去到服务业,或者回老家,又或者歇着,干脆啥也不干。等工厂发现招不到人,于是提高工价,工人就又回来了。由此,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工价波动,大致可以反映制造业的开工情况。
白领的工资单位是“月”,高管的工资单位是“年”,“潮汐用工”的工资单位是“天”。按工作的天数领工资,又叫“日薪”。
今年春节后,龙华人才市场的日薪是13-14元/小时,处于近年来的历史低点。在厂子里,一天干11个小时,一个月干26天,大概能拿4000。
对比去年,日薪最高达到了28-30元/小时,干得好一个月能挣9000。
因为经济复苏,首先复苏的是服务业,然后才是制造业。疫情过去后,人们开始愿意为吃喝花点小钱,至于手机这样的耐用品消费还没有起来。所以,制造业的用工需求没那么大。
我去的时候,日薪是19-20元/小时,一个月不到6000。招工的负责人告诉我,预计5月以后到下半年,日薪会上涨。因为科技公司通常在秋季发新品,所以,夏季是用工高峰。
短期工一般只干3-5个月,短的只有7天。7天后就得换一份工作,不稳定。但好处是工资按天算,比正式工一天的薪水要高。
有的人就是看到这一点,会频繁地换工作,只干短期工。最极端形态就是“日结”,也就是当日结算工资。
你可能听说过一个词叫“三和大神”。对,他们从事的就是“日结”工作。“日结”不是每天都有,更多的人是在等待工作机会。时间久了,他们就不愿意从事其他工作,只做“日结”。田丰老师在《岂不怀归》里,描述过“三和大神”的生存状态。“做一天,阔(可)以玩三天”。白天四处闲逛,晚上就睡大街。吃5块一碗的“挂逼面”,喝2块一瓶的“挂逼大水”,抽5毛一根的散装红双喜,8块钱在网吧通宵包夜……
“三和大神”的“三和”二字,来自三和人才市场。因为影响市容市貌,这个市场已经消失。龙华汽车站成了“三和大神”新的聚集地。
从招工海报上,可以学习他们之间的“黑话”。
“纯20元/小时”,意思是拿到手20块钱。工厂一般委托劳务派遣公司招工,工人和劳务公司签合同,这样不用买社保,可以规避解聘、工伤等法律风险。劳务公司可能直接招聘,也可能找中介。中介有提成。所以,“纯”工价就很重要。
“2元稳岗”,意思是只要你能稳定地干,每小时还能多加2块钱。干多长算“稳定”呢?“需做到6/30日”,也就是3个月。
类似的招工条件是“补300元”,也就是在职时间超过30天,补贴300元。
你看,工厂和劳务公司都希望工人稳定。但是,打工人希望保留见异思迁,乃至躺平的权利。
跟钱密切相关的,还有两条:一个是“发薪日”,一个是“可预支”。这两条为什么重要呢?假设今天是8号,发薪日是10号,这意味着你2天后就能领到钱。而如果发薪日是15号,你要一周后才能领到钱。对普通白领来说,早几天,还是晚几天发钱,问题不大。对于“三和大神”来说,等到他们愿意进厂的时候,可能已经是身无分文,一天都等不得。所以,不仅“发薪日”是重要的考量,而且能否提前“预支”薪水,也是他们择厂必须考虑的因素。
除了钱,打工人还关心什么呢?主要是工作和食宿条件:“站班”还是“坐班”,能不能带手机(防止在新品发布会前泄密),过不过安检,要不要穿无尘服,包不包吃住,水电费是否平摊,乃至是否报销体检费,都必须在招工海报里明确写出来。
因为正式工的成家比例高,而短期工几乎都是单身汉。所以,“三和大神”们还关心,厂里有没有女孩子。
过去,我以为电子厂需要精细操作,女生心灵手巧,所以工厂里女孩多。这趟调研,校正了我的认知。我这才知道,因为女孩在服务业的就业机会多 —— 餐厅服务员、KTV服务员、门店销售,都比拧螺丝轻松 —— 所以工厂里大部分都是男性。很多男性抱着找女朋友的想法进厂,进厂后发现“全是男的,一个女的都没有”,就会提桶跑路。
因为女工稀缺,在用工淡季,工厂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更倾向于招女工。有的甚至要求中介公司,每介绍来一个男工,必须搭配一个女工。
姐姐
社会的总趋势是分工越来越细。招工这件事,也出现了一个专业化的分工叫“姐姐”。
“姐姐”和劳务公司不同,她们不是站在工厂这头的,而是站在打工人这头的。她们自称经纪人,帮助打工者选择条件有利的工作,并顺利入职。
我认识的这位叫“珍姐”。这不是她真实的名字,而是企业微信的昵称。使用这个账号的人离职了,她继续用这个账号与会员沟通。
“姐姐”会根据会员的情况匹配工作。比如,想多挣钱,就推荐去东莞。那里的工厂相对累一点,工资也高一点。想谈恋爱,就推荐去富士康。因为富士康用工规范,工作相对而言轻松,最重要的是女孩子多。富士康有10万个工人,假设里面1万个是女孩子,聚在一起,就显得异性很多。而如果进一家小厂,总共可能就100个女孩子,撒到人群里,就显得异性很少了,有的会员就不乐意去。这是单身的情况。
有对象的呢,是一对儿一对儿地找工作。女孩到哪个厂,男孩子就跟到哪个厂,生怕女朋友被抢跑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婚姻市场有一个统计规律,男性倾向于向下找,女性倾向于向上找。假设根据社会经济地位,把人分成ABCD四等。A男可能找A女,也可能找B女;而A女执着于找A男。最终,高收入高学历的A女和低收入低学历的D男被剩下。而低收入低学历的女性,是很抢手的。换句话说,厂妹的配偶选择范围大,而打工男里单身汉多。尽管把人分成ABCD不对,但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聊天的时候,“珍姐”辅导另一位姐姐处理了一个特殊的案例。
一位会员,女孩子,从小没有妈妈,爸爸为了看病,把老家的房子和地都卖了。女孩特别缺爱。来深圳打工的时候,跟米粉店的男孩好上了,没办婚礼就结了婚。俩人本来商量好了,办了离职,跟男孩一起回老家生活工作。男孩又听家里讲,老家也没什么好工作,尤其你没学历也没经验,就没回去。男孩就临时在深圳送外卖,而女孩已经10天没工作了。
俩人合租了一间房子。男孩让女孩交房租。说你要是能找一份“日结”的工作,月底把房租弄来,咱们的婚姻就还能继续;你如果交不上房租,就离婚。但眼下“日结”的工作不好找,女孩很着急。这位姐姐不知道怎么办,就来向“珍姐”求助。
姐姐说,面试的时候,摸了家庭,觉得女孩家里没人了,能吃苦,可以稳定干。没想到她老公蛮不讲理。咱又不好告诉她,没有女的会找不到对象,毕竟“劝和不劝分”。这个女孩就是家里太缺爱了,害怕男的不要她了。见她的时候,一天没吃饭,说身上没钱了。我就转给她了50块钱,女孩没接……
我不厌其烦地给你讲这个故事,是想向你展示真实世界里,打工者的处境以及招工者的工作状态。
招工这件事看似简单,仅仅是信息匹配;其实,要完成这项工作,还要提供心理疏导、社会支持,乃至个人财务辅导。
姐姐们会给会员算账:你现在,床铺最少是25块钱,男孩子吃饭要30块钱,再加上抽个烟喝个酒,一天最低消费80块钱。但如果咱们今天进了厂,你晚上就有地方住了,明天就有饭吃了。关键我们今天的工价不错,20块钱一小时,你上10个小时的班,明天晚上就能拿到200。你还省去了80的开销,里外里差了280。280乘以30天,一个月下来就亏了6000块钱。这是一个简单明了的道理,但他们就是不懂,你得讲给他听。
经纪人的专业技能之一就是算账,算到你心服口服,自己真的应该去工作,而不是随随便便漂着。
姐姐们一般在线上工作。如果是新来的,缺客户,就在集散大厅值班,接待线下咨询。这个集散大厅,原本是汽车站二层的售票大厅。闲置以后,就租给了一位有产业经验的台湾老板,办了这个招工平台,叫“我的打工网”。
咨询区后方,是候车区。有一排排塑料座椅,供打工者休息,给手机充电。两侧是行李柜,有吃饭等短暂外出的需求,可以寄存行李。门外是汽车站,每天中午12点发车,开往工厂。
穷爸爸富爸爸
汽车站三层是姐姐们的工位,我看到一则有趣的标语:“周薪日常花,月薪存起来。”这是姐姐们时常和会员说的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特别伟大,经济学家都总结不出来!
每个人由于生存环境不同,可能无法理解别人面临的真实困境。“三和大神”的困境是什么?是没有“未来”。他对时间的规划是以天为单位的。今天不想明天的事。本来和姐姐说好了,今天要进厂,结果起晚了,干脆就不去了。又或者,听到一个传闻,说这个厂不好,领导天天骂人,那也不去了。他一天变三个主意,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他不会考虑,我爽约以后,还有没有信用。
而我们重视信用,重视规划,会十年寒窗苦读,会签下30年的房贷,本质上都是为了未来、牺牲当下。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假设的基础上:我相信未来,相信明天会比今天好。但如果明天不会更好呢?
回到“周薪日常花,月薪存起来”这句话,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要存钱,问题是怎么才能把钱存下来?空洞的劝说是没用的,你得给他财务规划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工资分成两份:周薪和月薪。周薪,让你立即尝到甜头,进厂打工就有钱了;月薪,存起来,让你觉得有“未来”。只要你有一小笔积蓄,可能整个人就会振奋起来,告别拆东墙补西墙的日子。
听到这,我有点理解,为什么经纪人叫“姐姐”了。她们真的干了好多只有亲姐才会管的事。进厂当天,姐姐会打电话叫会员起床,催他过来签到,又叮嘱一番,才送进工厂。她们会告诉会员怎么通过工厂的面试,比如看视频认识26个英文字母,这样才能操作机器。她们还会关心会员在工厂里待得好不好,找没找女朋友,有没有攒钱,等等。
当然,做这一切不是出自无私奉献,而是一个巧妙的商业模式:按工作小时数,平台和姐姐从劳务公司拿提成。
姐姐们每天工作到晚上8点,周六休假,周日上班。因为周日工厂放假,会员会来找姐姐聊天。
姐姐有的以前就在工厂打工,从会员变成的经纪人。会员也好,姐姐也好,如果省吃俭用肯干,几年下来,是能在老家的县城买房的。珠三角,比如深圳,房价高,打工人留不下来。但是在长三角,比如昆山,打工人有机会买房,扎根成为新市民。在昆山,姐姐们服务的这家公司甚至还建了幼儿园,提供“以租代养”的租车服务,还有学历提升服务。因此,打工人的分布也呈现出了地域特征,珠三角来自附近省份的比例更高,而长三角则来遥远内陆省份的比例更高。
姐姐们会搞团建,中午跟刘畊宏跳操,每周读一本书。上周在读《穷爸爸富爸爸》,这周在读《女人一定要挣钱》。“珍姐”给我看了她在读书,是一份打印稿,有很多划线,说明读得很认真。“穷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懒惰”,“少积累负债,多积累资产”……这些话看似平常,生活中却少有人提醒。畅销书之所以畅销,都是有道理的。反正我以后看到此类书,内心会多一分尊敬。
前面讲到,招工的车辆是每天中午12点发车。按理说,12点以后,人才市场就应该没人了。没找到满意工作的,第二天再来。但实际上,每天下午这里仍然游荡着很多人。而且,越到晚上,人越多。有的是来聊天、社交的。有的带着铺盖卷,准备过夜。晚上7点,已经有很多人挨着门廊躺下了。
我只敢远远地看,一边看一边和招工的老板聊天。一位小伙子主动凑过来听,我邀请他一起聊聊。交谈中得知,他是一位90后,在龙岗的一家组装厂上班。
“今天放假过来转转。朋友请我吃饭!”说这话的时候,他特别得意。
又指着躺着的人说:“他们不行。”这里也有鄙视链。
接着说:“我最多干10个小时。”要求每天干11个小时怎么办?“肯定要干,不干就没工资喽。我上个月15号去的,干了半个月。站班,下午3:30休息10分钟,5:30休息10分钟,直接做到8:30。明天早上8:30要上班。”问会在这家工厂干多久?他有点矛盾。先说:“干得好就不打算走了。”临走的时候又说,在考虑要不要换一份工作。
小小的广场,充满了这种丰富性和戏剧性。
去看看大家在做什么吧:有人在跳广场舞,有的三五十人围成一圈,更多的是一个人刷着手机。
围着的人在干嘛呢?
这是卖手机的。一个人面前摆了几台二手手机,品牌不一,来路不明。我听到了一声起哄,可能是成交了。
那边也围了一圈,凑近一看,原来是吵架的。一个人揪着另一人的衣领,怒吼:“你干嘛拍我!咱们去派出所。”派出所就设在汽车站的一侧,看牌匾还是“冲锋岗”。
除了交易、社交和冲突,广场还是知识传播的中心。一个人被众人围着,认真地做着科普:“三个月扫一次黄。”意思是,警察没那么勤快,被抓了得甄别一下,当心是诈骗。听的人恍然大悟,奉为箴言,牢记于心。
书本能教给你一切,而真实世界能教给你更多。
其实就在不久前,我在深圳的酒店住了一个月。大多数时间都在会议室,期间去过深圳书城,也在购物中心吃了很多顿饭。然而,我却不知道,仅仅3公里外,就有这样一个龙华人才市场。
你的身边,潜藏了多少秘密?欢迎你到真实世界看一看。
毕竟歌德说:“凡是赋予整个人类的一切,我都要在内心体味参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