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海老兵眼中的志愿军「隐形部队」
作者/王明军
朗诵/月娥·安湛·云朵·祥会
配乐合成/孔祥会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抗美援朝一战,人民军队战斗力威震世界,充分展示了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
73年过去了,我们始终没有忘记那些最可爱的人,不会忘记上甘岭的那一声“向我开炮”,不会忘记极度严寒长津湖畔的“冰雕连”,不会忘记“空中拼刺刀”的空战奇迹,更不会忘记被誉为“利刃之柄”的「隐形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

“轰”的一声巨响,山坳外的铁路上,三节火车车厢被美军飞机投掷的炸弹炸毁了,所幸车厢中的志愿军战士已经躲远了,但这一幕却永远地留在了张起政老人的脑海里。

张起政是威海环翠区温泉镇张家山村人,1952年11月,他所属的华野101师正式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第10师,受命入朝抢修铁路。
“这身骨头就埋在朝鲜吧!”张起政从安东出发跨过鸭绿江的一刹那,自己就这样想着,没打算再回来!
“咱们吃亏在没有飞机,挺憋屈的!”张起政说,从出发到目的地,原本1天的路程,火车走走停停跑了将近3天。原来,由于担心敌军突然空袭,火车只能昼伏夜行,白天时,火车头还要与车厢断开,跑到前方山洞中躲藏,部队则需要撤离到附近的山坳中隐蔽。
即便如此谨慎,也经常会遇到敌军“撒出”的特务,他们一旦发现我军形迹,便会打出信号弹,召集敌军轰炸机进行“绞杀式”轰炸。
1953年2月4日开始,铁10师负责龟殷铁路价川至殷山段的修建任务。广大指战员不顾敌机轰炸和严寒天气,在冰天雪地里脱掉棉衣,甩开膀子挥动铁镐铁锹、铁锤钢钎、撬棍钉耙,加班加点突击施工。

为躲避敌机侦查,大多数作业都在夜里进行。由于缺少照明,张起政所在部队便将白毛巾缠在钢钎上摸黑打炮眼。有几次,张起政都被战友抡起的大锤误打在胸口上,即便如此,他们依旧轮流在冰水中坚持施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提前25天修通。
“火车不能停!”张起政讲,越是艰难困苦,越能彰显人民子弟兵的智慧!为了防止飞机轰炸造成火车停运,他们在铺设轨道的时候,会多铺设一段平行轨道,通过道岔进行灵活调节,给火车运力增加一道保险,确保前线需要的装备能够及时进行补给。

“冷!”
直至今日,威海环翠区温泉镇雨夼村刘惠昌用来形容朝鲜的词汇,始终是这个字。
与野战兵团不同,铁道兵需要战斗的敌人有两个:一是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天气,二是坚如钢铁的冻土。前者想想办法还可以克服,后者则需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才能解决。

“我们比参加一次战役的战友们‘暖和’多了。”刘惠昌说,1952年底,自己所属的铁道兵工程部队入朝作战,上级配发的装备除了一件军大衣,还有一件旧棉袄,比起薄棉入朝的野战部队是暖和多了。
作战之初,根本没有睡觉的地方,加上时间紧任务重,许多战士都是连着两三天不睡觉,到最后不少人干着干着活就倒在地上睡着了。
“零下三四十度,北风呼呼吹,大家都能睡着,是累成什么样了!”刘惠昌说,冻急眼了,志愿兵们挖了个五尺深的井,井四外一扩,一群人和衣围坐在井里睡,这样可以稍微暖和一点。由于气温太低,早就冻硬的炒面很难下咽,志愿军战士不得不一把炒面一把雪和在一起吃进肚子里。

无论是修铁路还是建铁路,与冻土的“战斗”始终是铁道兵的主要任务。由于缺乏挖冻土的经验,边挖边冻,平均工效每人每天仅0.5立方米。面对常年严寒形成的冻土,刘惠昌和他的战友们想出了很多开挖冻土的方法。
“就像在挖山洞!”刘惠昌说,在冻土上打上炮眼,炸出一个深坑,下挖到非冻土区后,便顺着铁路方向以“挖隧道”的方式开挖非冻土,然而他们再回到冻土地面,用“打夯”的方式将冻土层夯碎。正是这种看似矛盾的“笨办法”,解决了铁道兵修路铺桥的大难题。
然而,在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时还得面临两大危险:冻胀和融沉。尤其是随着气候的变暖,冻土在不断退化,尤其容易出现突发性“塌方”。
“不怎么疼!毕竟是土,再难的路,也难不住我们志愿军!”
刘惠昌的腿便是在挖冻土的时候被突然砸伤的。

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志愿军连续进行5次战役,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稳定了朝鲜战局,迫使敌军接受停战谈判。
期间,志愿军的通信兵战胜通信装备落后、技术人员奇缺以及敌机狂轰滥炸等重重困难,浴血奋战,创造了许多独特的通信方法,完成了通信联络任务。
威海环翠区温泉镇栾家店村的于德盛是志愿军铁道兵通讯独立营中的一名通讯兵。后来,他将名字改成了“德胜”,他说报给营长批准的时候,营长说,“德胜”就是“得胜”,这个名字改得好!

“刚开始的时候,心总是突突乱跳,后来慢慢就好了。”于德胜说,最忐忑没底的时候是火车刚出国,在鸭绿江大桥上行驶,不知是不是错觉,火车跑得很慢。由于车厢封闭,只能听到天上飞机的呼啸和防空机炮的枪声。后来火车跑进山洞里,一车厢的人才松了口气。
于德胜最初抵达的车站位于朝鲜平安北道球场郡,车站位于一个隐蔽的山坳中,周围栽满了槐树,尽管有向导带领,于德胜所在的部队依旧在山坳里兜了3个大圈,也没找到集合目的地。天放亮后,大家才勉强认清了去路,原来目的地竟然就在离此地不足1公里的地方。

正是这一次经历,让于德胜明白通讯兵最重要的就是“熟悉路”,只有把目的地摸清楚在哪,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目的地。为此,营长跑连队的时候,于德胜便跟着一起去,十几里山路从来不在话下。
“一小时最少要跑15里地,多的时候要跑20里地。”于德胜说,连队之间都架设了电话线,但为了保密,重要的军令还需要通讯员跑步送达。那会他便是独立营有名的跑步健将,最多的时候,他一天要在3个连队间跑步传递消息。
“送信得快跑着去,不敢走!有时候腿肚子都跑抽筋了,军令如山,命令3个小时一定要送到信,就不能迟到1分钟!”。

在那段激情燃烧、舍生忘死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向党和人民兑现了“志愿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的豪言壮语,在战火硝烟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有力保障了志愿军后勤物资供应,彻底粉碎了美军的“绞杀战”,创造了“人在路在、人在桥在、国在家在山河在”的奇迹。

如果说,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柄利刃,那么保障后勤运输的铁道部队,就是支持利刃发挥全部战力的刀柄。
彭德怀司令员高度评价铁道兵:“朝鲜战争打胜仗,一半功劳归前方浴血奋战的同志,另一半功劳归负责维护交通、保证供给的同志,他们也是在冒着敌人的狂轰滥炸,天天在拼搏。”

聂荣臻元帅曾概括:“我们的铁道兵部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从他们来了以后,朝鲜的铁路桥梁就成了‘炸不断的桥梁’,他们的口号是‘敌随炸、我随修、路随通’。在保障铁路的斗争中,涌现出像杨连第这样的国际主义精神史上的不朽丰碑,是坚强意志、革命勇气的传奇。”

鉴往事,知来者!
致敬,中国人民志愿军「隐形部队」
73年了,愿这山河盛景,如你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