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激励思考,情绪鼓动情绪。

平时都是晚上十点左右睡,早上六点左右醒。九月十六日因为晚上吃多了起夜,十二点半就醒了,刷头条催眠,给推荐了陈行甲官宣抖音的消息。看了一下陈行甲的身份,现在是“公益人陈行甲”。
陈行甲的火红,应该是在做巴东县委书记查贪官时出名的。后来好像被表彰为全国百名优秀县委书记,在组织提拔重用时,他个人辞职,成为一名自由人。愚人也是从公务员系统辞职出来的,对体制并不陌生,非常理解并尊重陈行甲的个人选择,但对陈行甲的评价不高,不是怀疑陈行甲的道德与良善,而是陈行甲对社会的真正贡献度不高,陈行甲现象的社会影响并不值得提倡和鼓励。
1、陈行甲在县委书记任上反腐败的努力,只是尽职尽责,是时代的需要与呈现,并不是什么超越时代的英雄。因为2013年后的大环境就是反腐败,离开了这个大环境,陈什么都不是。因为在2013年前,陈行甲并没有做出什么反腐成绩,也不是反腐败的先行者。
2、陈行甲作为受表彰的全国百名县委书记,在组织将要提拔重用时,于2016年突然辞职。这个选择虽然是个人自由,但实际上辜负了组织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辜负了体制内正直力量的期待!对反腐败斗争造成了伤害,这一点不能原谅。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陈太过爱护自己。也就是说在和平年代,干部的培养选拔评价系统是存在问题的。
3、陈行甲辞职后,一直以个人反腐经历为噱头,突出个人表现,博取社会同情,换取社会名利,这一点不能接受。因为陈本人在反腐败斗争中是一个失败者,说得重一点是临阵脱逃者。大战开始,敌我正在进行殊死的搏杀,可一位先锋团的团长,因为个人承受不了压力,置队伍与战友不顾,自己先撤了,这在战争年代是什么行为?就是在和平年代,都要像他这样,都随时摆出一付“老子不干了”的架势,反腐败还有希望吗?国家与民族还有希望吗?
4、陈行甲辞职后做公益,成为一个专职公益人,这一点不认可。因为在国内做公益基本上都是利用社会资源或想着要利用社会资源,就是说公益不创造社会价值。因为公益人并不是拿出自己的财富贡献社会,而是集社会财富做公益,并在这个过程中图名或图利。这些年来哪个公益人把公益做明白了?花社会大众的钱在沙漠里种点树就是做公益了吗?真正的“公益”是什么?我们搞明白了吗?我们社会需要公益人吗?不需要么,有与没有都没有什么影响。我们社会需要的是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良好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比任何公益都要健康与靠谱。
5、我国两千多年的吏制史,记录的大都是清官与贪官的斗争史,而在多数历史时间里,清官都是斗不过贪官的。所以“千里做官,为了吃穿”;“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谚语才得以流行。陈行甲自诩清官,但在斗争的大好形势下,却主动放弃权力,也放弃了责任,那请问把位置留给谁呢?留给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给后来正直清廉的从政者起了一个很不好的表率。反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从政的人普遍缺乏理想与抱负,只是为了一个好的饭碗。
6、作为官本位传统影响深远的社会,一个优秀县委书记的影响力与社会贡献度不要说要远远大于一个公益人,而是在很多时候能决定与影响一个地方生态,甚至能决定与影响很多人的命运。想想我们的国家如果能随时保有1000名优秀的县委书记,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所以我们的社会迫切需要大量的、一批又一批的,正直良善的、清廉能干的、有理想抱负的年青人,进入到公务员系统,与传统的官场恶习作斗争。可陈行甲的作为,向想要进入体制的年青人传达了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呢?就是“好人难做好官”、“好官难当”、“清官搞不过贪官”。这难到是说:做官就要妥协,就要同流合污吗?
7、作为县委书记,陈行甲虽说有压力与委屈,但在一方也是大权在握的,而且体制生态是向好的,高层是支持的,并没有大的委屈,可以说谈不上什么压力与委屈。相比为国家立过大功的那些人,当时的对错是非先不论,就是所遭的境遇,如高、彭、林、粟,陈光、邓华、梁兴初、许光达、丁盛、陈伟文等,陈行甲所遇到的真算不了什么,说白了,就是经不起考验,没有为了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陈行甲是清华大学毕业,智力与人品都没有问题,是妥妥的社会精英,干什么工作都可以活得很好。但作为社会精英,理应承担社会重担,理应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当社会与时代需要他冲锋陷阵时,他自己却主动退却了。所以陈行甲不是一个很好的社会榜样,特别不是青年的榜样,更不是后来者的榜样。
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踏实做事的人,需要的是勇猛直前的人,需要的是为了理想而死磕的人!不需要退却,因为退却就会失去原则与底线!不需要故事,因为故事里往往有太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