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书《道德经》第44章俗解
世人太痴迷,走着走着就不知怎么往下活好呢。有道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前些日子网上有新闻,一位富婆因为得了抑郁症,跳楼自杀了。许多人很奇怪,这个女人住着豪宅,开着路虎,现金卡一包包的花不完。怎么就愁的得了病,怎么就选择了融化在蓝天之中呢?估计是多数人无解。因为大家为生计起早贪黑的打拼,忙的都顾不上来情绪,也没有得病的时间。子非鱼啊,她的苦我们读不懂。所以健康的穷人们,永远悟不透富人们的病到底是怎么来的。
还不是独一个富婆神经岀了差错。我们这些活了一辈子的老家伙,是从短缺经济时代走过来的。一个月吃不到1斤猪肉,酱油和醋都得凭票购买。生活痛苦过,心理上倒是干干净净。那时候有见到先天神经不正常的,没听说有什么后天抑郁症。

改革开放的宽松环境,极大的激发了十几亿中国人的创造冲动,只用40年时间,每户人家的餐桌上有肉吃,而且细粮可管饱。这可是世界史上的奇迹。
毛病岀来了。有机构统计说,中国人普遍患上了忧郁症,人数约有7千万之多。的确不相信,也不敢相信。在商业社会,任何一种吆喝背后或有资本家捣鬼,怕他们"卖拐"。忧郁症为何这么多呢?只能说这些毛病是吃饱喝足后的阴阳失衡。
有些事好象是无解。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早就说过,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人没有外在的痛苦,就要遭受内心的折磨。什么意思,反正人舒服的过日子难,痛苦和难受如影随形。生活中人们也常念叨,没钱的时候整日里愁眉苦脸,忽然有钱了也郁闷的不知咋活了。醉生梦死,觉得这条命一点儿不好玩。
老子在函谷关,也和徒弟尹喜谈到了这个问题。人普遍关心的生命观,生活观。
正值盛夏,函谷关热浪蒸腾,屋内烦闷的透不过气来。老子和尹喜爬到附近山的高处,老树蔽阴,习习凉风吹来。师徒坐到树下,不扯天上地下,就说贵生这个话题。于是整理成就了《道德经》的第44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连续三个发问。
一问,"名与身孰亲?”孰,谁的意思。
试想人活一辈子,要名声,要肉身,两种存在哪个更重要呢?
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有两种不同观点,这也是我们今人健康养生学的注重。有的人认为人就应该活的有意义,任何时候有存在感,灵性大于动物本身才对。名声荣誉看的高于一切。人迟早都有一死。活一生总得有点儿作为。活一生没点儿动静,踩不下一个脚印不甘心。求名不成,郁郁而死。另一种观点呢,把肉身的健康看的绝对重要,哪怕是行尸走肉,好死不如赖活着。所以养生养老之中,头脑可以简单,灵魂无所谓轻重,四肢必须发达。混个大的寿数,这一生赚了。
所以老子做衡量,问我们,你认为名与命哪个重要?
二问,"身与货孰多?"
身,是生命。孰多,谁重要谁次要。
老子两手一摊,好象天平的两端,一头是生命,一头是财富。"要哪个?"
尹喜一笑,"还用说,当然是生命重要了。财富是身外之物。就是有命赚下,没命了谁去花就不知道了。"
可也有的人把钱财看的比命重要。舍命不舍财的事例不乏有。"九毛九"的小故事中,有个人掉到河里,马上就沉下去要命了。河岸上有人索要一块钱要救他。生命垂危时他还心疼钱财,讨价还价说"九毛九行不行……"。错过了时机,淹死了。

老子第三问,"得与亡孰病?"
亡,失去。病,病态,不正常。
苦心得到的东西,与轻易失去的两样东西比较,哪个属于正常的思维呢?
你纵然拥有了整个世界,可是却付岀了生命的代价,要哪一样?
尹喜回答师父,"生命是为了拥有,但生命不存在了拥有变成了一场空啊。"
老子说,道理听起来如此简单。但就有许多的人,为了贪欲某种东西,把命搭上了。见的还少吗?
老子说的是人道,生命观,他实际是阐述天道的属性。对应的三问过后,他有三答。
一答,"甚爱必大费。"
名声与肉身哪样重要呢?老子没有说哪样重要,只是明确告诉,甚爱,过分过度的贪婪,贪欲,必然造成很大的损害。
老人家的话外音,不排斥生命观任何一面,你追求名声,追求身体健康,天造地设,各有各的活法,都没有错。过于追求灵魂重量,伤心伤身,反而得不到。把肉体生命看的十分金贵,过度耐心的呵护肉体,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吃补药多了,也不好。反者道之动。生命缺了软件不行。结果也会走向相反面,反而没有了健康的心灵。
所谓"男无性如铁,女无性如麻",和孔子说的"君子不器"意思相似。就是男女都要有性,有灵性,有独特人格,不是一个器物。光有强坚的体魄,脑袋无内容,那男人就象钢铁般冰冷,女人就象手握麻乱的线头,理不清头绪。
名与身都要才是。养生学的精髓啊。
二答,"多藏必厚亡。"
多藏,财富的囤积,占有。
厚亡,不是简单的失去,是说损害的巨大。
这句话是对答"货与身孰多"的。老子告诫世人,钱够花即可,财物够用即可,房子够住即可。占有或积累巨大的财富,将不可避免的给自己带来灾祸。
老子在此没有讲因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靠奋斗赚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富和辛苦匹配才放心。当然这是天地的因果大规律。
有人一定发问,祖上有遗产,个人有本事,又不是偷来的抢来的,怎么就不能发大财暴发户呢?难道老子是仇富心理,见了别人好羡慕嫉妒恨吗?
老子告尹喜,这可是天道哇。天道忌盈!盈满则亏,月圆则缺。老天可让你一时间盆满钵满,得意忘形。接着,亏,缺,损马上跟着来了。有大阳时,大阴就跟进。山有多高,沟就有多深。

第三答,"故知足而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辱,羞耻,不光彩,困惑等负面情绪。
这句话是对应"得与亡孰病"的答案,也是本章的结束语。
用民间常用的一句话,知足常乐就是本意。
老子揭示了天道,自然界无论那样东西都是有规矩,天方地圆,谁又能走岀去?太阳,月亮,到了一个端点就又绕回来。俗话叫轮回。财富在家庭的轮回也如此。反者道之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折返向贫穷岀发。败家子不可避免的要岀现。有人还不信,这是时间问题。为什么有些富人大搞慈善,社会捐助,这是智慧的纾解,是给自己"留余"。留余就是留下缺陷,不能装满。
河南巩义有家姓康的望族,数代继承,财源不断。一条"留余"的祖传匾额,成为家文化的警示语。
山西晋中一带传播着一句老话,"十分才(财)气吃七分,留的三分给子孙。"都是一样的内容,忌盈忌满。
所以老子说,知道满足,求得适度的欲望,
就是最大的聪明,这样就不会给自己添乱添麻烦,就会心安理得。文头说过,为什么现在觉得满世界都是抑郁症,百万千万的病友岀现,是这个社会文化有病了。除了少数人因家庭的意外变故岀现抑郁,多数是贪婪惹的祸。人欲横流,物欲横流。人心没尽,得陇望蜀,找不到阴阳的平衡,成了财物的奴隶,这叫违反天道,是缺了德啊。
现实的案例,岀穴的精灵,见的不算少吧。近多年反贪打"虎",那些揪出来的贪官,动不动就搜出成吨的金银财宝,贪贿的钞票以亿计已不再稀罕,没有封顶的大贪,只有更惊心的巨贪。老天警示,这是作死的节奏啊,可前腐后继,还是韭菜一般的接力。直到吃了牢饭,贪官们才回过劲儿,顿足捶首,痛哭流涕,我要那么钱干嘛呀。悔之晚矣。你要和他说,为什么早不听老子的教诲呢。因为他们从不忌天道人德。在炙手可热的权位上,哪有什么老子,自己就是老子。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道了停止的话,可以避免把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知足常乐,可以得享长久的幸福。
老子之后,还有泰山《东岳大帝宝训》有段话也同样告诫:
"天地无私,神明鉴察。不为享祭而降福,不为失礼而降祸。凡人有势不可使尽,有福不可享尽,贫穷不可欺尽。……,算什么命,问什么卜,欺人是祸,饶人是福,天网恢恢,报应自速。谛听吾言,神人鉴服。"
有人说,老子讲天道地道,怎么换了频道,直接讲人的名利观,金钱观。这就知老先生的初衷了。老子讲道经,最终解决的是人的德性,试图医治人性的毛病。
人生一世,来世界上走一趟,都是为了在短暂的生命里有幸福的的生活,都为了长长久久的享受一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还有就是要名誉,荣耀,满足私欲,活成一种自己喜欢的样子。好象也是天经地义的。

这就是通常名利观,财富观。能够正确的控制名利的欲望,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人生来就是又浪漫又现实的动物。野心一旦喂养大了,私欲就膨胀的不可自收,想把天下万物揽到自己怀中。你看历代皇帝,已经成了真命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知足了吧,不。他仍然搜刮天下奇珍异宝,民脂民膏,永无休止的占有欲。直到一命归天的前一刻,才会喟然长叹,要的江山又有什么用啊,都是一阵烟云。纵然世界都是你的,又能如何。
所以世间人念念有词,想开些吧。想开些是说别人行,轮到自己放下来不容易。
历史上也有充分的吸收了老子哲学的。如春秋年间越国的范蠡。他官至宰相的级別,帮越王勾践夺回江山。本来可以享尽荣华富贵。但他知道祸福相倚的道理。如老子说的,知足即止,见好就收。主动辞去官职,退隐江湖做起了买卖。后来成为"陶朱公",发了大财又三掷千金。成为千年来被人膜拜的"财神爷"。范蠡处理名利,可说是史上少有的高人。
与范财神爷有一比的还有唐朝的名臣,汾阳王郭子仪。他功高盖主,却能主动放下威势,适时的散发家财。有仇人挖了他家的祖坟,他胸襟宽阔,还主动替贼人说话开脱。坏人都被感动的哭了。他如此的看淡了名利。汾阳王府天天敞开大门,布衣百姓都可进门散步溜弯。郭子仪善终后,千百年来还留下一路褒奖。
相形之下,不知见好就收的人物,与范蠡齐名辅佐越王的文种,帮刘邦夺天下的军事奇才韩信,都是贪心名利,不舍得放下名利避险,统统召来杀身之祸。狡兔死,走狗烹。杀他们的刀剑是负心的帝王,实际上是无形的天道。天道忌盈!
(待续,第45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