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小小说)
作者:杨开
陈凯和方琼从省城乘坐火车,转换乘客运汽车回到镇上,又乘坐二轮摩托车行程30多里,才回到了山村秀川村小学。
秀川村是陈凯的家乡。这里有蜿蜓连绵的群山,娟秀绮丽的山河。方琼是陈凯的师范同学,是陈凯的女朋友。陈凯大学毕业立志回家乡山村小学当老师,方琼也说,我也跟随你一起回秀川村,当一名小学老师。
陈凯回家乡当老师,是父亲当年的影响力,使他立志回家乡教书的。父亲的老师形象铭刻在陈凯的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陈凯对方琼说起了父亲的往事。
陈凯说,我父亲陈智是秀川村小学的老师。他在村小学付出的不仅仅是汗水,还有他宝贵的青春。他己经教了二十多年书,他是秀川小学中最有威望的老师。他教低年级的算术,能顺口倒背如流,不要用课本。
那年夏季,秀川村山洪暴发,奔腾怒吼的山洪,泛滥成灾。那天中午,学校门前的大江桥涨水,水势汹涌。他护送着班中的三十多个小学生淌水过桥,让小学生回家。当送最后一名学生过了桥后,突然一侧桥栏被洪水冲跨,一个浪头将父亲冲下河去,冲向河下游被洪水冲走了……那年,我才十岁,在村里上小学。说着、说着,陈凯悲伤地流下了哀痛的泪水。
从那时起,我就立下大志,勤奋学习,刻苦读书。继承父亲的遗志,当一名人民的好教师。上初中、高中,读师范大学,学好本领。
“我都为你感到骄傲,有这样的好父亲。”方琼插话说。
陈凯和方琼投入了山村小学的教学工作,如愿地当上了一名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
小学老李校长对陈凯和方琼说,我们山区小学,远离城市,地处偏僻山区,经济发展落后。校舍低矮简陋,生活物质条件都很艰苦。这些年,从外面来的老师,吃不了苦,没来多久就离职了。
理想很伟大,现实很骨感。陈凯上课时,班里的小学生们,深受“读书无用论” 的影响,他们小小年纪就不想读书了。学生学习不专心,思想开小差。课堂上调皮捣蛋,走出坐位,打闹争吵。有的弄玩具,上课睡觉。
“我们要好好学习,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了才能为祖国建设服务。”陈凯说。在课堂上,他用说理的方法,加强正面引导教育。利用晚上时间家访,深入了解每个小学生的家庭情况,让家长配合,开展对小学生的正面教育。
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陈凯所任课的班级,学生守纪律,学风好,学习成绩好。成为了学校的先进班级。
方琼一个女教师,在课堂上,给小学生上好课。在课外的时候,她教小学生跳舞。她刚从师范毕业,给小学生们的印象一直很好。她的课讲得好,清楚明白。她特别善于朗诵课文,那柔和悦耳的声音,凝聚着感情,绘声绘色,那么有感染力,仿佛把人带入诗的境界。
一年后,方琼难过地对陈凯说,这里的学校,教师的生活、住宿、工作环境太差了。我们一起回城吧!找个教师工作岗位,凭我们的学历和工作实践,是容易找得到工作的。
“方琼,你跟着我,使你吃苦了。要不,你回去吧!我们分手吧!”
方琼听了陈凯的说话,泪如雨下……
方琼回城了。离开了秀川村小学。后来,找了个男朋友,结婚成家了。
陈凯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家乡山村秀川村安心当小学教师。
八年后。那天,一场五十年一遇的山洪袭击山村,陈凯为了抢救遇险的学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老李校长在清理陈凯老师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张五万元的长期存款单,存款人写着方琼。老校长通知了方琼。
方琼回校,接过存款单,泣不成声,说不出话来……
蜡烛。牺牲了自已,照亮了別人!
我们受人敬重和爱戴的人民教师。他们每天竭尽全力,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用毕生精力培养和教育学生,一直到老,精疲力尽,就像蜡烛燃烧自己,为他人提供光明
烛光灿烂!

(作者简介:杨开 广西作家协会会员。《鬱州》文学杂志编辑。小小说作品散见于《羊城晚报》《河南文学》《微型小说选刊》《中国作家》等刊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