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梯田”如影随形
文/梅贤玉
在我依稀的梦境里,常常会看到我童年、少年时亲历过的“梯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的父老乡亲们,响应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农业学大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男女老少齐上阵,来到祟山峻岭上,挥舞柴刀、抡起扬镐挖锄,辟山造田,炸石垒坝,向大荒山野岭宣战,问大自然要“馈赠”,增产粮食,改善贫困的生活。
五星红旗在工地上迎风浩荡。肩挑背扛的父老乡亲们,伴随着高音喇叭播放《东方红》的旋律,废寝忘食、挥汗如雨、不知劳累,用他们的双手和肩膀,去绘就“改天换地”的时代画卷……

2023年的一个秋日,我领着全家三代人,既是去看望乡邻,也是想重温儿时的“梯田梦”!我问任村支书的堂侄道:“家乡的梯田上,还种水稻、高梁、玉米、荞麦、西瓜、绿豆等五谷杂粮吗?”堂侄微笑摇头说,那都是老皇历,早就不种粮食了。因为种庄稼不能缺水,每逢天旱季节,梯田种粮抗旱成本太高,灾年产量低,收益甚微,得不尝失,劳民伤财。后来,县里派来了“扶贫攻坚”工作队,组织村干部、农业科技工作者,以“借他山之石以攻玉”的心态,去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取经,经过对土壤、气候、年降水量的对比分析,最后我们研究决定,充分把握扶贫攻坚的政策机遇,从本地山场资源丰富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外省引进抗干旱的白茶和油茶新品系,逐步达到产、加(深加工)、供、销一体化的规模。现代化的榨油、制茶设备,价格昂贵,村里买不起,只好恢复手工炒制、“老榨坊”人工搾茶油的传统工艺,注册商标,包装上市,经济效益,比过去种粮食翻了好几番。2015年,我们村这两大产业,实现利润5000多万元,实现了小康村的目标,彻底摘掉贫困村的帽子!这也许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结果吧。
堂侄介绍到这里时,说百闻不如一见,我先带叔佬“爬梯田”、分享我们的山茶油果实去。

当我跟着堂侄他们来到村子后面的高山上时,已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爬海拔才七百多米的山,你就累成这样?看来叔佬真是四腿不勤,五谷不分了吧?”我调侃道,你老叔现在已是肠肥脑满,大腹便便,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老废物了,哪能与你们年轻人比啊?他说我还年轻,都五十有五了,退休在即。我是1988年上的华农,一晃三十多年了,沧海桑田哟。我说你是我们村第一个本科生,很牛逼了。“叔佬别说这些话,我来给你介绍油茶去。你看,这片山头上,全是油茶树,有七八千亩,今年风调雨顺,油茶果大丰收了,估计产量,应该在二千万斤以上!”他自豪地继续说,河对面的山岭上,也是昔日的梯田,白茶总面积近万亩,实行公司加农户的运作模式,是我们村又一个“聚宝盆”!

临别返程时,我依依不舍。回望连绵起伏的山山岭岭上,已焕发青春的“梯田”,仿佛在涌起绿色的浪涛,阵阵茶香油香,在我的心田里汹涌澎湃。如影随行的“梯田”啊,我深深的祝福你们,向你们致敬!
作者简介:

梅贤玉,湖北阳新人,1958年出生,本科文化程度,湖北省作协会员,曾在《人民日报》《湖北日报》《青年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60余万字,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品集两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