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时的记忆
文/吴伦林
每个人脑海的深处,都有无法抺去儿时的记忆。回忆起这些记忆,儿时那纯真有趣的事情,就仿佛看到童年时和伙伴一颗颗纯洁的心灵…在我的脑海深处,就有一抹摸糊但又清晰的儿时记忆。
我出身于解放初期上世纪的五十年代,那时国家处于百废待兴,物资匮乏,生活艰难;那个时候不觉得苦,反觉得很快乐。

那时,老盐圩里各家孩子多,父辈人忙于工作,也顾不上照看孩子,盐场条件艰苦,更谈不上有幼儿园。那时各家孩子多,都是以大带小,互相照顾,度过童年。穿着上更是不讲究,以不受冷不挨饿为基本条件,也都是大穿新、二穿旧、三穿破纳头,补补丁的衣服很正常。一天三餐吃饱饭为满足,有点地瓜干、碎饼头啃啃的零食那就是美味佳肴了。一年到头没见过糖果糕点之类,那是很正常,更谈不上什么玩具之类。但那时的孩子很自由,没压力。不像现在物质很丰富,生活很甜蜜;童年进幼儿园,学龄时进学校,父母或爷奶、外公外婆专程接送;在学校学习的同时,家长为了不让孩长输在起跑线上,都会想尽办法让孩子参加各种类型的补习班培训班,不仅给家庭添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使孩子没有休息玩耍的时候,更谈不上结识儿时的朋友了。可我们那时上学,学校就那么几间破房,也没有多少课程和作业。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玩中学,学中玩。社会是个大课堂,课外时间孩子们天天同小伙伴们滚打嘻闹在一起,真是有朋友、有兄弟;玩也能玩岀花样、玩岀友情、玩岀智慧、玩岀强健的好身体。
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享受现今孩时幸福生活。过去孩子都是盼望过年过节,到那时才能有新衣服穿,有猪肉、糖、果吃。
我儿时发小有季汝明、谭立刚、谭立安、茆学全、孙学元、陈广喜、谭立猛等,都是从穿开档裤时就天天滚打皮闹连糊在一起。那时孩子没有玩具,只能因地制宜,自己动手。玩的最多是玩纸牌、打溜溜蛋、滚铁环、斗斗鸡、捉迷藏等,虽然衣服玩脏了,脸上手上全是灰,但心里总觉到快乐无比,兄弟的情谊更近了。

记得有一次立刚兄他得到了一块珍贵的糖块,那时也算得上是奢侈品了,小伙伴看到他嘴里品着糖,馋得都流下了口水,个个都围着他,都想尝尝甜的之味。如何让大家都能吃到糖,他作为孩子的兄长第一时间考虑到大家,想让小兄弟能人人分享,的确动了脑筋。他提议每个人把糖块放在嘴里滚两下,嘴靠嘴再度给下一位,就这样分享大家都能品到甜的滋味,增强了小伙伴们的凝聚力。这件事我印象非常深刻,至今记忆犹新。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点也不假。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影响和教育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也让孩子早懂事,知道父母的甘苦,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儿时的几位发小,都是在艰苦困难时期长大的。大家从小不给父母添乱,想尽办法帮家中做事。记得季汝明同学是家中长子,不仅要带好弟妹,而且要承担家务,五、六岁时就学会做饭做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 
我们儿时上学校都要走好几里,那时圩与圩之间没有路,都是走在狭窄的池堰和高低不平圩堆河堆上,遇到刮风下雨道路泥泞不堪,只能手拉手走过艞,跨过沟。上世纪六十年代冬天气候比现在冷多了,零下十几度很正常。上小学时,我记得最清楚是跨过送水道上的大黑桥,来到朱二圩境内盐河堆。每年冬天西北风刮得呼呼直叫,耳朵都冷红了,手脚都冷麻了,人人冻得浑身发抖,只能弯着腰躲在河堆下,沿着水边往学校跑。虽然是天寒地冻十分艰苦,但是大家学习都很认真,都珍惜来自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上遇到难题,弄不明白,大家会聚到一起认真探讨,互帮互学。特别季汝明同学不仅聪明而且热情助人,那些题目不会不懂的他都会不厌其烦地耐心给大家讲解,直到弄懂为止,他是丁三圩学生公认的学习尖子,也称得上小老师。

随着我们逐着年龄的增长,大家都知道父母为了家庭奔波不易,除学习外就是主动帮家做事,减轻父母负担。那时的盐场生态好,滩上的沟港河叉到处都有鱼虾。夏天,我们能充分利用午饭后的时间,约好几位小伙伴到滩后,选准一条有鱼多的送水道或沟汊,几人分成两头向前推进合围摸鱼,这样既省时不误上学又能多捕鱼,有好处时大家一同分享,从不分你我。放暑假时除完成作业功课外,结伴去场一号水库挑小罾、踩白蛤、去海边拾围网、掏八爪鱼;去方洋大洼钩蛏;草棵中拾鸟蛋…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都了解到困扰家庭生活上有两大难题,一是吃水难,二是做饭缺少烧草难。我们的小伙伴主动给家人分忧,不仅去二、三里外的淡水池塘担水,而且利用星期天,特别是利用寒暑假集体出动拾草;咱圩艞口外烧香河是一条大河,上百米宽,河的南岸有大片湿地长满爬根草〈狗牙根)。我们在稍大点孩子的带领下,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渡河到对岸用铁耙耙草,不到两个时辰就拾好了草,再把草捆起来。把全圩人拾的草集中起来,用绳子梱好连成一片放到河里,用一根绳子连通到对岸,对岸人拉着绳子,我们的小伙伴就浮在草梱上一同过河,草梱在河中就象一条长长的龙,弯然向前游动,显得十分壮观,就这样把一梱梱的草轻轻松松地运到对岸。冬季数久严寒,天寒地冻,乘着河上结成厚厚冰去拾草,那时烧香河对岸湿地上长满了齐腰深的盐蒿,一眼望不到边。湿地的中心有上千只大雁在此越冬,嘎嘎的叫个不停,很壮观、人与自然显得十分和谐。近处的盐蒿下半节在冰下,上半节早已枯萎,是做饭的好柴火。我们就用大耙倒着在冰上向前推,不一会功夫就能拾到一大梱盐蒿草,把它运到河边。而河上厚厚的冰,不时发出刺耳卡吱响,十分可怕。我们壮着胆子就把草梱放在河的冰上,轻轻一推就能滑到对岸。我们用实际行动,帮助家庭解决了烧火做饭的燃眉之急,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回忆童年时代的艰苦岁月,一切都流逝了,过去的往事虽然成了我们无法抹去的记忆,但是,那种在艰苦环境中形成的团结、奋进、不服输的精神永远铭刻在我们这代人的心中,更让我们懂得要如何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