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传》首发研讨会发言
杨成梅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论家老师,陈玉福老师、程勰老师和文友们,大家好!
我是陈玉福工作室的办公室主任,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非常荣幸能够参加今天“丝路百城传”之《武威传》的首发研讨会,并有机会在这样的高端会议上发言我无比自豪,也感到诚惶诚恐。
俗话说:萤火之光不与日月争辉!我的发言不属于评论,只是一篇还很青涩的读后感,不尽完美处还请海涵。
陈老师的《武威传》初稿完成后,我呢有幸承担了本书的校对工作,所以我应该算是这本书当仁不让的第一读者了。做文字工作的朋友想必都有同感,校对工作除了枯燥就是枯燥,以前我在陈老师主编的《西部人文学》当编辑的时候就深有体会。但是,校对《武威传》让我改变了对文字工作的既有认识,因为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第一点就是认识的字多了。《武威传》五十多万字,涉及这座城市两千多年的历史沿革、军事农垦制度源流、民族融合变迁,山川地理风貌和地名、人物轶事的考证等等,不可谓不全面。里头难免就有很多生冷字词,超出了我们日常掌握字量的范围,冷僻字需要一个一个去查才能明白。还有离我们比较久远的一些历史事件,有些存在于正史当中,有些甚至可能来自民间传说和野史外传,因为方言的多变性和复杂化,与我们知道的版本多有出入,也需要去求证查询。这样一来呢无形中就涨了知识,是一件很有挑战性,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
第二方面,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认为这本书里面最出彩的内容——序言和后记。不知道各位读书是什么习惯?我的习惯是每本书拿到手,首先去阅读序言,对整本书先有一个概念性的了解,接着读后记,对作者的创作初衷很好奇,最后才通读全文。大家都知道,序言一般都是业内权威或者学者、领导给予书籍本身和作者的认可与推介,能够作序推荐给广大读者一定有过人之处。而后记体现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是思想情感的集中呈现,通过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的情感与思想也能够带入书籍,产生共鸣与共情。毫无疑问,《武威传》的序言和后记完美做到了这一点,我第一次读到时就深深被打动。连部长的序言让人热血澎湃,陈老师的后记呢使人潸然泪下,光是读了这几篇文字就已经让我爱不释手,有急于展开正文一睹为快的迫切阅读欲望。在电子书横行,纸质书相对落寞的当代,已经很少有这种读书体验了。
《武威传》的另一个引人入胜处,我觉得就是有趣。每个人阅读都存在偏好,如果让我们在学术专著和文学读物之间选,我相信绝大多数人肯定不会选学术论著,因为内容艰涩看不懂非专业对口大概没有人愿意去研究,而文学读物是大众化的,优势就在于轻松有趣,基本上所有人都能接受。《武威传》正是一本有趣的历史读物,充分做到了“史学精神文学表达”的创作原则,它基于史志的真实性却更注重于文学性和趣味性,读起来有一种小时候在乡间炕头听长者娓娓道来的新奇感觉,温暖闲适、惬意亲切,听完了一个故事还想听下一个意犹未尽。这是我的阅读体验,后来交流时才知道也正是陈老师的创作思路,旨在为读者提供和创造愉快读历史、轻松了解城市过往的美好体验。所以,我要把这本书强烈推荐给大家。
说到乡间炕头的记忆,我还想和各位探讨读书之外的一个小话题。大家对自己家族,或者说对自己祖上的历史知道多少?就我个人而言,我能说得上的是父亲的名讳、祖父的名讳、曾祖父的名讳,仅此三代,再往上高曾祖父以及更久远的先祖我是一个都说不上了。至于曾祖母、高曾祖母那更不用提,姓甚名谁压根儿就没顾及得上。当然,如果家族里头有家谱流传的会不一样。从这一层面去看真的是细思极恐!一个家族的传承尚且如此,一座城市要保有几千年的历史记叙该有多难?要沉淀起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要求多少文字工作者的接力延续呢?所以说为城市立传的作家和城市传记肩负的责任何其伟大,又何其辛劳。作家、学者受人尊敬理所应当。
我们常说传承延续,中华文明五千年一脉相承说到底靠的其实就是文字的传承,文字的能量非常厉害。譬如河西四郡纳入中华版图,在正式拥有名字之前这里一直被戎、羌、月氏、匈奴等少数民族占据,他们在当时都很强盛。可后来还是退出历史舞台彻底没有传承了,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河西走廊就是从归属汉王朝之后才正式入史,有了文字记载的。
昨天参加《张掖传》研讨会的时候连部长特别强调了“文化软实力”,称赞“丝路百城传”丛书是文化软实力的代表、工具和武器,我们当时都深受触动。在这之前我们的普通读者可能都没有想到这么深层面去,以为城市传记的意义只是为一座城市在“写家谱”,是留给后人纪念和寻根的东西。通过昨天聆听连部长的讲话精神,真是让人醍醐灌顶如梦初醒。所以,我要告诉文友们,从此时此刻起,我们必须转变观念重新出发,去看待咱们手上的这本书。它不是简单的一个城市描摹或梳理,而是汇聚了作者情感,思想,见解和展望的一本好书,里面很多至今存有争议和辩证的话题都有新的理解,能够带动我们一同参与思考。读《武威传》有一个直观感受,这本书它不是教科书式单纯粗暴掰开读者的嘴强行投喂,是通过理性讲述和感性流露逐渐让我们达成共情的一个过程。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快乐读书。
最后,我还要和大家透露一个消息,据我所知,陈玉福老师是目前为止已经出版和计划出版的“丝路百城传”系列丛书的接近一百部作品中,唯一一个人给两座城市写传的作家。
这是陈老师的骄傲,我觉得也应该是我们这些喜欢和爱戴陈老师的全体文友们的骄傲,更是生养了陈老师的这座城市、这片热土的骄傲。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了。






作者简介:

杨成梅:女,甘肃省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陈玉福专家工作室办公室主任。
“都市头条编辑部”以推出名家新作,培养文学新人,传播先进文化,歌颂西部人精神为宗旨,向头条选送的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文章。
《西部人文学》武威头条编辑部
主编:杨成名
副主编:无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