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背景音乐:家乡那棵红枣树
色香味美的坛子菜
文士明
·
我家乡的人们喜爱制作坛子菜。
所谓坛子菜,同通常所说的什么腌菜或泡菜有点不一样,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即其制作和保存都离不开一种专用的坛子,关键就在坛子二字,没有这种坛子就不存在坛子菜。何谓坛子?《百度》上是这样定义的:“坛子,一般指用陶土做胚子烧成的用来腌制菜品或盛放物品的器物。不易变质,方便保存。”
坛子菜起源于远古时代,当初古人选用陶罐封存鲜菜,是预备着为应急用的。经过数千年的口传心授,推陈出新,便发展成为一种风味独特、品种多样的地方特产。坛子菜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古老食品,脆、咸、辣、酸、甜等五味俱备,营养丰富,非常可口,一直被人们视为一种值得倍加赞誉的美味食物。
应当肯定,我国具有制作坛子菜传统的地方一定不会少,而且坛子菜的具体种类又一定会相当繁多;就坛子菜的某一具体品种来说,不同地方的制作方法及特色口味绝对不可能雷同。所以,坛子菜是没有统一的内容和标准的。不过,无论坛子菜如何千差万别,如何各具特色,但有一点必然相同,即都应该经过在坛子里进行腌制(或储存)的这一过程。无疑,坛子是制作坛子菜的关键之物,坛子菜制作能否成功及其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一个好坛子。
用来制作坛子菜的仅仅是坛子类中的一种,是一种特制的陶瓷(也有玻璃的,但我家乡少见)坛子,上部小下部大,坛体主要由一个呈椭圆体的腹肚与一个呈圆柱体的底座组成,这是盛放菜品的主体空间;上部离坛子口不远处有一个凸出坛体的凹槽式坛沿,坛沿的凹槽用来装水,坛子盖就覆盖在凹槽上,可以达到密封的效果;坛壁表面内外都有釉(也有的内面没有上釉);个头大小、高矮不一。
何为好坛子呢?一般来说就是老坛子,即那些使用年代久的。可想而知,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总是会按优胜劣汰的原则进行逐步淘汰。那留下来的便一定是好的,越是使用时间长、甚至是几代相传的坛子,就越好。家里能有几个这样“资深”的菜坛子,足以令主妇引以为荣。
如果是买新坛子呢?那就必须进行严格的验证方可。先观外形,整体显得端正、匀称,各个部分协调和谐,坛壁的釉平整光滑,没有任何砂眼(特别是内面没上釉的更要过细检查)。再将一只耳朵伸进坛子口,并将脸颊紧压坛口,造成密封状态,如果听到坛子里发出均匀柔和的“嗡嗡”之声;用手轻击坛壁,又发出清脆悦耳的朗朗之音,即为上品。最后,拿来一个脚盆,倒进寸余深的清水,再点燃一张报纸或一把干稻草,丢进坛子里,待燃烧得差不多完了的时候,将坛子口朝下覆盖在脚盆里,不一会,只听得“吱”的一声,水全部被坛子吸了进去,这就是好坛子。还应当再检查一下坛沿,是否有砂眼或裂缝,以防止它不牢实或漏水。新坛子正式使用时,内里当然要清洗干净,过细的还要用加食盐的水浸泡一段时间,更过细的则用加盐的黄泥涂抹在坛子外部,以保证实现最严密的封闭。
坛子菜主要由各种蔬菜制成,某些豆类、瓜类亦可作为原料,也有用各种肉类制作成坛子菜的。例如家乡小镇曾有一个老人,常将蒸熟了的粉蒸肉装入菜坛子,像其他坛子菜一样长期保存,可随时取出享用,但此种情况极少,故不赘述。
家乡小镇坛子菜的种类非常之多,难以一一详细介绍,按笔者几十年生活经验积累所知,其中下列几种是最普遍、最常见的。换言之,一般来说,基本上是每户人家都具有的,或者是这些种类全部都有,或者是具有其中最大多数的种类。它们是:酸菜,家豆豉,辣酱,豆腐乳,扎菜(无法标明其名称的家乡方言读音,但同“扎”字相近,且又近义,与“扎”的动词意义和量词意义都很相近。又称干菜、杂菜),萝卜干、萝卜条(丝),剁辣椒。
按照一种将坛子菜分为三大类的流行观点,酸菜和豆腐乳属于水坛子菜;扎菜和萝卜干、萝卜条(丝)属于干坛子菜;家豆豉和辣酱、剁辣椒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湿坛子菜。顾名思义,水坛子菜必有汤汁浸泡,干坛子菜是自身水分基本全部去除或仅含极少量水分,而湿坛子菜并不去除自身水分,但也不用汤汁浸泡,处于湿润的状态。它们的区别还体现在腌制和储存的具体方法上及过程中。
对于坛子菜的制作方法,笔者也略知一二,而我的妻子是制作坛子菜的高手,受她的影响,笔者不断得到长进。现就家乡几种常见坛子菜的制作法简述如下:
·

·
(一)、酸菜,有的地方叫泡菜,浸水菜,所以也有把装酸菜的坛子叫泡菜坛子或浸坛子的,我家乡人则直呼为酸坛子
制作酸菜的第一步是制作酸水,即泡菜用的汤汁。这是关键性的一步,有好酸水才有好酸菜。一般就是用普通的冷水,但以清凉甘洌的井水最佳;也可用熬烧酒留下的蒸馏水,亦可以用冷开水。最好是向别人家的老浸坛里讨要点老酸水放进去,起到如“酒母”那样的作用,讲究的还加进用甘草熬的水,可使制成的酸菜带有甜味,更加可口。家乡常见有近百年不坏的老浸坛,酸味纯正,清香四溢,酸水还可治幼儿消化不良等小病。
酸坛的具体制作方法是,将水倒进坛子,加适量的食盐(最好是粗粒的井盐、岩盐),盖上坛子盖,过数日变酸了即成。就可以加进各类菜了,除了不能放叶类外,其他根茎类、果荚类的似乎均可。我家乡通常放的是萝卜、豆角、刀豆、藠头、大蒜、生姜、洋姜、辣椒等,这些食材特别是萝卜、豆角、刀豆、辣椒都要进行适当晾晒,使之变干爽一点(变蔫,家乡方言叫“晒láo”)。还有些蔬菜种类放进去后可不能久存,如黄瓜、胡萝卜,浸泡一天后就得取出来食用,否则会使酸水变质。一般来说,家乡的酸菜酸味特别醇正,非常可口,夏日食用还可解暑和增进食欲,生食熟食都可以。通常都是单独炒成咸菜,是家乡人们餐桌上特别常见的菜肴。酸菜还可与许多食材一块烹调。最常见也最普遍的是酸菜炒新鲜辣椒,虽然属于非常一般化的菜肴,但色香味均可达上乘,且最好下饭,深受人们喜爱。酸菜炒肉、酸菜炒火焙鱼和酸菜煮鲜鱼更是美味食品,堪称我地名菜。
笔者见识过不少地方的泡菜,均不敢恭维,大多数都不能同我家乡的酸菜相比。我地有很多人家都有好酸坛、老酸坛,笔者在省会城市生活了大半辈子,依然保留得一个老酸坛,凡是尝过我家酸菜的人,莫不交口称赞。老酸坛一揭开坛子盖,散放出来的绝不是那种带腐臭的酸味,而是一种醇香的酸味、甜润的酸味,其汤汁呈纯正的橙黄色,倒在碗中犹如琥珀一般。记得当知青那会,与我们知青点为邻居的是一个五保户孤身老人,他那简陋的房间里,除了床铺和一个装衣物的小木柜外,别无其他家具,却有一个半人高的酸坛子,那是老人的宝贝,据说乃其祖辈传下来的。老人日常极少烧菜,仅偶尔煮点蔬菜或肉鱼类的荤菜,基本上靠坛子里的酸菜下饭。那可真是个上等的酸坛子,老人主要放两种食材:大蒜和洋姜,那汤汁都成了橙红色,一揭开坛盖,一股特别好闻的香气便充溢了整个屋子,大蒜和洋姜都浸得带微红色,味道酸中带甜,特别正宗,大伙尝过后,没有不夸赞的。老人习惯夹出酸菜直接用来下饭,从来不进行正式烹调,天天看他吃饭那副风卷残云、狼吞虎咽的惬意模样,我知道老人是在享受美食。
(二)、豆腐乳,又称霉豆腐,我家乡方言叫朽豆腐,名字似乎有点难听,却也是地地道道的美食
我地习惯在立冬之后,才动手制作豆腐乳,将软硬适中、洁白如脂的水豆腐沥干表面的水分后,再晾上一两天,然后切成一方方小豆腐块;取一个竹箩筐,底面铺上一层较厚的去掉了外壳的稻草芯,再把豆腐块整齐地摆放在上面,上面再摊一层稻草,再摆放一层豆腐块。如此重复进行,直到豆腐块放完或箩筐装满为止。箩筐口盖一块布,上面再覆盖一些棉絮之类的保暖物,然后把箩筐放在干爽温暖之处,让豆腐自然发生霉变。待到霉味非常浓烈,豆腐块表面长出长长的、厚厚的白而略带黑色的毛,豆腐块变得发黄,还略有汁液渗出,即可取出来,将霉豆腐一块块地沾上拌有食盐的细辣椒粉,放进坛子里,再倒入一些米酒(亦可是白酒),盖上坛子盖,坛沿放水密封(所有坛子菜的基本原则)。过上一些时日,揭开坛盖,传出仍隐约带一点霉味的浓郁香气,霉豆腐业已进入辣味和咸味,且内部也已变软,味道非常鲜美,同时还渗出更多的汁液,即可开始食用,用来直接佐餐。此时可加进去适量的冷开水或熬酒的蒸馏水,使霉豆腐更好地浸在汁液中,让辣味和咸味更多进入,霉豆腐将会变得更软乎,口感更好。
霉豆腐是家乡一道极其有名的美食,特别可口,特别刺激食欲,是人们用餐时最喜爱的一种佐餐菜肴。霉豆腐在食盐的作用下,汤汁会越来越多。这汤汁亦是美食,它自身呈奶黄色,加上辣椒的深红,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口味鲜美醇厚,人们通常爱用它拌米饭食用,那味道真是美得难以形容。亦经常用它来做调味品,增添菜肴鲜味。连普通极了的白菜帮子,加入霉豆腐汤汁,炒出来也是一道美食,色香味俱佳,要是蒸鸡蛋羹时放入一些,会鲜得使人连舌头都吞了下去。
当霉豆腐被吃得快完了的时候,就可以在汤汁中加其他食材了,通常主要的种类还是:萝卜干、萝卜条、切成片的刀豆、生姜片(条)、洋姜片(条)、辣椒、蒜苔或其他蔬菜苔、地蚕子,等等。这些食材在霉豆腐汤汁中浸透、浸熟后,便可夹出来食用,也是地道的美食,其鲜美足可以同霉豆腐媲美。
(三)、家豆豉,也就是豆豉
这是我家乡的叫法,以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类似食品,比如长沙地区有一种“腊八豆”,表面上看,与我家乡的豆豉差不多,其实根本不一样。不用说具体内涵及口味的完全不同,制作方法上亦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例如我家乡的制作时间在三伏天,长沙的则在腊月天;我家乡的要进坛子(所以是坛子菜),长沙的根本没有这一套,可盛在任何的瓶罐里。
家豆豉的做法是:将择去掉沙石土疙瘩等及其他类杂质的黄豆洗净,再泡发,然后煮熟(一定要熟透),再把熟黄豆倒在竹笊篱、筲箕之类的竹容器里将水沥干,要让水沥得干干净净,表面不带一点水分。然后把盛熟黄豆的竹容器放到干爽之处,让黄豆自然发酵、起霉,在那酷热的时段里,大约一星期左右,黄豆就会散放出相当浓烈的霉味,上面已长出一层厚厚的黄霉,还分泌出一种类似人的痰涎一样的液体(家乡方言叫“阎王痰”),取一颗黄豆咬一咬,感觉不是实实的,而是比较空爽(方言叫“霉空了”),即为非常成功。便把黄豆倒在竹团箕上晾干,待黄豆上的霉及涎液均消失,黄豆变得很清爽的时候,就可以撒上食盐,并把预先准备好的干食材(家乡方言叫“假”)也倒在上面,然后将它们充分地拌和在一起,这些食材的种类任凭各人的喜好进行选择,但都要先切碎,再晾晒至干。选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有辣椒、刀豆、豆角、萝卜、生姜、洋姜、大头菜菜头、藕,等等。也有放南瓜藤的,有的还爱加进一些紫苏,便有一股很特别的清香。拌好后,再装进坛子,过几天后就可以食用。同酸菜一样,家豆豉也属于民家的主菜,经常出现在餐桌上。通常与辣椒片同炒,便是一道佳肴,其特点是香辣鲜美,味道可口;家豆豉还能够与其他许多食材一起烹调,大凡和家豆豉一同烧的菜,味道都体现出香、鲜的特色,例如烧冬瓜、烧苦瓜,放入家豆豉,就会变成美味。至于家豆豉炒肉,家豆豉蒸鱼,家豆豉与粉蒸肉合蒸,则都是我地知名的美食。
(四)、辣酱,是以小麦作基本原料,所以也有称麦子酱的
家乡人习惯把制作辣酱称之为“晒辣酱”、“晒酱”,具体过程是这样的:也是在天气酷热(尤其是三伏天)时节,把择去沙石土坷垃的小麦冲洗干净,泡发,再煮(蒸)熟,然后倒入竹容器里,待小麦凉后置于干爽之处,让它自然发酵,起霉。等到小麦表面长满灰霉、红霉、绿霉甚至可能是黑霉时,将小麦取出来把黑霉尽量去掉,放在阳光下暴晒至干透,然后将小麦磨成粉。再找来一个较大的陶瓷(或搪瓷,金属与塑料的不宜)盆子或钵子,倒入足量的洁净冷水,加进食盐,然后将小麦粉倒入水中,均匀地搅成稀糊糊状,再放到阳光下暴晒,太阳越猛烈,晒得越透,制成的辣酱越好。几天后,稀糊糊中的不少水分被蒸发,变得有些粘稠了,便将一些新鲜的红辣椒剁碎后加入进去,均匀地搅拌。根据个人对辣味的感受需要,剁碎的红辣椒可分批小量地慢慢加入,与此同时,还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加进一些其他食材(即家乡人称呼的“假”),最常见的有:刀豆条(片)、生姜条(片)、洋姜条(片),地蚕子、大蒜瓣、整个的辣椒(记得剪个口子)等,也有放晒干的萝卜条、茄子条的。
晒辣酱的过程中,每天都要搅拌若干次,使辣椒同酱紧密结合在一起,还应根据需要适量加进淡盐水,一直晒到辣椒与麦酱完全混成一体,变成暗红色,表面还汪着一层红油,并散放出醉人的香味,便大功告成。这时可以装进坛子了,如果再适当放进一些糖或蜂蜜,充分拌匀,辣酱的口感则会更好。
辣酱色香味俱美,是一种上乘的佐餐菜肴,深受家乡人民喜爱。通常都是将辣酱从坛子里取出来直接食用,有的人则专门挑辣酱里的“假”吃,那些经过辣酱长时间浸淫的食材,其味道实在妙不可言。有时懒得烧菜,便可以取若干辣酱放些猪油,在煮饭时放饭锅里一蒸,或切碎一把大蒜苗的绿叶,与辣酱一起在锅里用猪油一炒,就成了地地道道的美味,香辣鲜美,特别下饭。
辣酱既是佐餐妙品,也可当调味品加进其他食材里烹调,以增强菜肴的色香味。其中,辣酱炒肉、辣酱炒鸡蛋和辣酱炒猪肝,尤其是家乡很有口碑的招牌菜。
(五)、扎菜(杂菜、干菜)、萝卜干、萝卜条(丝)、剁辣椒
这几种坛子菜制作方法比较简单,故放在一块叙述。扎菜实际就是干菜,杂菜,因为它制作成功后,是捆成一扎扎的放入坛子储存,故名。制作扎菜的食材全是叶类蔬菜,这算是它的独有特色。我家乡主要采用如下几种蔬菜:芥菜,排菜(雪里蕻),大头菜(家乡方言叫“大兜萝卜菜”,简称“大兜菜”),萝卜缨子。扎菜的制作方式基本为两种,一是采用整株;二是洗净后切碎,晒干透后装坛即可,此法不需要任何制作,纯属干菜。
采用整株制作扎菜则分三种具体方法:1)、方法基本同上,将菜洗净后在太阳下晒干或在通风处晾干,也不需要任何制作,纯属干菜,干透后一把把捆扎好,装进坛子储存即可,食用时,取出来用水泡发,切碎,烹调。2)、洗干净后,晒干或晾干至一定程度(即变蔫),取下加食盐腌段时间后,用手使劲揉出菜中所含的水,然后再晒或再晾,直至干透。即可捆扎好装进坛子储存。3)、洗干净的蔬菜,先在沸水中焯过一遍,再晒或晾,待它干得差不多的时候,再加食盐腌制、用手反复揉搓,使其所含的水分达到极少的程度,此刻,蔬菜变成了亮黄色,再稍稍晒(晾)一两天,即可装进坛子储存了。
第三种方法制作的干菜同前两者显然有区别,即并非完全干透,还保存有一定的水分,湿湿润润的感觉更好,而且味道也比前者更佳。尤其是制作后的大头菜,香醇味美,非常可口,还可以直接食用,可以拿来当零食吃。或许别地也有这种腌制、揉制干菜的传统,所以他们把干菜叫成“擦菜”。我家乡的扎菜(干菜、杂菜)一般主要是用来开汤,当蔬菜吃;亦常用来拌辣椒干炒,当咸菜吃。还用之与其他一些食材一块烹调,配制成一道道可口的菜肴,干菜炒肉、干菜蒸肉更是受到人们普遍夸赞的美味佳肴。
制作萝卜干、萝卜条(丝)的方法与制作扎菜的方法基本一致。将新鲜萝卜洗干净后,切成小而薄的片或小而较厚的条(两者的大小和厚度可任意确定),或用萝卜刨子刨成更细小的条,然后放在阳光下暴晒,待干透了即成为萝卜干,萝卜丝,而萝卜条则无须干透,还保留着适当的少量水分。再分别用坛子储存之。
家乡人们制作萝卜条的情况最多最普遍,并常使用腌制、揉制的方法,自然口味更佳,亦常有人将它们直接食用,当零食吃。萝卜条可制成多种菜肴,亦可同其他食材一块烹调成可口的菜肴,是家乡人们餐桌上最常见的菜品之一。萝卜干可以单独制成菜肴,更多的是同其他一些食材一起烹调成菜。晒干的萝卜丝非常细小,通常主要是用来开汤,味道甘甜。也可将它与其他丝状食材,如粉丝、豆腐丝,或切成丝状的其他食材一起烹调,称之为“合菜”。当年,用萝卜丝、粉丝及干笋丝一起烹制的“合菜”,还是家乡民间红白喜事酒席上的一道主菜呢。
剁辣椒的制作方法,更加简单。将红辣椒除去破烂而不能食用的,冲洗干净后,沥干水分,再剁碎,拌上适量的食盐,即可装进坛子储存。剁辣椒通常并不单独作为一道菜肴,主要是以调味品、作料的身份进入餐桌,因而它的使用特别广泛普遍,同一种食材,与剁辣椒一块烹调,远比放辣椒、特别是放干辣椒粉的味道要好得多,所以剁辣椒深得人们喜爱。当今,商店里出售的剁辣椒非常畅销,而餐馆里一道剁辣椒蒸鱼头已成名菜,令人们百吃不厌,就充分说明问题了。
·

·
制作坛子菜还有几条最基本的原则,必须切实遵循,保证做到,并且能够始终坚持下去。否则,就不可能制作出色香味美的坛子菜出来,或者,不能很好地储存,使坛内的菜变质甚至变坏,不能再食用,造成很大的浪费。
这些原则是:第一、菜一旦装进坛子,要及时在坛沿凹槽内放水,当盖上坛子盖后,坛子内始终保持着一种密封状态,这是一项千万不可违背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则;第二、经常检查坛沿凹槽内是否有水,发现水少了就应加水,而且半月十天应清洗一次坛沿,保证坛沿清洁无臭味,水质洁净;第三、坛子盖揭开与合上,都要尽量避免坛沿凹槽内的生水进入坛子内,造成储存的菜变质,最好是坛口还应盖上内盖;第四、不准用手直接进坛捞食,必须用干净无水筷子夹食;第五、发现长时间坛沿凹槽内无水,则该坛的菜必须倒掉重做,因为坛沿凹槽无水则容易进空气和细菌,使坛内的菜腐败变质不能食用。
此外,还有两件必须注意的事项:一是不同种类的菜尽量不要混装进一个坛子,除非同属于干菜。但即便是萝卜干、萝卜条与萝卜丝,也要分别装在不同的坛子内,以保证各自的色香味不变;二是作为水坛子菜的酸菜和已浸泡在汤汁里的豆腐乳,必须经常检查酸水、汤汁是否适量,如果过少,露在上面的食材就会变味或变质,不能食用,还会影响到其他食材。办法是及时适度地加进淡盐水。
从上面所讲的一切不难看出,制作坛子菜是一件经验活,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则或量化程序可循,全凭实际的经验去把握和领会。所以,想吃到色香味美坛子菜的朋友,不妨先大胆地尝试着实践起来吧。“实践出真知”,做得多了,经验就出来了,也就会逐渐成为制作坛子菜的行家里手了。
笔者一直对家乡的坛子菜情有独钟,几十年来无改初衷。很小的时候,家里的菜坛子有很多个,占据了祖母的小半间卧室,我便认识了坛子菜,喜欢上了坛子菜。在偷偷学会正确揭开坛子盖后,便经常取出坛子菜去到后园同小伙伴们一道玩“过家家”。那时正值建国初期,人们的生活水平还相当低下,几乎天天都离不开坛子菜,我从来没感到过有什么不好,只经常有过因粮食定量低而吃不饱饭的苦恼。后来迁移去外地念书,没少思念过家乡的坛子菜,每个假期过后,总要大瓶小罐地带上几种坛子菜去学校,往往让同学惊羡不已也惊喜不已。
再后来下乡到了农村,我们知青点的一位女知青(后成了我的妻子)是个心灵手巧、聪明能干的姑娘,很快学会了做得一手好坛子菜的本事,我们知青点便具有了好多种坛子菜,这在当年知青界是不多见的,更使我们拥有了一种“奢侈”。那色香味美的坛子菜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过许多情趣与美好回忆,更是帮过我们太多的忙。每逢农忙季节或农活紧张之时,差不多全靠坛子菜来对付一日三餐,尤其是“双抢”,吃饭如同打仗,没工夫做饭,只等米饭一熟,便从坛子里夹一块酸萝卜,或夹几坨霉豆腐,或挖一碟辣酱,或用剁辣椒拌点萝卜条,几大碗米饭就很容易吞进肚内,即可连续作战,神威不减。
再后来到了城市里生活,还是无法离开坛子菜,好在妻子是行家里手,便使得家中的坛子菜从未断过;妻子的技术本属一流,且做来又总是中规中矩,从不马虎,所制作出来的坛子菜完全达到家乡坛子菜的上等水平、正宗特色,色香味美,妙不可言。令所有吃到过的老师、学生及其他朋友记忆深刻,多年后尚赞不绝口。我家现在仍有多个坛子,也就常有多种坛子菜,其中有一个几十年的老酸坛,妻子还每年都要制作家豆豉、辣酱、霉豆腐、萝卜条、剁辣椒等几项主要的坛子菜,令我们大饱口福、又大快肚腹。她当然比较辛苦,但看到我们吃着坛子菜的惬意模样,听到家人及他人对坛子菜的真心赞叹时,她乐在其中呢!
我深爱家乡的坛子菜!我更爱那些制作这色香味美坛子菜的人们!(2023.9.23)
·

·
作者简介:文士明,网名文明之士。1965年湖南邵阳市一中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务农。1978年考上大学,毕业后分至长沙某高校执教,后来调任学校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同时兼做教学工作,退休前为该大学管理学院主官。作者从小爱好诗词阅读与创作,退休后常有佳作在朋友圈里流传,受到广泛好评。
·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链接-文士明作品
点击链接-肖殿群作品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