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地景赋》释文
文/周天明
永康名赋久相传,众口皆称味道鲜。
谁是当中烹饪客,且听分解探真缘。

一、关于《永康地景赋》的正版
我见到的《永康地景赋》有两个版本,第一个是1997年由永康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的《永康揽胜》版本,共收入地名152个。第二个是2017年由永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的《永康市志》版本,共收入地名165个。我取信第一个版本,理由是:一,第一个版本句式构成均符合赋体骈句要求,且152个地名无一重复使用;而第二个版本的末段句式不符赋体骈句要求,且所增加的13个地名,就有前儿郎、八百、白石、小童、台门、独松等6个地名与前面重复,可见末段为另人所加。二,第一个版本在地名下划有下划线,让人读之情景交融浮想联翩。而第二个版本地名下没有下划线,需要凭地理知识体味乐趣。

二、关于写作时间和作者问题
根据胡春鸿先生生前考证,《永康地景赋》在永康民间流传颇广,发现最早的刻本首推清雍正辛亥(1731)年刻的《厚唐吴氏宗谱》。根据约有三分之一的地名在南宋陈亮(1143—1194)在世时尚未出现,先生否定了陈亮所作的说法,认为此赋的作者是清初佚名文人。这个佚名文人究竟是谁?在我看来,能作此赋的,厚唐吴绛雪之父吴士骐最具满足条件:
一是时间吻合。吴士骐生于明代后期,卒于清康熙九年(1670),《地景赋》中所牵涉的地名,在这个时间节点上都已出现。
二是才学吻合。吴士骐历任仙居、嘉善、嵊县教谕,学识渊博、精通经史、琴棋书画皆精,且携女宦游,教女有方,使吴绛雪(1650—1674)在出生即失母爱的情况下,成为诗书画俱精、德才貌兼备的出类拔萃女性,嘉善章汝铭曾看到过吴教谕写的赋序,惊叹其“骈体典丽”,一般文学素养的写不出来。
三是首刻吻合。吴士骐吴绛雪父女生活在改朝换代的剧变期,他们才华横溢,人生与作品却遭掩埋,就像吴绛雪虽轰轰烈烈,也要待到道光十九年(1839),安徽桐城的吴廷康到永康任县丞后,在他的挖掘和推动下,沉没160多年的烈女才女事迹方得以彰显天下。故雍正辛亥(1731)年,《厚唐吴氏宗谱》刻登本族吴士骐的作品,在时间线和情理上都是非常合理的。可惜的是,该《地景赋》因众人争相传看,有人又卖弄着在后面添了几句,变成不伦不类的狗尾续貂,用大众娱乐般的方式在民间流转着,虽然瑕不掩瑜,但尊重原作者的精华所在,还是非常必要的。

三、关于赋中涉及地名的考证
第1—2自然段:1—33号(星分婺郡—宜其冬也)
1、婺郡,金华府旧名婺州,古谓“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得名。
2、丽州,永康曾于唐武德四—八年(621—625)改置丽州。
3、松石,指城北松石山、松石亭,“老松化石”为永城八景之一。
4、桃源,指桃花洞,“桃洞浮花”为永城八景之一。另中山有桃源口,祟道有桃村。
5、五岗,即五岗塘,在经济开发区。北宋时,五岗塘的徐无党徐无欲为兄弟进士。
6、双锦,在江南街道。北宋时,双锦的徐纲徐纪为兄弟进士。
7、历山,在前仓镇。后周广顺二年(952)由大陈始祖陈旺命名,主峰高854.8米,为永康第三高峰,成为全国最著名的七座舜耕历山之一而载入《辞海》。
8、荆州,在前仓镇。村民主姓为李,始祖李琳(1257—1318)于宋末元初从馆头迁居于此。
9、磻溪,石柱镇的本扎,曾称磻溪,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建。雅吕有磻溪桥,为本县最大单孔弧形平面桥。
10、八百,指方岩镇葩陌。相传姜大公垂钓磻溪,八十遇文王,被尊为尚父,为周朝开八百年国运之基。
11、东山,一在前仓镇后吴东山头。一在西城街道童宅下田园。晋谢安曾经辞官归隐东山,后复出作了宰相,是为“东山再起”。
12、千秋,指千秋桥,在方岩镇古竹畈。
13、河南,在东城街道,村民王姓为主,建村时间约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
14、山西,在象珠镇。
15、太平乡,旧指17、18、19、20、30半都一带,即今太平、中山、唐先、前渡金、山西范围。
16、长安乡,旧指6、7、8、9都一带,即今烈桥、大屋、李店、桐琴范围。
17、东陇,指经济开发区的栋陇。
18、西峙,指西时,原在花川乡塘景以西,1962年迁住塘景。
19、南园,属江南街道的南园村。
20、北镇,指旧时城区内的北镇坊。
21、青山,指青山口,在西溪镇。
22、白塔,在东城街道。
23、皂曙,原名草墅,即今经济开发区大坟山沿村前身,为游、璋、岘三川始祖周时文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所建。
24、朱明,在东城街道。
25、柳墅,在象珠镇。
26、梅墩,指城西新区的梅端。
27、深河,指唐先镇新河,约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建村。
28、莲塘,在芝英镇。
29、桂溪,又名桂川,已划入磐安县。
30、横渡,在黄坟水库之北,属象珠镇。
31、半月沉江,在芝英镇。
32、大衣,即大支,在花街镇。
33、上裘,即尚裘,在花街镇。

第3自然段:34—61号(尔乃玉峰含翠—尝方山之柿其味如兰)
34、玉峰,为西溪镇棠溪上马旧名,今村内尚有玉峰桥。
35、金竹,指金竹降,在方岩镇。
36、清渭,指清渭街,在象珠镇。
37、虹霓,城内有虹霓巷。唐先镇有虹霓塘,约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建村。
38、天表,在石柱镇,建村时间为元末明初。
39、山川,指城内山川坛。
40、新屋,一在石柱镇;一在四路口。
41、花楼,一在舟山镇;一在唐先中山。
42、赤岩,指赤岩口,原属俞溪头乡,与高后冯村相邻,建杨溪水库后废。
43、独松,在方岩镇,建村时间约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
44、古竹,即古竹畈,在方岩镇,建村时间为元代。
45、白石,指上、下柏石,上柏石在象珠镇,为尚书堂陈氏,于元代后期(1333—1367)建村。下柏石在芝英镇,为东阳路西陈氏,于宋淳熙年间(1174—1189)建村。
46、文楼,在方岩镇,村民以程姓为主,约于明嘉靖廿四年(1545)建村。
47、唐诗,指唐先,镇名。
48、花园,一在东城街道,一在石柱镇。
49、桐琴,在市之西部,已划入武义县。
50、李黄,指方岩镇的橙里王。
51、橙绿,即橙麓,在方岩镇。
52、后堂,指后塘弄,在古山镇。
53、上厅,在唐先镇。
54、紫烧罐,指芝英镇紫霄观。
55、东陈,在花街镇。
56、大小盘,已划入磐安县。
57、尖山,又名箭山、珠山,在象珠镇。
58、峡源,指峡源坑,在象珠镇。
59、拱瑞,在江南街道。
60、柘坑,在西城街道。
61、方山,指舟山镇方山口村。

第4自然段:62—90号(至若台门外—讲学五峰书院)
62、台门,在舟山镇,应姓元代从芝英迁此。
63、八字墙,在花街镇。
64、里屋,原岩后乡有古村叫里屋;现花街镇有里屋;八字墙方村附近有里坞。
65、茶园,在方岩镇大园村附近。
66、九里口,在象珠镇。
67、外洋,指唐先镇的外杨。
68、上马,在西溪镇。
69、下江桥,在东城街道下店午与经济开发区雅应之间,横跨华溪,古为南北相通之要道。
70、石柱,为镇名。
71、下篙,指旧太平乡下高,1958年因建太平水库迁址武义。
72、上湖里,指方岩镇的象瑚里。
73、斗潭,在前仓镇。
74、水阁楼,在城区牟店西北,原柏山庙与加油站之间,旧有水阁楼和水阁楼塘。另现高铁站附近古有西周水阁。
75、隐清,指永祥永青坑,元代建村。
76、金镀殿,即金杜殿,在花街镇八字墙金村附近。
77、华光,泛指明光寺一类凭借丹崖洞体构建的书院寺院给人带来的教化作用。
78、四路口,在龙山镇。
79、八仙岩,在西城街道横桥附近。
80、道士陇,即道士岩,在石柱镇上杨村。
81、郎山殿,即榔山殿,在古山镇。
82、和尚桥,原名和让桥,在城区武义巷西头。
83、观音堂,今名官英塘,在唐先镇,应姓始祖于元初从可投应迁此。又西溪镇玉川,旧名观音堂下。
84、溪口,在江南街道。
85、溪心,在江南街道。
86、寺前,一在石柱镇;一在花街镇。
87、寺后,指芝英镇的柿后。
88、七里经堂,在市区西郊。
89、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地区。
90、五峰书院,在方岩镇。

第5自然段:91—117号(只见八盘岭隔日离天—牛经岭放牧油草塘)
91、八盘岭在西溪镇。
92、两头门,在方岩镇。
93、六葱,即绿葱,在旧四十六都,已划入磐安县。
94、岩前,在唐先镇。
95、五锦桥,在城西新区,处烈桥溪畔。
96、龙蟠,指城西新区的龙盘岭。
97、溪岸,在芝英镇。
98、鹰爪,指东城街道英阁。
99、上阳,指石柱镇上杨,建村时间约为宋景定年间(1260—1264)。
100、蜂鸟,指石柱镇的峰箬坑,建村时间为明成化年间(1465—1487)。
101、仙毛,花街镇旧有仙毛村,在尚仁与金长园之间。
102、长绳,指长城。
103、鲤鱼,指芝英镇的鲤鱼塘。
104、五指岩,在唐先镇,状如五指,为邑内著名景区。
105、白象鼻,在城北拖拉机厂附近。
106、三眼井,在城内三眼井巷。
107、金江龙,在方岩镇。
108、寮前,在古山镇,约于清初建村。
109、岩后,在方岩镇。
110、山后狐,指山后胡,在花街镇。
111、后宅,在龙山镇,明洪武十三年(1380)建村。
112、九狮口,或指冠岩,在石柱镇隔山应,其附近山形颜色与此岩一体,俗称十八狮子。
113、八哥畈,在石柱镇前陈姓傅以南,天表云溪以西,殿山岭上建有城隍庙。
114、马过滩,在石柱镇姓傅以东。
115、校场背,旧为演武场,地处县榨油厂北面,粮食复制厂、龙王庙西面。
116、牛经岭,在石柱镇下里溪。
117、油草塘,在城西新区。

第6—7自然段:118—152号(老鸦啄深堰之水—斑虎啸兮小童惊)
118、老鸦,指江南街道老鸦堰
119、深堰,东城街道有高堰、白水堰;芝英有堰头。
120、石羊,指羊角塔,在历山上,有两石相斗如羊角。
121、高畈,方岩有象鸣畈、古竹畈;花街有西田畈;唐先有上考畈;象珠有茹录畈。
122、蟹坑,芝英古麓山有地名蟹坑塘。
123、下溪池,在古山镇,约在元大徳年间(1297—1307)建村。
124、弱犬,指朝川,朝川原名肖犬,亦称朝阙,在前仓镇。
125、上水碓,在城南金胜山北。
126、翁埠,在江南街道。
127、溪边,在西城街道,有溪边和溪边汪两村。
128、古山,为镇名,建村时间为元至正年间(1341—1367)。
129、筻里,一在石柱镇阳龙村以西;一在城关镇以南,1980年因改田迁下园朱。
130、鹤鸣,在芝英镇。据《后杜应氏宗谱》载,有实行17应容登绍兴己未进士,迁居永康古丽镇周塘西园,尔后有百行23析居芝英鹤鸣。据徐氏谱载,芝英南山沿旧称鹤鸣乡南塘。据尚书堂陈氏称:柏岩陈氏后裔有分迁鹤鸣(街头),疑芝英街头马坊。林大中律诗《鹤鸣仙迹》中有“神斧何年造石翁,翩翩双鹤出崆峒”句,也印证芝英一带旧时设过鹤鸣乡。经济开发区堰头有鹤鸣桥。
131、前儿郎,指石柱镇前郎村。
132、塔石,在西城街道。
133、黄耳翁,指江南街道的黄务。
134、菱塘,在龙山镇。
135、凉风桥,即梁风桥,在城内健康巷东首。
136、火炉坑,在城西新区金秋塘附近,今建有火炉坑水库。
137、金山岭,指经济开发区之荊山,荆山旧作金山,通县城有岭。
138、富贵坑,在城西新区,旧有富贵坑亭,在石宕下以东。
139、西园,西城街道周塘有西园;前仓镇有古村称西园;原烈桥乡亦有古村称西园。
140、东库,在城区。
141、下田园,在西城街道。
142、上书堂,龙山镇桥下附近旧有尚书堂,1983年迁后景颜。
143、大雅,指城内大雅巷。
144、知音,指芝英,镇名。
145、白雁,即江南街道白雁口。
146、湖西,在江南街道。
147、金鸡,江南街道黄务有金鸡殿;象珠镇茂西附近有金鸡笼(解放后他迁)。
148、溪东,指李溪,李溪又叫东溪,明代进士、著名文学家徐文通有《东溪行》排诗。
149、枫林,在前仓镇。
150、黄叶,指花街镇横岘。
151、斑虎,坐落芝英至岘口中间,毛塘秋附近。
152、小童,东城街道绍童,原名小童。

2023年9月校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