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姓探源与肥城杜氏之兴盛(一)
肥城杜氏十九世孙 杜先锋
〔编者按〕两回请到族谱都很心动,油然而生敬宗慕族之情,遂萌考究家族历史脉络初衷。究因序言、谱碑志、墓碑志等均为文言文体、排版老旧等阻而止步。一次家宴中,观族人报本追远之情绪激昂,终决心探源求根,费两月余草成本文。恰逢癸卯拜月嘉节,分享给家人,以凝心聚族。顺祝阖家幸福,花好月圆!

一、杜姓探源
根据史料记载和清代恩贡生候选教谕杜子凌手抄本《杜氏族谱》以及口述家族历史可知,杜氏是我国得姓最早的“唐、陶、杜、刘”四大姓之一。在当今按人口数量排序的中国姓氏中居于第四十七位,约占全国人口的0.4%。
(一)发祥地。杜姓发祥地说法不一而足,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河南说 。杜姓第一人是酿酒鼻祖杜康。杜康是夏朝第六代国王少康。杜康的故乡应该在今天的河南省汝阳县杜康村。明万历年间《直隶汝州全志·伊阳古迹》中有杜康造酒于伊阳杜水的记载;清道光十八年《伊阳县志》、二十年《汝州全志》中也有类似记录。今之汝阳县以前称伊阳县,清代以前属汝州管辖,所以说杜康是汝阳县人,河南应被视为杜姓发祥地。二是定陶说 。 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古称“陶”,上古时期为华夏部落活动的核心区域,因尧又叫陶唐氏,遂得名为陶丘。早在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渔猎耕种,繁衍生息。自春秋至西汉800多年间,一直是中原地区的水陆交通中心和全国性经济都会。尧舜时期为古陶国,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誉。黄帝的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代。因此说定陶是杜氏发源地之一。因为尧帝诞生地及一生工作生活主要时间在定陶,杜氏是尧帝的后裔,定陶也是尧帝后裔六十多个姓氏祖源发源地。三是杜国说 。 有些姓氏书对于杜姓渊源另有解释。《新唐书·宰相世系》认为,杜姓祖先是帝尧裔孙刘累的后代。夏建立后,尧的子孙被封于唐(今山西冀城县西),称唐国。成汤灭夏立商,唐国人出力甚多,取得新一代统治者的信任,升为唐侯。西周建立后,成王时唐国被迁到镐京近郊(今陕西长安县),改称杜国,号为唐杜氏。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杜伯又被宣王处以死刑。三年后,杜国灭。杜国贵族四散逃亡,约以国名为姓,以示不忘祖先。没有逃走的杜国人,也均改姓杜。其子孙纷纷逃亡各国避难。黄河流域诸地冠以杜字的地名、山名、水名、村名等,均因杜姓人迁徙中经过或居住而得名。杜伯的儿子杜隰(xi)叔,从杜国逃到晋国定居下来。隰叔在晋国受到重用,先任晋国大夫,后官任士师。杜隰叔的后裔以官为氏,由杜氏改为士氏,在晋国繁衍开来。杜伯的另一支子孙,东周时又回到杜城故地,奉守杜伯的陵墓和祠祀。从此杜姓后裔遍布于黄河流域,而杜国也被视为杜姓的发源地。
(二)分布状况。杜姓人的居地或迁徙地在陕西甚多,而且比较兴旺,如长安县的杜陵、杜曲,西安市的杜城、杜村,咸阳市的杜邮等;先秦时期,杜氏播迁繁衍于今山西、山东、湖北、四川等省;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杜氏在今河南境内分布较为普遍,安徽庐江霍山,浙江杭州,湖北襄阳,江苏高邮,河北临漳、正定,山东潍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点。杜氏经数千年的生息繁衍,遍布大江南北,陕西西安东北、汉阳、南阳之地的杜姓家族最为繁盛。
(三)少数民族汉姓。杜姓是汉族大姓,也是一些少数民族使用的姓氏。其中一部分是由于春秋时期杜泄的子孙与少数民族通婚后形成的。另外是由于一些少数民族改姓而形成的。如鲜卑族独孤浑氏,公元494年改姓杜氏;女真人徒单氏,于清朝初期几乎都改姓杜姓;满洲都善氏后均改为杜姓,成为东北地区杜姓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云南品甸白族土千长为杜氏;达斡尔族德贡氏、达力德氏,汉姓均为杜;鄂伦春族杜宁肯氏汉姓为杜;鄂温克族杜拉尔氏汉姓为杜;土族什杜加氏后改为杜氏;内蒙古的部分蒙古人有杜姓;裕固族杜曼氏汉姓为杜;四川阿坝藏族初贴多、初白大两姓均改为杜姓。由此可见华夏杜姓分布之广,人口之众。
二、繁盛的肥城杜氏
(一)木本水源。①源头活水 据清咸丰元年(1851年)编修的《肥城杜氏族谱》记载,肥城始祖杜伯江、杜伯河弟兄二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自东阿县迁居泰安肥城。那么东阿杜氏祖先又在何处?据史书记述,“明朝移民从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结束。”此前的政府移民大都是由北向南。明朝才开始由内向外(边疆)、由南向北(西北)、由山西向山东(河北等地)大规模移民;德州、聊城、兖州府在明初接受了大量来自东三府(登州府、莱州府、青州府)等地的移民,但这都是在洪武三年以后。据此可以认为,东阿杜氏应为山东土著居民。如果再考虑上地域因素,按概率推断,东阿族亲源头应该在定陶,即肥城杜姓本源为定陶,属尧帝后裔。②支系脉络 清代肥城杜家祠堂中有一副石楹对联,“自洪武至同治为农为士绵绵延延十九代,由东阿迁泰安半耕半读继继绳绳五百年”精辟阐述了肥城杜姓的木本水源,及生息蕃庶、瓜瓞绵绵、人烟兴旺之盛况。迁来肥城后。江祖定居西浊头。生二子,长子思荣,次子思盛。自是瓜瓞绵绵,传世久远,族众繁昌,迄今已有600余年,20余世。江祖之后有迁居河岔口、李家店、肖家店、红庙埠、双村、大官庄、薛家寨、东浊头、大龙岗石、石碣集(宁阳葛石镇)等地者;三世祖杜英迁东平,杜杰迁汶上。河祖定居北石沟。生一子,思文。更是生生不息,继继绳绳,人烟兴旺。河祖之后有迁居护家院、尚庄炉、马家埠、坡庄、遯村(苏州吴江)、小龙岗石、庄头、北集坡的,还有迁居宁阳伏山云山店、肥城之孝里村(今长清孝里镇)等地者。宁阳伏山梁王村杜氏,系与我祖同时从东阿迁来的分支。宁阳伏山云山店村杜氏,系我祖东阿分支,比肥城和梁王祖早来三代。通过续谱还考明了各地之始祖,特予详列:云山店始祖 讳彦昭;梁王始祖 讳雄;浊头始祖 讳伯江;石沟始祖 讳伯河;邹县土王始祖 讳泾。③昭穆条理 迁于云山店者较我祖与梁王村早来三代。第三次续谱前,三处皆未合序,故行辈不同,昭穆不明。续谱时,查明西浊头之“登允肇宪遵,善裕启嗣增”,云山店之“润培焕敏庆,衍忻文继增”,梁王之“治长绍荣庆,衍绪熙嗣增”为对应同辈。当时又起下“立本呈祥瑞,修为临进升”十字为行辈,供三处共享起名。2014年修谱,肥城、梁王、云山店,又分别续增“德建文传广,兴公继续昌”“德建文传广,兴公继续昌”“仁伦,东宁皆相亲”为辈字。由此一序,谁兄谁弟,谁长谁幼,一目了然,敬祖睦宗之情,入孝出弟之心油然而生。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