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八天时光,
一群七旬老兵,
走完半生的夙愿。
2023年8月18日,
原0075部队部分战友,
从四川各地出发,
康定集结。
携手互助,
攻坚克难,
冒着随时出现的“高反”,
重走军营路,
重回邦达草原。
我回来了,
亲爱的战友们,
我回来了,
海拨4334的邦达机场——




《雪域军魂》作品集锦
重走军营路
——战友团邦达之行活动札记
作者‖罗胤清
组稿‖夏宏霖(格桑花)
第一章 集结出发
8月18号(第一天)——
各地战友出发,前往康定市集中。
2023年8月18日,是我们“重走军营路”战友团正式开展活动的第一天。
参与此次活动的战友共有29个人,分别来自成都、隆昌、宜宾、泸定和重庆市江津。





早上,各地战友乘车分别从居住地出发,驶向集中地一一康定。
下午5时许,战友团全体人员抵达康定,在学苑温泉酒店汇合。



紧接着,召开了协调会。会上,战友团团长潘瑞元、顾问康禄祥、副团长罗胤清先后发言,就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活动的日程、内容以及活动期间的注意事项,作了详细具体的安排,大家达成了共识:战友一致表示,要听从安排,团结互助,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圆满地完成各项预定的活动内容,不辜负所有关心关注,支持鼓励我们的首长、战友们的重托和期望。








第二章 康定参观分区军史馆
8月19号(第二天)——
战友团在甘孜军分区机关开展互动活动时合影。
8月19日上午,战友团全体人员前往甘孜军分区开展互动活动。当我们一行人来到分区机关大院时,受到了分区部门首长的热烈欢迎和接待。



在军分区的活动有三项:
一是参观军分区机关建设。大家看到整洁的营区,园林式的绿化和座落有序的3幢办公大楼,还有漂亮的宿舍楼。对如此优美的环境和有序的管理赞不绝口!
二是举行了座谈会。军分区军联处黄处长、政治工作处冉处长参加了座谈会。潘,元、康禄祥和罗胤清分别发言,介绍了战友团此行的行程、目的以及我们团当年参加康南地区剿匪,再奉命到西藏邦达修建军用机场的情况,并向军分区赠送了《征程风云》一书、康禄祥执笔书笔的“邦达精神”及其内涵的条幅,还有他保存的军分区七十年末机关旧貌的全景照片。与会的二位处长代表分区司令员、政委,对当年我们团在康南剿匪,在邦达修建机场所取得的成绩都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并向参与的全体老兵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同时,也向我们介绍了省军区系统进行改革的基本情况。





三是在二位处长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分区的军史馆,并向他们建议,增加和完善原独立七团的史料。
总之,通过这次到曾经是我们团的上级领导机关开展互动活动,战友团的人员都感到大开眼界,收获多多。




第三章 品雅江松茸
8月20号(第三天)——
从雅江县出发,抵达巴塘县途中,理塘县草原风光、康呷原部队驻地、巴塘县标志。
吃过午饭后,我们就离开康定城向雅江县进发。
战友团一行由5辆车组成了一个小车队。在每辆车的前玻璃上贴了统一编排的顺序号,还在车尾处贴有“重走军营路,原00七五部队战友团”字样的标志牌。一个车队就是一个整体,行进在公里有模有样的。
车队离开康定城,就开始爬山,向着折多山顶挺进。现在的川藏公路全线都铺筑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无论是路面的平整度、路面宽度,还是坡道的坡度、弯道半径经过多年多次的改(扩)建,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达到了三级公路的标准。与当年当兵进藏时的路况相比,不知道好多少倍,座在车上的感觉好极了!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爽!



今天正值周末,天气又好,从外地自驾车来折多山旅游的人很多。上山的车辆不少,当我们的车辆行驶到距山顶还有几公里远的地方,就开始堵车了。公路右侧上山的车辆排成两列长队,时停时走,缓慢地朝山顶爬行。在公路两侧的边沟外,凡是较为平缓的地面,停满了各种小车,男男女女,大人小孩全是游客,有的在嬉戏观景,有的在拍照留影,耍得十分高兴,悠闲自得。还有不少藏族男女同胞,在此售卖氧气、红景天口服液等抗“高反”的药品,他们在车辆、游人中不断地穿梭叫卖。在这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缓慢行驶,我们终于到达了山顶。因堵车严重,车队中有3辆车抄施工便道走了,只有两辆车登顶后进入停车场。
刚到山顶天气就变了,刮起了大风还下着雨。我们下车打着雨伞,顿时感到一身冷意。一会儿,风小了雨停了,太阳又出来。我们连忙去到不远处的观景台,抓紧时间拍照留影。大概只过了十来分钟吧,天空又被飘来的云雾笼罩,一片阴暗,马上又刮风下雨了。山顶的天气真是变化无常,比小孩变脸还要快!
因在山顶的人员不齐,原安排的合影留念也只有放弃了。待个人拍照完了,两辆车立即向山下驶去。


川藏第一关一一折多山,就这样被我们征服了。战友团的所有人员翻越山顶时,都没有出现身体不适的反应。经历了海拔4298米高度的考验,大家的信心大增。
上山慢下山快,我们很快就到了新都桥。这里的海拔3000多米,仅比折多山顶低了近千米。在这里阳光明媚,尽管太阳高悬但不觉热,微风吹拂,风和日丽,山上山下乃是两重天。公路两边的行道树,树高枝叶茂密。平整连片的庄稼地里种植的小麦、豌豆长势喜人。建在公路边的藏式民居整洁美观,充满了藏民族的情调。蓝天白云下,满眼一片翠绿,好一派高原初秋风光!我们把汽车停在公路边,大家从车上下来,尽情的享受着眼前的美景,陶醉于其中。这时,袁雅和战友情不自禁的带头唱起了“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边马儿跑……,”大家都放声合唱,脚步也不由得舞动起来。一群70多岁的老兵,就像小孩一样天真活泼地唱着跳着,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快乐与幸福!


以蓝天白云,青山作背景,全体人员合影后又乘车出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被人们誉为“摄影家的天堂”的新都桥。
从国道318线(又称为南线)去雅江县,沿途眼见的都是修建川藏铁路的施工工地,桥樑、隧道等重点控制工程,大多数已经完工。见此情景,同车的几位相约,待川藏高铁线路建成通车时,再次一起乘座火车去西藏到拉萨。
从新都桥去雅江,途中要翻越高尔寺山。2012年,高尔寺山隧道建成通车,无须再翻越山顶,又隧道过山既快捷省时又舒适安全。回想到当年川藏公路还是泥石路面,没有隧道,人座在车里,经受着一路颠簸一路尘土的煎熬。途中遇上军车车队那就更惨了,车轮滾滾,在于燥的路面上卷起漫天尘土,车外车内灰尘飞扬,呛得人喘不过气来。种难受劲就甭提了。如今,那种境况一去不复返了。
经过了近5个小时的行进,车队平安顺利地抵达雅江县。入住酒店后,部分战友又去约两公里外的县城。雅江县城座落在一段狭窄的山沟里,尽管受地势所限,街道不仅窄而且不平,但是干净整洁,街道两边也早高楼林立,极具现代气息。雅江县城就其甘孜州范围而言,都是城区居住人口最少,建筑面积最小的县城。


雅江号称中国松茸之乡,这里产的松茸量大质优。因为境内起伏的山峦被漫山遍野的青杠树林覆盖,适宜的海拔高度和雨季充沛的雨水,为松茸的生长提供最佳的环境。每年7、8月份,是松茸盛产期。
晚餐,我们在酒店吃的是松茸汤锅,还从藏族老乡手里购买了几斤刚采回的新鲜松茸,由酒店服务人员洗净后添入汤锅里,不一会儿,一阵阵香气扑面而来。喝着鲜美无比的松茸汤,品着可口的松茸,真是大饱了口福。
明天,我们又将开始新的征程。


第四章 穿过理塘宿巴塘
8月21号(第四天)——
从巴塘县出发,进入西藏芒康县,过金沙江大桥、芒康县如美镇风光、澜沧江大桥。
今天,是“重走军营路”战友团活动的第三天了。晨8时,车队就从雅江县城出发,一路向西往巴塘县开进。


离开雅江城开始爬剪子弯山,汽车一直沿着之字形的山道蜿蜒行驶着。行至半山,眼看车窗外高低起伏的山峦森林苍翠,一片缘色。山间云雾缭绕,犹如一条白色的腰带系在山腰间,似有进入梦幻的感觉。
过了一阵,我们就来到了海拔4281米的山顶。山顶上,浓雾笼罩,稀疏的雨点飘落在身上,让人感到阵阵的冷意。站在山顶设置的观景台上,放眼环视,群山皆在脚下,真可谓一览众山小。我们中有人在观景拍视频,有人在合影拍照,都想留下自己美好的瞬间。





我们乘车开始下山,进入了理塘县境内。汽车往下行驶了不远又开始爬山,不久就来到了尼玛贡神山山顶。山顶的海拔为4668米,比邦达的海拔还超出了300多米。至此,大家又连续经受了两座高海拔大山的考验。
车队继续向前行驶,下山又上山,再翻越了海拔4000多米的卡子拉山之后又下降至海拔3000多米的高度,沿着山脊上的公路行驶,经过了空军135雷达站(原135兵站的房子不见了),开始进入理塘大草原。
车队沿着公路在草原的中间疾驶,两旁是宽阔的浅沟,远处是低缓起伏的山峦。放眼望去,不见边际的坝子,好大好大的优质高山牧场,牧草低矮而青青的,不见一棵树,甚至连一丛灌木都没有。这里,就是甘孜州草原面积最大的纯牧区。
牧场上,随处可见牧民在放牧牦牛。牦牛,有人称为“高原精灵”,是能在高原生长的特有牲畜。它们有的低头在吃草,有的卧在地上休息。时有小牦牛围绕着母亲,不停地蹦跳着,奔跑着。


草地上,修建了漂亮的牧民定居房,改变了历来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稀疏掊建的白色帐篷,在绿色的旷野中格外醒目。时不时的还会有牦牛跑到公路上来,它们像在悠哉游哉的散步,听到汽车喇叭声才慢慢地离开公路。就是到了理塘县城边,仍可见成群的牦牛在吃草,牧场与城区没有明显的界限,城就在草原上就在牧场中。
车队在平坦的公路上行驶着,头上是蔚蓝蔚蓝的天空,飘着白云,道路两边是宽广的草原,牧草青青的绿绿的,牧民骑着马在放牧,牛羊在自由自在的食草,好一派安宁祥和的牧区景观!
为了去看看当年我们团精简整编后,甘孜军分区独立营的驻地,部分战友还从理塘县城边分道,前往近50公里外的康呷,追寻当初的记忆。

理塘县城被称为“世界最高城”。现在的城区建筑面积比我们当年经过时所见到的增加许多。城区新建的具有藏汉风格融合的楼房座落在街道两旁,街道清洁整齐,管理有序,在大家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在县城吃过午饭,车队又开始上路了。
离开县城不久,只见公路旁不远处的草地搭有几顶帐篷。王心明战友下车走了过去,一看才知道是藏族同胞聚在一起“耍草坝子”。伴着优雅动不动听民族音乐,身着艳丽民族服饰的男男女女,跳起了欢快的弦子舞。看到这些,让人有种久违后的满足。

紧接着,车队驶离了草原,进入巴塘县境。翻越了海拔4680米的海子山,下山沿着巴曲河边的公路,一直顺流而下。在距巴塘县城只有几公里的时候,有人说到黄草坪了。待车停稳大家急忙下来,隔河遥望对岸,原1连的驻地只见长满了杂草和灌木,真成了名符其实的“黄草坪”,原有的营房、种的苹果树和核桃树连影子都不见了,唯一可见的是原过河的吊桥头两根竖立着的红色铁桩。
今天,我们乘车行进了近400公里路程,途中翻越了4座高山,全体人员安全抵达川藏线上的明珠一一巴塘县城,入住于“大地吉祥酒店”。

第五章 巴塘烈士陵园祭战友
8月22号(第五天)——
从芒康县如美镇(原竹卡兵站)出发,经左贡县抵达八宿县邦达机场,在邦达机场开展活动。
巴塘县城与我们团有着极深渊源。1969年部队从重庆市移防到康区时,团部就驻在这里。1970年部队赴西藏邦达执行国防施工任务时,随军干部家属和子女仍留在这里。团里还在巴塘设有留守处,有一个排的人员负责喂养军马。1976年在邦达完成修建机场任务,又回川驻扎在巴塘,直到次年3月精简整编结束。
巴塘城又称作“鹏城”,这里海拔低,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在川藏线上享受”内有苏杭,外有巴塘”,“上有天堂,下有巴塘”的美誉!


参加此次“重走军营路”活动的战友们,对巴塘都怀有亲切而特殊的情感。晚饭后,大家不顾旅途疲劳,急急忙忙去游观城区,感受这座熟悉的高原城市的美景。
更有原4连的潘瑞元、陶清明、罗胤清、曾宪德等人,满怀迫切的心情,去寻找原团留守处的旧址。通过向当地藏族老乡几经打听,终于找到了留守处的地方。但是,原有的营房、操场、菜地和巴曲河岸的两座喇嘛庙都已不复存在。与留守处相邻的巴塘中学仍然在原址,校区往西扩建后更具规模更规范了。巴塘中学街对边,则是新建的喇嘛寺庙,不时有喇嘛进出。挨着寺庙的是巴塘县藏中医医院。从原川藏公路(以路为街)至到留守处前的巴曲河,现在已是一条长长的大街,唯一能见到的是街侧一棵树龄达300多年的柏树还保留着。还有就是从留守处往巴曲河对岸的桥还在原址,只不过由原来的木桥改建成了钢筋水泥桥。


时过境迁,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巴塘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巴塘兵站前行不远左转,原来大片大片平整的农田,现在已经全部修建了藏式楼房,成了城区的街道。原老城区与318线公路为街,现在也已经改造成宽阔而又规范化的主街。在原老城区的右侧,新建成了一条平行的路街两用的街道。城区建筑占地面积也大幅度增加。
巴塘是我们此次活动的一个重要节点。首先是前往烈士陵园祭奠长眠于此的我们团的烈士们。
刚吃过早饭,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扎西拼错局长、县人武部保障科拉巴次仁科长就准时来到了我们下榻的酒店,从小巷步行前往烈士陵园。
走进陵园,到处都在整建施工。战友们来到安葬烈士的墓群分头寻找,最后确定了我团烈士王应华、何申章、乔志刚、谢万乾和卿和平的墓地。大家怀着崇敬而悲伤的心情,分4次先后在烈士墓地前祭奠,默哀、三鞠躬、敬酒敬烟,以表达真诚的追思。随后,战友团全体人员又来到烈士纪念碑前,面向纪念碑列队默哀、鞠躬,由康禄祥顾问代表原00七五部队全体官兵,致题为“战友,我们看您来了”的祭奠词。仪式庄严肃穆,表达了对烈士战友的深深敬意和缅怀之情。
此情此景,陪同我们前往烈士陵园的扎西平措局长、拉巴次仁科长都为之感动不已,反复说着:“你们都已经白发苍苍,还千里迢迢前来祭奠牺牲的战友,真的太不容易太难为你们!从你们身上折射出的可贵精神,值得我学习和传承”!
祭奠仪式结束后,我们又前往不远处的原团部旧址,追寻往事。原团部的营房已全部被撒除,不见踪跡,仅存原机关食堂后面的那条水沟,水沟里仍流淌着清水。这里,现在这里已是武警甘孜支队一个中队和武警县中队的营房。经扎西拼错局长与有关人员联系征得同意后,我们一行人才在中队指导员的引领下进入营区参观并合影留念。


在巴塘开展活动上午,扎西平措局长从始至终与我们在一起,共进午餐后并为我们送行。扎巴次仁科长还代表人武部给我们送来了购买的水果和矿泉水,方便大家食用,以此表达对老兵的敬意。
午饭后,我们离开巴塘,乘车向西开进。很快,车队就抵达了竹巴笼,金沙江大桥就在眼前。原有的旧桥已经废弃没用了,另有两座桥保障进出藏车辆通行。王心明战友回忆说,当年旧桥在使用时,还在此担负过守桥任务。在大桥东头四川境内,我们将车停下,大家纷纷从车上下来,由无人机拍照留影。尔后,安排两名战友负责拍视频,按照序号车队缓缓行进,通过大桥进入西藏芒康县境内。
过江后,先后翻越海拔4145米的棕拉山、海拔4376来的拉乌山。下山后沿着澜沧江行进,于下午5时许入住芒康县如美镇(原竹卡兵站)一重庆市援建的酒店。




第六章 抵达邦达机场祭祀战友
8月23号(第六天) ——
从吉塘镇出发抵达昌都市,在原七团种菜的地方一一金河沟、昌都市烈士陵园活动。
8月22号,是我们开展活动的第5天。全体人员离开如美镇继续西进。
车队一出发就离开澜沧江岸,沿着盘山公路开始爬觉巴山。山下阳光明媚,到了山顶却又是另一番景象。天空飘着小雨,人被雨雾笼罩着。
放眼远眺,四周群山环绕,树木漫山遍野,一片翠绿,白色的云雾在山间飘移,景色十分迷人。
到了山顶就离开了芒康县,进入了左贡县境。
汽车下山行驶了一阵又开始爬山,翻越了海拔5000多米的东达山,再下行抵达左贡县城。原定在此休整半天,大家一看时间才中午近12点,经商定,一致同意继续前进。

稍事休息,车队就往一百多公里外的邦达进发。进入八宿县境,途经邦达镇,邦达草原就映入了眼帘,玉曲诃就在公路左侧湍急流过。
见到邦达草原了,大家的心情就沸腾起来,激动万分,情不自禁地欢呼着。齐声喊叫着“邦达,你好”,“邦达,我们回来了”!同车的战友夫人们也受到感染,与我们一道欢呼,分享着丈夫和其战友重返当年战斗过的地方那份喜悦和快乐!

看着车窗外的草地和玉曲河,战友们争先恐后地热议着当年的情景,为能平安顺利抵达,亲眼再见到魂牵梦绕的邦达感叹不已。有的战友还回忆起当年新兵刚到邦达时所说的话:“这辈子屙尿都不朝这方了”。而今天,我们却在70多岁高龄的时候,自愿组团从千里之遥的地方赶来,为的就是要了却对邦达的思念,为的就是对部队那份深深的情结!
看到机场了,看到平坦笔直的跑道了。这是我们当年用青春和血汗乃至战友的生命修筑的,我为此高兴,为此自豪,为此骄傲!
下午近2时,我到达了邦达机场酒店处。原打算当晚住宿在这里,以便重找当年在邦达过夜的感觉,并于次日晨观看到航班客机降落、起飞的情形,再有足够长的时间开展各项活动。但是,酒店工作人员见我们一行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年人,就反复劝阻。并说:“别看你们在这里呆两三个小时没问题,要在这里住宿情况就不一样了。曾经有人在这里睡到半夜时分就感到不行了,又急急忙忙乘车到低海拔处跑”。
听了酒店工作人员这一席话,为了避免发生意外情况,我们只好放弃了原计划,决定待活动结束后赶到海拔较低的吉塘镇(原吉塘兵站处)住宿。
于是,我们抓紧时间去找到了机场派出所的值班人员,说明我们此行的目的,再由他们与场站管理人员联系,经取得同意后就开始活动了。
在两名场站管理人员的带领下,大家首先来到了邦达机场烈士纪念碑处,列队站立在纪念碑前,战友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向献身机场建设的89名烈士默哀、三鞠躬。康禄祥代表原七团官兵致了祭奠词,尔后再敬酒奉烟,并以军礼向烈士们告别,围着纪念碑绕了一周。以此隆重而庄严的仪式祭奠战友,缅怀烈士们!
接下来,我们在候机大厅前向刚赶来接班的场站党支部书记赠送了五本步兵七团战友合著《征程风云》书和康禄祥顾问挥亳写的“邦达精神”及其内涵的条幅。并在候机大厅前书写着“邦达机场”字样的牌墙处合影留念。
随后,我们乘车沿八(宿)昌(都)公路行驶至机场西端,驶离主道转入泥咛不平的施工便道,再右转折回顺着玉曲河而行,去寻找我们团原营房旧址。








现今,在机场留下的当年建筑仅剩指挥塔。以此为地标,初步确定了原二营营房的大体区位,再顺着估测出原团机关、一营三营的营房区位。由于机场外沿着玉曲河正在水电工程施工,到处是施工机械和沙堆,遍地是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水坑。原营区的地貌被改变,没留下一点旧房的废墟。战友们依照玉曲河对岸的山形,确定了原九连的驻地,大家在此下车四周寻找残壁断墙未果,只好眼望玉曲河叹息一番。车队又沿着机场铁丝网外的施工便道前行,在机场东端才拐上主道,带着许些遗憾和不舍的心情离开邦达。别了,邦达!
经过了5天的行程,我们抵达了邦达,见到了机场,祭奠了烈士,实现了夙愿。我满足了,我们胜利了!

第七章 军营觅旧踪悼念烈士
8月24号(第七天)——
从昌都市出发经江达县返川,抵达甘孜县。途中见十八军进藏时烈士纪念碑、过雀儿山留影。
8月23日早上,我们从吉塘出发,前往原7团4连种菜的金河沟。
吉塘镇距金河沟口只有几公里的路程,汽车行驶一会儿就到了。
进沟后,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道路修好了,原来的泥石便道已成了沥青路。而在原5班单独住的地方(也是团里办各类集训队的地方),所有的木扳房都荡然无存。在河面最狭窄处建了一座拦河大坝,已经开始蓄水。大家在这里开阔的地坝处拍照,唱歌。
再向沟里行驶一段路,就来到了原连部和另5个班的驻地,同样也是面目全非。过桥到了对岸,原有的大片平整的菜地也不见了,被当地的藏族老乡建房占用了。连部处通往菜地的铁索吊桥仍然在使用,只是在原址改建成钢索结构的固定桥。



在参加此次活动的战友中,原4连战友就有6人。另外,还有的战友也曾经来这里参加过团里组织的集训。时隔几十年,今天再次来到这里,大家心中都异常兴奋。袁雅和战友曾来这儿参加过司号员培训,他禁不住又放声歌唱,抒发自己的情怀。在原连部河对岸的工地处,战友们列队,由王心明战友指挥大家放声歌唱军歌。“我是一个兵”,“打靶归来”的歌声在金河沟里回荡。一群年迈的老兵,仍然像当年一样,歌声雄壮激扬,军人的气势丝毫不减!
从金河沟出来,车队沿着214国道驶向西藏的第二大城市一一昌都市。
11时左右,我们就到了昌都市,汽车直接开到了烈士陵园。

下车进入陵园,战友们不顾旅途疲劳,直奔烈士墓区,分头找寻我们团烈士的墓地。据有关人员提供的信息,当年我们团牺牲、病故葬在这里的战友有十多名。找来找去,最终只找到了黄帮华烈士的墓地,大概是因为陵园里有不少“无名烈士”墓的缘故吧。陵园里,找到了多名原305团烈士的墓地。


战友团全体人员来到烈士纪念碑前列队,举行祭奠仪式。由副团长罗胤清主持仪式,顾问康禄祥致祭奠词,向安葬在这里的原七团以及原工指所辖各部队所有烈士战友敬礼,敬酒奉烟,表达对牺牲战友深切地缅怀之情。
之后,我们才进城入住酒店。
这次“重走军营路”战友团的杜红宁女战友,当年曾经参加成都军区组织的巡回医疗队,到邦达工作了几个月。亲身体验了高原缺氧的滋味,感受了施工部队官兵生活的艰辛。2020年,她为追思305团一名牺牲了的开州籍战友,撰写了散文诗《天边.那一抹云》,被三亚都市头条平台“雪域军魂”栏目推出。今年,她又自费购买了工指和305团战友设计、制作的纪念章各一套(枚),并亲自前往开州,把纪念章送到刘成文战友亲人的手上。







满怀对牺牲战友刘成文的怀念之情,在上午没能找到墓地,她仍不甘心。下午,在两位战友的陪同下,搭乘出租车再次到了烈士陵园,终于找着了刘成文烈士的墓地並悲伤地祭奠。然后将墓地、墓碑拍照发给远处的刘成文亲属。对此,让刘成文的亲属感动不已。
同时,她还将找寻到的原305团数名烈士的墓地、墓碑逐一拍照,发在305团战友群里,让战友们记住烈士的名字,永远地追思他们!
杜红宁战友重情重义,铭记烈士,追思烈士的行为,得到到战友团全体人员的盛赞!



第八章 翻山越嶺 活动圆满
8月25号(第八天)——
从甘孜县出发抵达泸定县,在泸定的活动留影。8月26号(第九天)活动结束,各自返回住地。
今天,“重走军营路”战友团活动已进入第7天。清晨,我们的车队就从昌都市出发,沿着国道317线,踏上了返川的旅程。
一路上,途经了昌都市江达县,翻越矮拉子山,跨过岗托大桥,回到了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再翻越海拔5050米的雀儿山,进入甘孜县境内並住宿县城。一天行进540公里,足见归心似箭。
8月25日,我们车队继续往回行进。途经炉霍、道孚县,在八美镇(原乾宁县)处驶离国道317线,进入康定县境内,在塔公草原转入新建的熊猫大道,绕过新都桥和折多山,在康定城外再进入国道318线高速公路,于下午5时许到达泸定县。
此次返程走国道317线,对于绝大多数战友来说都是第一次。一路行来一路观赏,高山、森林、河流和草原的风景美不胜收!一路行来,感受到了藏区的发展进步和社会的安宁祥和!
在泸定吃过晚饭后,召开了由战友团全体人员参加的会议,由潘瑞元团长、康禄祥顾问对此次“重走军营路”活动进行了小结。对所有关心关注,支持鼓励这次活动的老首长、战友们表示由衷地感谢!
次日上午,战友团全体人员参观了泸定桥,并在桥头合影留念。尔后,各自返回居住地。
至此,原00七五部部分战友“重走军营路”活动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