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桥展风骨
——读《泺口黄河铁路大桥》
李恒昌

在“母亲河”黄河上,有一座铁路大桥,似乎比活在世上的所有人都要老。它就是京沪铁路泺口黄河特大桥,坐落在泉城济南北部的“鹊华烟雨”间。万里黄河因为“齐烟九点”的鹊山和华山,在这里形成一道“入海之门”,大桥就像一道钢铁彩虹,横跨在波涛汹涌的大河海门上。
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而是一座特别有历史,也特别有故事的桥,堪称中国铁路工业的“活化石”。就是这座桥,国父孙中山曾经来此视察,周恩来总理抗洪关键时刻曾亲自上桥指导。历史文献资料清晰地记录着,它于1901年开始勘探设计,1912年11月建成,至今已经110多年,虽然饱经沧桑,现如今却依然壮心不已,英姿勃发,承担着艰巨而繁重的运输任务。
站在崭新的时代节点上,从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的角度,能否将这座百年老桥的历史完整地记录保留下来,形成一套系统详实的文字体系,社会和时代发出了这样的迫切呼唤。国铁济南局作为这座大桥的管理主体,及时回应了这一呼唤。从去年开始,他们组织有关人员,专门组织编写了《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一书,并由山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该书再现了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历经110余年,跨越晚清、民国到新中国成立至今,从筹划、选址、勘测、设计、建造到运营、守护、改造、整治这一跌宕起伏引人深思的历史过程;讲述了大桥在历经桥址之争、桥孔之辩、战火之殇、弃留之议、洪凌之险过程中,艰难曲折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体现了大桥百年沧桑所孕育出的百折不挠、精益求精、勇担使命、一路领先的精神内涵。不仅为人们了解、研究、保护这座大桥提供了宝贵资料和有益借鉴,更拓展了工业技术成果和人类艺术文明与大自然交相辉映的时空视域。
该书的最大的价值是具有丰富、详实、准确的史料性。大量翔实文字,配以精美珍贵的图片,其中有很多是首次公开发布的第一手资料,最大限度地呈现泺口黄河铁路大桥的建造背景、历史脉络及运营担当。
该书成功拓展并延伸了老桥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以百年大桥的历史脉络为主线,挖掘整合出了鹊华秋色、天下泺口、黄河入海、登山望岳等文旅看点,向人们普及了大桥的艺术价值及人文内涵 既对大桥的历史、作用、技术和环境等以多方位展示,又以大桥为线索和载体,把自然文化遗产和人类文明成果巧妙融合,在讲好黄河文化与铁路文化故事中,搭起了一座通往读者心灵的“桥梁”。
最难能可贵的是,该书彰显了这座百年老桥的钢铁风骨,特别是铁路人,甚至整个民族的精神品质。近年来,以客观事物为主体书写对象的作品,诸如张中海先生的《黄河传》、赵德发先生的《黄海传》,之所以写得非常成功,就在于他们不仅书写客观主体对象本身,更重要的是抒写其引发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特别是蕴含其中的精神内涵。《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一书,也具有这方面的某些特征。既写客观上的大桥,也写其发展历史;既见人、见事,也见风骨、见精神。其中蕴含的精神,既有科学的精神、坚韧的精神、求是的精神,也有红色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的精神。
阅读《泺口黄河铁路大桥》,让人想起臧克家先生的《老马》一诗:“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 他横竖不说一句话 /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 他把头沉重地垂下!”这“老马”,不正是这座百年“老桥”的形象吗?这本书中的大量资料,可以让我们读出和体悟很多东西。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以铁一般的事实告诉广大读者:这座大桥,是一座忍辱负重、勇于担当的大桥,是一座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大桥;国铁济南局广大职工,是一支“厚德敬业,实干先行”的队伍;我们的中华民族,永远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