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墓前的追溯(一)
于周波
9月24日上午,革命烈士纪念日来临前夕,我们一行四人驱车前往位于灵山玫瑰小镇西姜戈庄村的王守山烈士墓地,祭奠和缅怀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国捐躯的王守山、王心会烈士父子。
或许是苍天也在为王家父子两代双英烈而动容吧,我们的汽车刚刚到达烈士墓地,潇潇秋雨便淅沥淅沥地下了起来。所幸的是雨尚未下大,并且,王守山的堂孙、玫瑰小镇的创始人王涛先生已安排人员将墓地的杂草进行了清理。
来到烈士王守山和烈属孙克云的合葬之墓前,我们发现,其实王守山的本名(按族谱上的名字)叫王锡洞,王守山是他参加革命后的名字。墓碑上除了逝者和立碑人署名及立碑时间以外,并无一个字的烈士事迹碑文。不知情的人谁也想不到这是一座烈士墓。在绕墓一周后,我们按照当地的传统习俗,在墓前摆好了祭品,点上了三炷香,焚化完纸钱,为烈士浇奠了祭酒,然后由无怨无悔照顾烈属50余载的原郭家巷村兰俊世老人开始,依次为王守山烈士和王守山的烈属姐姐王凤香鞠躬、叩拜。
祭拜已毕,我们又请兰俊世老人讲述了王守山、王心会烈士父子的坎坷经历和保家卫国相继奔赴疆场英勇杀敌、为国捐躯的事迹,以及父子牺牲后,王凤香为了照顾母亲,女大当嫁而不嫁,直到1975年,46岁的王凤香才找了一个老伴的感人事迹。烈士王心会的大姐王凤香(左)弟弟王心昌(中)妹妹王凤琴(右)在青岛栈桥合影
多方考证,还原历史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再过几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伟大的祖国也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4华诞。双节期间的9月30日,又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烈士纪念日。在举国欢庆、阖家团圆的时刻,我们更加怀念为了祖国解放事业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牺牲的王守山、王心会烈士父子,他们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捐躯,为民族独立解放和维护世界和平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正可谓:保家卫国铸忠魂,一门父子两英烈……
而追溯王守山、王心会父子双烈士的事迹,则是缘起于我主编《散文十二家(青岛专辑)》时作者刘可训的一篇散文,于是我于7月1日建党节的上午,在刘可训和她家先生张政老师的陪同下,来到了郭家巷村拆迁安置区、位于即墨一中西北的中交E区,采访了曾被评为“青岛市十大孝星”、无怨无悔义务照顾烈属52年的兰俊世老人和夫人。在他家里,兰俊世老人以他52年照顾烈属从而对烈士父子及其家世的了解,向我们讲述了足以成为奇迹的父子为国捐躯双烈士和烈士一家的不平常经历,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兰俊世老人52年如一日,心甘情愿、不计报酬、义无反顾照顾烈属母女的感人事迹,并向我们展示了烈士证书、《青岛早报》的报道及其他实物资料。本欲将其成文在八一建军节之际推出,但由于兰俊世老人的讲述和烈士证书及报道有些地方不吻合,尤其是关于王守山烈士的牺牲时间、王心会烈士的出生时间,差别很大,作为一个从事地方史志研究的,我不能将不严谨的作品随意呈现,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对王守山、王心会父子的生平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证,先后查阅了《即墨县志》《即墨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志》《即墨军事志》《多彩灵山》《胶东子弟兵》《战争岁月》《见证——抗美援朝中的齐鲁儿女》等图书资料,并多次百度网上资料,最终于9月26日才基本确定,开始动笔。
“王守山,又名王锡堂,男,1901年生,1945年5月入伍,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华东野战军莱阳团校炊事员。1946年2月在莱阳城战斗中牺牲,安葬于莱阳西北关。”《即墨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志》如是说。但经过核实王守山的堂孙王涛先生,王守山本名王锡洞,《王氏族谱》有记载,并且其墓碑也刻有“慈父王锡洞、慈母孙氏之墓”字样。关于他的参军时间、所在单位及牺牲时间、地点、原因,与其烈士证书记载相同,这一点应该无误,因为烈士证书为“1946鲁烈字第000805号”,批准机关、时间为华东野战军政治部,1946年3月1日。但与《青岛早报》2022年8月4日第7版《保家卫国,一门父子两忠烈》一文中王守山的二女儿高秀兰(本名王凤琴,以下称王凤琴)所述不符,据该文中王凤琴接受记者采访所述,“其实我真正的名字叫王凤琴,老家在即墨,兄妹四人,父亲王守山在1948年莱阳战役中牺牲。”对于她的这段讲述,我查阅了解放战争时期在莱阳发生的战役资料,并无1948年的莱阳战役的记录,只有1947年12月由许世友、谭震林领导的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胶东兵团司令范汉杰所部在莱阳地区进行的胶东保卫战之莱阳战役,这在指挥过莱阳战役的许世友、周志坚、聂凤智等将领的回忆录中都有记载,而烈士证书上“1946年2月于莱阳城战斗中牺牲。”亦未查到相关记录,但烈士证书批准时间是1946年3月1日,应该不会有错,由此可以断定,莱阳城战斗绝非莱阳战役,有可能是一次规模不大的战斗,“战斗”“战役”本就不能同日而语,应该是王凤琴所述有误,毕竟“1945年,才3岁的我(王凤琴)被人贩子拐卖到了青岛”,她对于父亲的牺牲也是后来听相关人员所述才知道的,因此未必准确。
王守山之子王心会,为王守山之长子,王凤香之弟,1931年出生,但《即墨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志》和烈士证书上均记载为1921年11月出生,1944年入伍。如果是1921年出生,应该是符合旧社会早婚的历史现实的,那么,23岁的王心会参军时也应该是结婚生子的人了,但《青岛早报》的报道中,王凤琴的讲述“大哥当年还没有结婚就外出参军,后来再也没有回来。听我大姐讲,大哥好像是个文艺兵。”由此可见,1921年出生、1944年参军,且参军时未婚,从情理上讲不过去,这与兰俊世老人保存的记录严重不符。王心会究竟是何年出生,也需要进一步考证,9月24日,在玫瑰小镇,因王涛先生业务繁忙,未能与之面谈,我与王涛先生进行了电话沟通,他告诉我,他的三爷爷王守山一家人长得个子都很高,王心会从小个子就高,牺牲时身高达1.85米左右,因此,他参加八路军时虽然年龄小,但个子很高,尤其是当文艺兵,个子长起来了,年龄小点儿也可以收下当“小八路”的,并且,他通过电话联系现居青岛的王凤琴以及1949年被国民党抓丁挟持到台湾的王心会之弟王凤昌,确认王守山的四个儿女中,王凤琴最大,为1929年出生,王心会行二,1931年出生,王心昌老三,1933年出生,王凤琴最小,1942年出生。根据这些信息,我再次百度了王心会的网上资料,意外地在《中华英烈网》上查到了王心会的页面,该网站在“出生日期”一栏清楚地写着是“1931”。由此,关于王心会的出生时间终于尘埃落地,烈士证书(毕竟是2014年11月重发的)和《即墨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志》记录有误。
搞清了王心会的出生时间,关于王守山、王心会烈士父子的生平及为国捐躯的事迹也就可以清晰的还原历史了。
战争岁月,王守山父子报国铸忠魂
1901年,西姜戈庄村尚在清王朝统治之下,隶属于即墨县灵山乡。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老百姓衣食无靠,逃荒要饭者屡见不鲜。这一年,西姜戈庄王氏家族喜添新丁,族人为其取名锡洞,后改名为锡堂。
虽然处在早婚早育的旧社会,但因为生活困苦,王锡洞直到1926年才娶上媳妇,与瓦戈庄镇孟戈庄孙克云结婚。媳妇孙克云的娘家也是穷苦人家,嫁过来之后,和丈夫一起,辛苦劳作,勤俭持家,但生活依然相当贫穷,加上连年灾荒,连吃的部没有。1927年,夫妻2人随本家的一位五爷爷一起闯关东。从灵山出发后,一路往北步行,多日后辗转来到烟台,乘船度过渤海湾到大连。到大连后,依然没有具体落脚目标,就一直向北走,最终到达一个叫北营子村的地方,因盘缠花尽,遂在村里住下来。经过几年奋斗,日子过得有些起色,在当地相处不错的乡邻帮助下,开了一家小马车店,为南来北往的赶马车运输的穷人提供食宿方便,并自己掌厨,住店的马车夫都夸他山东口味的饭菜好吃。在此期间,夫妻二人相继生育了4个孩子,大女儿王凤香,大儿子王心祥(参加革命后改名王心会),小儿子王心昌、小女儿王凤琴。
王守山具有山东人的侠义豪爽,待人仗义,人缘很好、交往许多朋友,大家有困难都愿找他帮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鬼子侵占东北,残酷剥削、压榨中国同胞,他看在眼里,恨在心中。当东北抗日志士让他帮忙购买物资、粮食时,他欣然应允,以马车点为掩护,想方该法帮忙解决,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武装。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1942年春,朋友给他透信,日本鬼子知道了他给抗日武装购买物资,被列入日伪的黑名单,要抓捕他一家人。为逃脱敌人杀害,王守山带领全家六口逃回即墨,因怕连累老家的族人,他们直奔即墨城,在郭家巷村找了一处勉强可以安身的地方住了下来。当时大女儿王凤香13岁,大儿王心会11岁,二儿子王心昌9岁,小女儿王风琴刚8个月。
1944年10月,刚满14虚岁的大儿子王心会,参加了胶东军区的抗日武装,因为个子长得有1.70米左右,而且自幼喜欢唱歌、听盲人表演即墨大鼓书,因此极具表演天赋,被分配在部队文工团当文艺兵。因为他的表演深受战士们的欢迎,起到了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的作用,所以多次受到部队领导的表扬。于此同时,他也在演出之余,主动跟战士们学习射击、刺杀、投弹等作战技能技巧,立志不仅要当好宣传员,更要当好战斗员,尤其是遇到敌人时,不能让战士们为了救自己而身处险境,必须在突发敌情时既能自保,还能杀伤敌人。
正是因为他的突出表现,部队首长也对这位高个子“小八路” 非常器重。1945年5月,当他听说部队需要一名为首长们做饭的炊事员后,就向首长推荐了父亲王守山。首长们得知其父在东北开马车店时就因为饭菜做得好,深受客商信赖,又因支援抗日武装而被敌人注意才返回关内的情况后,立即表示欢迎。由此,父亲王守山也加入到了胶东抗日队伍当中。从此走上了保家卫国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抗日之路,演绎了一曲抗日战场上阵父子兵的佳话。
日本投降后,父子俩所在部队编入华东野战军,王守山被调往华东野战军莱阳团校。主要任务仍然是给首长做饭,遇到有战斗任务就放下炊具,操起枪参加战斗。由于表现突出,加上有支援过抗日武装的光荣历史,不久,党组织就吸收王守山为中国共产党员了。自从加入党组织以后,他时时处处按照入党时的宣誓严格要求自己,没有战斗,就专心把团校的伙食调剂好,让首长、教员、学员吃得放心、满意;遇有战事,他就和战士们一样,端起枪能杀敌。那时,虽然全面内战还没有爆发,但一向反共的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摩擦,袭击八路军的驻地。1946年2月,国民党顽固派向位于莱阳城西北关的胶东野战军莱阳团校发动突然袭击。正在参加培训学习的学员和团校的所有机关人员、警卫部队迅速投入战斗,不论是教员还是学员,也不分是文职干部还是后勤人员,拿起武器,选好有利地形向来犯之敌猛烈反击。经过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敌人被打退了,我军也有严重伤亡,王守山在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
战斗结束后,1946年3月1日,华东野战军政治部授予王守山革命烈士称号,并派专人将烈士证书送到烈士遗孀孙克云手中。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烈士家属发放了“烈属光荣”的木质牌匾,挂于大门口右上方。
王守山牺牲后,尚未成年的“小八路”王心会没有因为父亲的牺牲而悲伤过度,而是将对父亲的痛化为对敌人深深地仇恨,不仅按照领导的统一安排,以更有鼓舞性的节目在行军路上、在部队营地、在火线战斗空隙进行宣传鼓舞,给一线的战斗员送去精神力量。不仅如此,他也从未停止过作为战斗员的摸爬滚打的训练,有几次在宣传途中遇到小股敌人,他和队友们都能勇敢地投入战斗,用手中的枪和手榴弹将敌人击退,保证了宣传队的安全。
1950年,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毛主席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命令传达到王心会所在部队后,王心会第一个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随所在部队跨国鸭绿江,奔赴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同装备精良的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展开了殊死鏖战。
王心会所在的第27军79师235团2营,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部队。其前身是抗战时期胶东军区部队整编而成的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这支部队虽说是原胶东军区的“土八路”。但少林将军许世友把这支部队带成了一支劲旅,成为“华野”首屈一指的头等主力,作风硬朗,敢于正面拼杀,擅打攻坚战。在孟良固、济南、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中,屡建奇功。第235团被授予“济南最一团”称号,即墨党史和军事史上为人们所熟知的聂凤智、夏侯苏民都曾担任过该团团长,在渡长江,战上海战斗中,该团很是出了些风头。后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和国防部长的迟浩田将军当年就在第235团担任过3营的教导员。
正是因为在这样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里,所以,王心会也是历经战火洗礼、作风顽强、战斗中英勇杀敌。
27军入朝第一仗就是著名的长津湖战役。对手是美军第10 军步兵第7师,其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丰富,战斗力极强。看过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和电影《长津湖》的都知道其战斗的残酷。王心会所在的4连大部分是胶东兵,作战英勇,不怕牺牲。在军长彭德清的正确指挥下,最终以血的代价(如冰雕连)取得胜利,将其王牌劲旅、被威尔逊总统授予“北极熊团”称号的第31团悉数歼灭,缴获其团旗。王心会子承父志,为国忘家,战斗中凭借他1.85米高的个子,敢打敢冲,机智灵活,作战非常勇敢,彰显了山东大汉的英雄气概,为胶东兵赢得了荣誉,于1950年11月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王心会时刻牢记家仇国恨,在接下来27军进行的第二次战役中,和战友们密切配合,在地形生疏、气候恶劣、供应不足、装备低劣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坚决贯彻执行志愿军总部的命令和指示,发扬胶东部队一贯勇猛的战斗作风,顽强的战斗意志,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创造了全歼具有空中优势和现代化装备的美军一个整团的记录,被称为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受到了毛主席的嘉奖。之后,王心会又参加了1951年5月22日结束的第五次战役,其战斗经验也在不断提高。并且他还会利用战斗的间隙,发挥自己文艺兵的特长,为战士们演唱歌曲,鼓舞士气,或者表演一段即墨大鼓,让战士们在轻松愉快中忘记疲劳,养精蓄锐,以保证战斗时精力更充沛,劲头更足。
然而,在6月的一次战斗中,王心会不幸牺牲,年仅20周岁。1951年7月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授予王心会革命烈士荣誉称号,其烈士证书为1951鲁烈字第000785号。
2022年8月4日的《青岛早报》报道中,王心会的二妹王凤琴老人告诉记者:“为了怀念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大哥,我带领全家人看了电影《长津湖》,当我看到志愿军战士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在阵地上保持着战斗姿态,成为一个个永不倾倒的‘冰雕’,那一刻我的心都在流血。”“10多年前,我曾经跟二哥王心昌谈起寻找我大哥的安葬地的事情,二哥当时也很想去寻找。他一直惦记着大哥的事情。”
王心会的堂侄王涛告诉记者,很感谢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为烈士寻亲专班”、即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大力帮助,让他们在时隔多年后知道了王心会烈士的安葬地。但直到2020年政府倡导墓地改造、不留坟头,王氏重建墓地为止,王心会烈士的骨灰仍未寻找到,也就无法为其在祖籍造墓竖碑,即使其父王守山烈士的墓也并未寻得其骨灰,只是王涛等族人在王守山牺牲地捧回了几捧土,安葬于墓中。
弹指一挥间,时光模糊了多少往事和草长莺飞,但一对革命父子保家卫国英勇献身的事迹虽然鲜为人知,但却永远不会被遗忘。人们是不会忘记祖籍灵山西姜戈庄村、后定居郭家巷的以身殉国的王守山、王心会父子双英烈的。作者简介:
于周波,山东青岛人,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城阳区作协理事,青岛即墨文学研究会会员。出版专著《小学语文创新课堂实践研究》。主编《即墨区工会志》《盘龙小学校志》,为《考试作文宝典》《鳌山卫志》《鳌角石村志》副主编,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研论文、文学等各类作品150余万字,获各类奖项120余次。50余篇各类作品入编《名师说课》《跨世纪教育论丛》《风情鳌山湾》《即墨掌故》等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