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诗人杜先锋风采
杜先锋,男,1963年12月生,中共党员,研究生文化,原山东省肥城市教体局党委副书记,一级主任科员。现任山东省学校安全协会理事,山东省学校文化人才库成员,泰安市作家协会会员,肥城桃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肥子民歌协会顾问。擅长诗歌散文等文学创作,熟悉学校安全文化,常巡回于各地作学术演讲报告。文学作品散见于《当代散文》《诗意人生》《泰安头条》等媒体,多次荣膺优秀作者等荣誉称号。
〔编者按〕两回请到族谱都很心动,油然而生敬宗慕族之情,遂萌考究家族历史脉络初衷。究因序言、谱碑志、墓碑志等均为文言文体、排版老旧等阻而止步。一次家宴中,观族人报本追远之情绪激昂,终决心探源求根,费两月余草成本文。恰逢癸卯拜月嘉节,分享给家人,以凝心聚族。顺祝阖家幸福,花好月圆。
一、杜姓探源
根据史料记载和清代恩贡生候选教谕杜子凌手抄本《杜氏族谱》以及口述家族历史可知,杜氏是我国得姓最早的“唐、陶、杜、刘”四大姓之一。在当今按人口数量排序的中国姓氏中居于第四十七位,约占全国人口的0.4%。 (一)发祥地。杜姓发祥地说法不一而足,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河南说 。
杜姓第一人是酿酒鼻祖杜康。杜康是夏朝第六代国王少康。杜康的故乡应该在今天的河南省汝阳县杜康村。明万历年间《直隶汝州全志·伊阳古迹》中有杜康造酒于伊阳杜水的记载;清道光十八年《伊阳县志》、二十年《汝州全志》中也有类似记录。今之汝阳县以前称伊阳县,清代以前属汝州管辖,所以说杜康是汝阳县人,河南应被视为杜姓发祥地。
二是定陶说 。
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古称“陶”,上古时期为华夏部落活动的核心区域,因尧又叫陶唐氏,遂得名为陶丘。早在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渔猎耕种,繁衍生息。自春秋至西汉800多年间,一直是中原地区的水陆交通中心和全国性经济都会。尧舜时期为古陶国,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誉。黄帝的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代。因此说定陶是杜氏发源地之一。因为尧帝诞生地及一生工作生活主要时间在定陶,杜氏是尧帝的后裔,定陶也是尧帝后裔六十多个姓氏祖源发源地。
三是杜国说。
有些姓氏书对于杜姓渊源另有解释。《新唐书·宰相世系》认为,杜姓祖先是帝尧裔孙刘累的后代。夏建立后,尧的子孙被封于唐(今山西冀城县西),称唐国。成汤灭夏立商,唐国人出力甚多,取得新一代统治者的信任,升为唐侯。西周建立后,成王时唐国被迁到镐京近郊(今陕西长安县),改称杜国,号为唐杜氏。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杜伯又被宣王处以死刑。三年后,杜国灭。杜国贵族四散逃亡,约以国名为姓,以示不忘祖先。没有逃走的杜国人,也均改姓杜。其子孙纷纷逃亡各国避难。黄河流域诸地冠以杜字的地名、山名、水名、村名等,均因杜姓人迁徙中经过或居住而得名。杜伯的儿子杜隰(xi)叔,从杜国逃到晋国定居下来。隰叔在晋国受到重用,先任晋国大夫,后官任士师。杜隰叔的后裔以官为氏,由杜氏改为士氏,在晋国繁衍开来。杜伯的另一支子孙,东周时又回到杜城故地,奉守杜伯的陵墓和祠祀。从此杜姓后裔遍布于黄河流域,而杜国也被视为杜姓的发源地。
(二)分布状况。杜姓人的居地或迁徙地在陕西甚多,而且比较兴旺,如长安县的杜陵、杜曲,西安市的杜城、杜村,咸阳市的杜邮等;先秦时期,杜氏播迁繁衍于今山西、山东、湖北、四川等省;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杜氏在今河南境内分布较为普遍,安徽庐江霍山,浙江杭州,湖北襄阳,江苏高邮,河北临漳、正定,山东潍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点。杜氏经数千年的生息繁衍,遍布大江南北,陕西西安东北、汉阳、南阳之地的杜姓家族最为繁盛。
(三)少数民族汉姓。杜姓是汉族大姓,也是一些少数民族使用的姓氏。其中一部分是由于春秋时期杜泄的子孙与少数民族通婚后形成的。另外是由于一些少数民族改姓而形成的。如鲜卑族独孤浑氏,公元494年改姓杜氏;女真人徒单氏,于清朝初期几乎都改姓杜姓;满洲都善氏后均改为杜姓,成为东北地区杜姓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云南品甸白族土千长为杜氏;达斡尔族德贡氏、达力德氏,汉姓均为杜;鄂伦春族杜宁肯氏汉姓为杜;鄂温克族杜拉尔氏汉姓为杜;土族什杜加氏后改为杜氏;内蒙古的部分蒙古人有杜姓;裕固族杜曼氏汉姓为杜;四川阿坝藏族初贴多、初白大两姓均改为杜姓。由此可见华夏杜姓分布之广,人口之众。
二、繁盛的肥城杜氏
(一)木本水源。
①源头活水 据清咸丰元年(1851年)编修的《肥城杜氏族谱》记载,肥城始祖杜伯江、杜伯河弟兄二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自东阿县迁居泰安肥城。那么东阿杜氏祖先又在何处?据史书记述,“明朝移民从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结束。”此前的政府移民大都是由北向南。明朝才开始由内向外(边疆)、由南向北(西北)、由山西向山东(河北等地)大规模移民;德州、聊城、兖州府在明初接受了大量来自东三府(登州府、莱州府、青州府)等地的移民,但这都是在洪武三年以后。据此可以认为,东阿杜氏应为山东土著居民。如果再考虑上地域因素,按概率推断,东阿族亲源头应该在定陶,即肥城杜姓本源为定陶,属尧帝后裔。
②支系脉络 清代肥城杜家祠堂中有一副石楹对联,“自洪武至同治为农为士绵绵延延十九代,由东阿迁泰安半耕半读继继绳绳五百年”精辟阐述了肥城杜姓的木本水源,及生息蕃庶、瓜瓞绵绵、人烟兴旺之盛况。迁来肥城后。江祖定居西浊头。生二子,长子思荣,次子思盛。自是瓜瓞绵绵,传世久远,族众繁昌,迄今已有600余年,20余世。江祖之后有迁居河岔口、李家店、肖家店、红庙埠、双村、大官庄、薛家寨、东浊头、大龙岗石、石碣集(宁阳葛石镇)等地者;三世祖杜英迁东平,杜杰迁汶上。河祖定居北石沟。生一子,思文。更是生生不息,继继绳绳,人烟兴旺。河祖之后有迁居护家院、尚庄炉、马家埠、坡庄、遯村(苏州吴江)、小龙岗石、庄头、北集坡的,还有迁居宁阳伏山云山店、肥城之孝里村(今长清孝里镇)等地者。宁阳伏山梁王村杜氏,系与我祖同时从东阿迁来的分支。宁阳伏山云山店村杜氏,系我祖东阿分支,比肥城和梁王祖早来三代。通过续谱还考明了各地之始祖,特予详列:云山店始祖 讳彦昭;梁王始祖 讳雄;浊头始祖 讳伯江;石沟始祖 讳伯河;邹县土王始祖 讳泾。
③昭穆条理 迁于云山店者较我祖与梁王村早来三代。第三次续谱前,三处皆未合序,故行辈不同,昭穆不明。续谱时,查明西浊头之“登允肇宪遵,善裕启嗣增”,云山店之“润培焕敏庆,衍忻文继增”,梁王之“治长绍荣庆,衍绪熙嗣增”为对应同辈。当时又起下“立本呈祥瑞,修为临进升”十字为行辈,供三处共享起名。2014年修谱,肥城、梁王、云山店,又分别续增“德建文传广,兴公继续昌”“德建文传广,兴公继续昌”“仁伦,东宁皆相亲”为辈字。由此一序,谁兄谁弟,谁长谁幼,一目了然,敬祖睦宗之情,入孝出弟之心油然而生。
(二)祖荫功德
①修谱收族 《重修谱序》开头讲道,“谱也,上承先人之志意,下启后人之法守。且支派恃以分明,昭穆赖以不紊也”。《续修谱序》云,“物始于天,人本乎祖,安妥先灵则赖乎祠,传世系则凭于谱”。谱是赖以考世系,分近远,别亲疏,使支派延而不紊的神书,犹如木之有本,水之有源。
族谱①。当历史的脚步走到咸丰元年(1851年)时,肥城杜氏祖先已在肥城耕读繁衍半个世纪。因支派诸多而散居,各处先人为赓续根脉,建祠堂以妥神灵,树谱碑以序支派,昭穆世系厘然不紊,一切为后人着想。此前各地所藏谱牒末经合订,然而族姓愈繁,阖族之众,有支派之不明者,有长幼之失序者,于是先祖们经过阖族公议,决定将各处谱牒复修后合为一卷,供各庄誊录,以传于后世子孙,共敦水源木本之思,咸怀敬宗睦族之情。且支派长幼秩然有序,虽散居各处,犹处一室也。其宗旨为“同心以昭亲睦族,复立规矩以垂后裔”。这就是肥城杜氏第一部完整的家谱。其对子孙的教诲意义深且至也。
族谱② 。 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杜姓人口迅速增多,且迁往外地者居高不下。有贤士“观族姓之愈繁,虑支派之愈纷”,便倡议重修家谱。经诸公议定,迅速启动工作。凡原谱内添注的余幅,仍按旧式续后丁之名次,载在清析,星罗棋布,了如指掌。且将首部谱志与新续部分竣合为六卷。务使世世代代读书耕田各安其业,共兴报本追远之思,以延绵绵瓜瓞之续,所谓尊祖敬宗收(团结)族,此其是也!故此,重修族谱,厥功甚伟。
族谱③ 。 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重修族谱又过了四十六年历程。族内志士观族人更加兴旺,且迁居他处者世代有之,意恐因年代久远难以悉访;又念将我先祖之游宦者、青衿者等名臣贤相伟人杰士载在史策,昭昭在人耳目,使后世继先人之辙。遂纠合族众公议修谱。且主动担当重任,以承先人之志意,尽报本追远之情怀。由此一举,后世必怀兴旺发达,光宗耀祖之志;亦为祖之盛德也。本次续谱增加了考察支派考证辈次项目,加重了工作难度与工作量。编纂人员不辞辛劳,赴汶上、宁阳等地考察,与杜氏宗亲论证渊源与世系次第情况。经严格论证,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
族谱④ 21世纪初,中华进入太平盛世。肥城杜氏后裔已遍布宁阳、东平、长清、岱岳、汶上、江苏等地。肥城族群更是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源远流长。盛世修谱是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族内志士认为,“忠孝是我族传家之宝,经史是兴我族之因,思亲念祖是我族之传统,报本思源是我族之风尚,乘借盛世之东风编修族谱,乃我族内头等大事。”一经呼吁,云集响应。参与人员志愿奉献不计报酬,且主动捐款作为启动资金。于二O一一年元月九日举行空前的祭祖大典。制定了方案,组建起编纂班子,续谱工作全面展开。新谱的编篡采用龙凤续的格式,即女性也可上谱。根据国家计划生育政策,除杜氏子女登记上谱外,凡收养的子女和上门女婿的子女均可登记上谱,做到了与时俱进,务实求新。在家的、在外地的,能联系上的,全部作了登记,工作十分到位,上谱率达到了98%。因历经变迁,杜氏族谱所存无几,遂将老谱再版,以便珍藏。老谱为第一部,分六卷;新谱为第二部,分三卷。新谱志于2014年圆满落成。本部谱书更具全面性、客观性、权威性。
②严教治家 首部家谱《例言》规定,“自祖先以至今世,凡有善行(道德高尚)及有官职、有成就人士,皆载于谱,以光宗祖,以表彰典型,使后人知而生慕”;要求“春秋庙祭务必亲到,尊祖敬宗收族全在于此,但须少长有礼,燕毛序齿,以昭敬睦。如有狂安戏谑不遵礼体者,宜严加训饬,否则摒诸庙外。”谱中还强调,“族间有事实属有关大体,需庙中会同族人,访众论听老成,顺情协理以酌处断,如有自生事端,聪明自恃,血气自雄者,不得擅扰族众”。指出,“庙中公项,原为祭礼而设,如有余积以公用,岂得任不肖子弟侵占费耗?宜公同酌议派人管理,其有所见利息,若干使用,存留若干,统于庙中祭时声明族众,庶不致多口生心(疑)”。提倡“读书上进固属光宗耀祖。虽不尽然,但能安分,亦不愧为子孙。如有不顾羞耻,贱行犯款,忝辱祖先者,即行摒诸庙外。序言里还对修谱、藏谱等事宜作了严格规定,明确要求:“序谱原为敦族睦宗,凡任事者务各秉公持正,不可少存私心,各逞意见,自诩才能,应公正办理。若有私相谤议,妄肆吹求,扰乱公事,此辈宜重罚,不可宽恕”“凡领谱者宜珍藏之,不许任意抛弃。如有沾污与失族谱于他人之手者,宜于祭祀时在祖庙内以堂刑责之”。
《杜氏家训》勉励族人把“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淫逸”为左右铭,对族人的道德行为做了严格的规范,具体要做到,“尊祖敬宗,凝聚血亲。修身齐家,谓伟丈夫。主辅有义,往来有节。经纬相扶,血脉相持。尊师爱众,忠信可为。贫不失尊,富不弃义,为官亲民,为富惠仁。惜时如金。读书明理,做人成才。少壮努力未雨调缪”(节选)等。
综上所述,先祖对后代教育及对家族的管理是十分严格的。
③祖德流芳 肥城杜氏祖先之功德,能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存不灭。兹择取几例,与祖人分享。
伯祖教子 伯祖深谙教育后代的重要性。据《谱碑志》记载,初来肥城时,时局尚不稳定,顾不及诗书,专事家计。其智慧堪比陶朱公,家业很快兴起。定居以后,遂将两个儿子思荣、思盛送入郡庠府学读书,均学有所得,功成名就。由此,家族兴起良好学风。三世祖杜杰官至广西布政使(二品)。五世祖杜泾,将汝标、汝材、汝辑、汝桢四个儿子全部培养成材,分别为拔贡、教谕、省察官、廪生,均以文彩或政绩著称。崇高祖,道光已酉年间考中举人,供职文林郎。后裔中,或以明经做官,或以青衿(学子)蜚声,德艺双馨者,世不乏人。
泾祖修身 五世祖杜泾,脱颖于艺林,蜚声于国子监,英年升任为陕西盐运司。其为官清廉,亲民爱民,有悬鱼钓水、两袖清风之美誉。当时坊间流传一则颂扬他的神奇故事。大体情节是:泾公梦里去拜谒郡守,见一女子被绑跪在大堂前阶下,披发裸体,背穿铁钉,血流如注,其状惨不忍睹。公惊问其究竟,得知是一罪犯。祖公竚视许久,对郡守说,她罪不至死,已伤的严重,且放掉吧。郡守遂命人松绑、拔钉,释放了女子。祖公梦醒,女子惨状,犹在眼前。约两年后,泾祖赴宴于莱芜。主人呼舞妓侑觞(助酒兴)。只见两妓窃窃私语,一女指着泾公说,两年前就是公救了她。祖公细一看,的确是两年前梦中救下的那位囚女。祖公甚觉惊奇,做梦竟能救人?世人曰,是泾公的德行感动了神灵!
楠祖拒功 六世祖汝楠能文善武,武林悍将也。天生神力,可单手将庙中新铸的大钟举上头顶,时人称之杜千斤。且善射,百步穿杨,万发万中,名震当世。时值江南苏州府红罗女叛乱,巡抚与山左(山东)省函商,聘楠祖率军南下平叛。楠祖使用的大刀重三十八斤,由俗称飞毛腿的两力士专门抗刀随行。遂斩首元凶,歼杀数以万计,苏州恢复太平。姑苏人颂德不衰,专为楠祖修建生祠(为活人建的祠堂),以纪念功德。大明皇帝钦封“姑苏元帅”,楠祖固辞不就;又酬赠千金,仍毫无所受,遂归故里。自叹,“南征虽是卫国救民,然而屠戮生命确非吾初衷,深感愧疚”。于是便皈依佛门修行,直至无疾而终。
祖上德厚,润泽后世,致使杜氏家族兴旺发达,人才辈出。至2014年第四次序修谱,肥城杜氏之后裔已通布宁阳、东平、长清、岱岳、汶上、江苏等地。肥城族群更是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源远流长,总人口已近7000人,以安庄、边院、新城、汶阳居多,14个街镇均有分布,占肥城总人口0.7%,远超全国的平均比率。 肥城杜姓是个有着光荣传统的家族。五世祖杜泾为官德行天下,六世祖杜汝楠平叛红罗女贼寇,为国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近代有杜允贵为抵御外侮,抗击日寇,英勇就义,名垂千古;历代名人雅士数不胜数。当代有军团级、厅县级干部100多人,教授、硕士、博士有130名之多,企业家、科学技术人员更是层出不穷。世代宗亲视家族国家利益为一体,秉泰岳之神秀,汶滨之风韵,儒家之教诲,勤劳朴实之美德,历经沧桑,艰苦创业,开发了膏腴之田,建设了美好家园,为中华民族之复兴做出了贡献。


江南烟雨《世界名家名人精品选集》
诗词、书画、文学、音乐、编辑总部
总 编:苏金忠 (天边紫云飞)
主 编:张宾普
特邀文学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广征 车行 石祥 石顺义 任卫新 刘晓静 米建平 邬大为 瞿琮 黄胜泉 魏力兴
特邀音乐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连才 印青 任秀岭 吕其明 刘书先 孟庆云 沈尊光 陈涤非 铁源 范春华 周建国 施万春 晓其 颂今
常年法律顾问:苏金英 陈晓明
歌曲编委:刘莎 胡蝶 梅皓钧 王新增 朱连良 歌奴 孙建平 汪天亮 邹登莲 韩之勤 钟思畅 娇子陌 刘义红 乡土娃 费娜 李玉娜 孙发喜 胡海勇 管霞 蒋越红 叶桂勇 魏帼 崔叶华黄萍 殷梅 心语
歌唱家顾问:刘克清 刘科 贺筠筠 周珩哲 孙倩 陈盼盼 邓华 胡帅 熊七梅
歌曲发行:高音敏子 刘海军
歌词主编:孙文继 董杰
文学总顾问:玛格丽特 韦清
特邀文学顾问: 姚常平
诗词责任主编:邹登莲 秋君
MV编辑:贾斌
美编:一笑倾城 回眸一笑
国礼书画家总顾问:吴向明 贾志华 金志坚
书画家顾问:贾志华 郑英瑞 王晶明 刘培志 孙续兵 朱伟明
书画编辑:张赟 苏伟 王晶明 张宾普
新诗编辑:韩之勤 陈佰银 管霞 孙丽丽 李占营 钟自珍 吕述明 踏花归来
古诗词顾问:张智深 张民辉
古诗词主编:穆艳红 李琳
古诗词编辑:杜先锋 钟思畅 孙继平 王怀荣
小说编辑:胡蝶 姜吉顺
散文编辑:钟思畅
特邀作家顾问:齐欣 胡子杰
特邀诗人:张裕合 子兰
特邀书画家:贾志华 王晶明 郑英瑞 郝长水 刘培志 木子君
金牌主播:薛峰 海宁 雨滴 月上中秋 范玉和 曹钧 陈彦波 冷雨儿 潘玉国 刘天雪
纸刊秘书长:韩璐
纸刊组织部部长:邹登莲 刘义红 回眸一笑
《江南烟雨》《红星乐坛》《禅茶人生》《江山如画》《世界精品诗歌作家选集》《世界名家名人精品选集》《中国名家名人精品集萃》
全球好声音巡演团团长:孙倩 王莹 席国强
传统国粹曲艺团长:陆嗣伟淋
摄影家组织部部长:韩之勤
非物质文化遗产策划组织部长:海宁
社会公益团团长:邹登莲
民间艺人组织部部长:刘培龙 齐凤玲
国学文化部部长:杜先锋 陈佰银
新农村践行部部长:陈佰银
影视明星演员联络部部长:孙倩 孙太席
爱心文化公益传播大使:杨正 向华 孙太席
宣传部部长:陈佰银 叶桂勇 乡土娃 曹礼凤
宣传部副部长:韩之勤 孙发喜 苏小英 马国才
宣传干事:谢华 张殿珍 廖航 齐凤玲

江南烟雨•编辑部
投稿热线电话;1585043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