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我爱桃花源
作者:葛巧云 朗读:沈虹

(1)我心中的“美景偶像”桃花源
中学时代,青春华年,陶渊明的一篇妙文《桃花源记》,就像一树桃花、一束光亮,一直萦系在我的心间。从那时起,我心中的“美景偶像”就是桃花源。
1986年,忙里偷闲,我第一次欣赏了北京植物园里那方美丽的“世外桃源”。在以后的多年里,特别是退休后,夫妻相伴游览了国内外的许多美丽景观。我们游览了九寨沟、太阳岛、华山黄山白云山,曾经百游不厌去洛阳去西安,几次重游花果山,还东去韩国观光、西去欧洲游玩......。这些都是我心中的美景偶像桃花源。

最近一次畅心旅游是去湖南常德桃花源。通过查阅辞海和网上搜索,了解常德桃花源的历史渊源。1600年前,道教早已在那里扎根,这里的古老、神奇、秀美,早已被人们誉为"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著名诗篇。
梦幻中我在想象,美丽桃花,善之花,红里靓白,格调温暖,色彩淡雅,美丽天然,桃子酥脆醇甜。借助桃花天然之美,陶渊明找到了“文章由头”和美的灵感。美丽桃花,与“美好”结缘,成就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千古名篇。
2018年4月天,春意盎然。兄妹姑嫂乘坐房车,跨黄河过長江,直奔常德桃花源。
踏进桃花源门槛的第一步,就踏上了印有“心灵的故乡”的红地毯。抬头看,游览车箱体上,司机的背心上,都写着同一句话:“心灵的故乡——桃花源”。旗帜鲜明地告诉人们:心灵的故乡——就是桃花源。这正是我要游览的诗和远方,也正是我要寻找的心灵家园。我要好好看看心灵故乡的模样,好好享受故乡的真淳和怡然。

沿着一条清澈的秦溪,走进千古流传的桃花源。秦溪畔,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林夹岸。走进秦谷,春风拂面、溪水哗哗潺潺,蝶恋花起舞飘然。绿色山坡下,一方小屋,一片桃园和农田。一对牧歌青年,唱着《梦入桃花源》。行走在花瓣飘落的秦谷里,好一派诗情画意的风光田园。
桃花源里的桃花山上,有三然亭、悠然亭和桃花潭,还有桃花山居、怡然桥和桃花观......,桃花灼灼,粉红浸染,曲径通幽,石阶交错,美丽风光无限。一条桃花溪,流淌山涧,“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诗情画意让我感觉身轻如燕、心醉眼馋。
穿过“秦人古洞”,顿觉开朗豁然。好一方桃花盛开的秀美春天。世外桃源秦人村,那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源人和谐友善,自得怡然。

登上桃源山,东望洞庭,下瞰桃川。走进道家水府阁,楼内香火缭绕绵绵。欣赏一幅门联:“天静地宁 舟行江天外燕飞水云间”。登上阁楼,领略道宫紫气映天。瞭望高阁流霞,欣赏辽阔江天。万亩桃花,美丽桃红,尽染这方桃花源。阁楼里一条条指点迷津的道家语录,久久回荡在我的心田。我在想,桃花源如若能在心中不断幻化禅悟,将能修炼出一个美好的心灵桃花源。即使走进桃花源什么也不做,就像回到家里一样,总会感觉亲切温馨而恬静淡然。在这淡泊宁静的心灵故乡里修身养性,也可以颐养天年。
(2)我心中“广义桃花源”
从桃花源游览回来,回味几十年桃花源对我深远影响,于是,我想写一篇《我爱桃花源》,倾述我对桃花源的一片真情热恋。
坐在电脑前,击打键盘,耳边响起了桃李春风的召唤。心灵插上“心远”的翅膀,飞向真实与虚拟交织的桃花源。回放桃花源风光游览,犹如吹来一阵春风,驱散了我心中的一切忧烦,跳动的灵感音符飞出了琴弦,激情鼓动起我要继续航行的风帆。

灵感使我开朗豁然:原来,人本源,大自然。人本能,是心灵。回归心灵故乡,就是回归大自然,回归故乡桃花源。桃花源犹如一幅妙趣横溢的画卷,那是一方未曾受到污染的清泉,美如童年的快乐家园。
多少年来,对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序》反复的仔细品读,我对桃花源产生了一份浓浓情缘。对桃花源的爱恋,逐渐拓展着桃花源的内涵与外延。我心中的桃花源,不只是世外桃源的美景标志,桃花源更像是一个和谐社会的知名品牌,又像是一方美丽静好的精神家园。桃花源是“向往美好”的代名词,是万花筒,是多棱镜,是一切真善美的美好源泉。豁然,我心中产生了一个“广义桃花源”的新思维、新概念。
可以说,广义桃花源,是美景,是田园,是大自然。是意境,是信仰,是心灵家园。是和谐,是共生,是美美与共的和谐大团圆,是“追求真善美”的心灵桃花源。通过心灵桃花源的多棱镜映射变换,我心中的“桃花源+”可以泛化为:美景桃花源;心灵桃花源;爱情婚姻桃花源;社会桃花源;夕阳桃花源;未来共享的幸福桃花源。

我认为,桃花源的核心思想,是一篇政治历史文献,称得上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从桃源空想到真实的千年转换,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已变成了现实版的社会桃花源。
桃花源思维,可以如此开放拓展,满腹桃花源情结,可以如此让我心灵释然!
(3)筑梦心灵桃花源 笑看流年
在红尘中最美的风景里,“心灵桃花源”幸福着我的芳华经年。我愿倾一世桃花源柔情,相伴在桃花盛开的岁月春天。
回望人生的不同阶段,美好的“心灵桃花源”,成为我“向往美好”的动力和方向盘,使我在人生旅途上自觉地“向美而生、笑看流年”。

桃花源,犹如一树石榴花开,曾经点燃起我奋斗的青春火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奋斗做贡献,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还获得了“河南省理论教育先进工作者”等先进标签。

桃花源,犹如一片壮美晚霞,温暖着我们老夫妻去了结那些未了的情缘。在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征途上,我还被评为安阳市“首届最美博学老人”,用奋斗换来了幸福老年。
走到2022年的今天,我们一对80岁老夫妻,党龄56年,婚龄54年,我们依然在写文章练书画,美美与共,互相成全。生活中我们二人优缺互补,和谐相伴。儿孙健康上进孝心满满,我们十分欣然。希望自己在慢慢变老的路上,变得越来越祥和淡然,我们的心灵归宿就是故乡桃花源。

作者简介:
葛巧云,退休干部。1966年河南大学数学系毕业,毕业后在内蒙古工作几年之后调回河南2作。曾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多项奖。现居住在安阳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