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仲夏,我到玉渊潭公园赏荷,偶遇一位先生在塘边立着的画板上画荷,任游人来往。他静静地画,我悄悄地看。他画的是素描,笔下栩栩如生。

正好是荷季,我约上朋友再次来到荷塘。画荷先生依然专致作画,游人每每流连赞赏。我忍不住上前打扰,在他的荷前留影,顺便聊了几句,得知他曾经是铁道兵,在玉渊潭画荷已经六七年了,这让我心生敬意。见有一摞放在石阶上的画稿,我近前一一翻看,然后向他建议:可以把画稿集成一册,名字就叫“铁道兵之莲”。他连忙问:“你是做什么的?说话和别人不一样。”朋友溢美说:“她是写书的。”
事后,铁道兵之莲这刚柔相济的结合不断在我心中跃动,后悔没有仔细问问他和莲的故事。于是我又接二连三地去那池塘边寻觅,直到残荷无几,也没有见到他。

心事搁了一年。
又一个荷季尾声了,再错过,恐怕又要等来年芙蓉含笑。2023年9月15日,我再次约上朋友到玉渊潭专门寻找画荷先生。走进水边,朋友眼尖,指给我看远处立着的画板,我着实有点儿小激动。再近些时,看到似乎是那个熟悉的背影。转到先生正面,虽然他依旧戴着口罩,我们确认果然是他。“您还认识我吗?”他稍稍一愣,说:“认识,我对你印象特别深刻。”天道酬诚,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连连说朋友是福星。个把小时交流后,我对铁道兵有了更多的了解。

他叫杨好清(好:读四声),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在河南,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解放战争,是保家卫国的一等残废军人。杨好清在家乡初中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留校当教师。执教一年,国家的召唤,军旅之家的薪火相传,他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攻坚啃硬的铁道兵。1975年——1983年,他在北京参加过修建地铁以及重大工程的建设。整整八年,当兵就是要实干,何计个人安危待遇。国家地下的脉路畅通了,他受到过表彰嘉奖。部队整建制转给地方,军人的素质养成始终不变,他勤勤恳恳干到60岁退休,在北京安家落户。
闲逸了,虽然身有病痛,但他选择拿起画笔。先是描摹家养的菊花,在邻居的提示下,他参加了老年大学,学了五六年水墨画。课堂的教授奠定了他的根基,开阔了他的视野。老师说齐白石等大家都是从写生开始的,一席话打开了他的心灵之窗,由此他爱上了素描。他在追逐线条中重新思考,大家的好作品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审视自己的画,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思考有了答案,有了新的悟道:以前画的是临描别人的,像是没有根,没有自己的表达。他坚定了写生的决心,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他认定了荷花。每天上午在荷塘边画二三个小时,日复一日,六个荷季,他站在不同角度仔细观察,这是功夫,是毅力;他用心感悟,发现莲之美,抓住繁花盛开时节的每一种神韵,继而他的画面上有了细水微波,水中的荷叶更加灵动,随风飘逸,错落的荷叶中透视出天空的光亮,整幅画面因空间感、立体感带来的视觉效果而变得生动起来。

他用笔笔深情记录荷花的生长过程,大到叶如盘,小到露珠盈,荷塘荷花莲蓬,风骨仙貌各异,令人赞不绝口。他说,不同日子里的荷花有不同的故事:有一次赶上荷花正在开放,他欣然捉笔,不料没画到十分钟,花又收拢了。画了半截,心里纳闷。下午倾盆大雨解了他的疑惑,花有灵性,预知要下雨,收起了花瓣。荷花能与大自然同生共长,这不是神奇,而是和谐。荷花品格为人称道,在酷暑时节顽强生长,伸展枝叶,绽放花蕾,结出莲子,一路辛苦,出淤泥而不染。

他说自己现在的好身体都是路人给的,大家的称赞和鼓励是他坚持不懈前行的动力。这些年接触到各行各界人士,开阔了他的心胸,游人的题诗签名丰富了他的创作,温暖了他的情怀。圣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对荷花的痴情,倾泄在一幅幅画面上,过往游人无不驻足赞叹。

荷花有季,人生如此。堂堂铁道兵,钟情莲之品,亦刚亦柔,相依相伴。他不为小事争,不为赛事驱,享受夕阳,安然坦荡水边荷间,岂不快事?他在画风景,殊不知他自己已经成为玉渊潭公园一道意蕴悠长的风景。
都说人如其名,杨好清正如是。
2023年9月30日

作者简介
谭芯芯,1952年生于北京。曾为知青,石油工人,国家公务员。作品见诸于报刋杂志、新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