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壁画里的纷繁历史
——读《观我生》
文/图 董邦耀

九月初,《陕西交通》报在月末版推荐的十余部新书里,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一直喜欢的墓葬壁画:《观我生:壁画上的中国史》。
头一次见到墓葬壁画,是在1981年创刊的《文史知识》杂志上,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这些从墓葬壁画里走出的粉黛佳丽,珠圆玉润,燕瘦环肥,韶韵非凡,仪态万千。让人过目难忘,是中国绘画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李白有“高堂粉壁图蓬瀛,烛前一见沧州清”。杜甫则有“戏苫秃笔扫骅骝,歘见骐驎岀东壁”之咏赞。
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墓葬壁画,这些年去了西安邻近的汉阳陵、茂陵、昭陵等不少陵墓,最留意的是壁画。后来,才知晓,仅陕西地区发现的永泰公主墓、长乐公主墓等隋唐壁画墓葬多达800余处。这些壁画写尽了千年前的惊世繁华,可以与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反弹琵琶》等壁画参考去读,她们都是以改写中国绘画史并与纸本相得益彰的宏幅巨制。唐代壁画栩栩如生地反映了多姿多彩的生活风貌,在考古发掘后,不少都收藏与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壁画珍品馆,最为瞩目。
读此书,让人深深地感受到的是她开扩了我的视野,拓展了我的胸襟。她不只是单独去介绍中国壁画艺术,而是以壁画照应历史。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史学功底和良好的文学素养。走南闯北历时近4年,完成了她写就一部历史书的梦。全书52.9万字,474页,从墓葬壁画切入,纵观中国历史。先秦之世,墓葬多为竖穴式,空间既窄,故图像多绘于棺椁上,篇幅有限。自汉代始,砖石室墓流行,宽阔平整的壁面为图像提供良好载体,而壁上之画,或彩绘,或雕刻,或模印,皆可统称为“壁画“。汉人尚厚葬,故绘图于壁、画像于石蔚然成风,此为一兴。魏晋之时,战乱频仍,盗墓猖獗,故丧事尚简薄,此为一衰。北朝直至唐五代,厚葬之风再起,墓葬壁画特受重视,乃至丹青名家亦为冥宅绘画,此为二兴。至宋代,士大夫提倡薄葬,然而民间富家犹为装饰冥宅不惜千金,契丹辽国亦续前朝豪奢。金、元为其余响,此时墓葬壁画绘制粗鄙,不复前朝风流,至于明清,遂无可观,此为二衰。故墓葬壁画的繁盛期,自汉至宋辽,千余年时光耳。
通过壁画,我们观看了十四种人生,人生虽渺微,但这十四颗星辰,或许能在历史的天空串联起一段千年轨迹——西王母、东汉豪门郊游和宴乐、河西走廊、楼兰、竹林七贤、北齐王朝、联姻里的名门贵女、太子李贤、五代十国、契丹、小乡绅的清平乐、辽国汉人发迹史。我们不仅可以读到“大江东去”“铁马金戈”,读到“几处吹笳”“何人倚剑”,读到“春闺梦里”“泪湿罗巾”;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这些艺术史杰作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那里,如炬绽放。
这十四个案例中,近半数与华夏文明“边境”的族群有关,这就为突破时空、民族的界限,为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了解中华文明与域外文明的互融互鉴提供了依据。
本书作者苗子兮毕业于北大历史系,曾是《航拍中国》《中国国家地理》《中华遗产》等节目的撰稿人,决定做自媒体之后,开始关注图像史,尤其是近年颇受关注的墓葬美术。她每到一个地方,总要去博物馆转转,岩画、画像石、画像砖、壁画……不同的载体记录着各自的生动。她常想,绘画、音乐、舞蹈、文学,大概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历来都备受推崇,更是我们生活日常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就连她的丈夫李子綦也说,为了妻子的这本书,深刻体会到时间之流、记忆潜流。
对于壁画的历史形成与兴衰,苗子兮深有感触地说:“图像史”在史学界已被关注和讨论了许多年,这本书是我的小小尝试。
难能可贵的是,女史苗子兮以一种细腻的女性视觉,采用散文化的叙事和优美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图像志描述化作涓涓细流,并最终汇入中国历史的大海。
我赞同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朱浒教授,在序言里对本书的价值评判:“艺术史,历史与文学并非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可以被融会贯通,构建一个知识与经验,理性与感性,真实与想象相结合的墓葬图像‘元宇宙’。”
苗子兮在后记里说,《观我生》是我的系列“壁画上的中国史”的第一本书,如有可能,下一本历史书将聚焦于另一种图像——石窟寺观像图,去观照无量世界之浩博精深,那么,它的书名字可以是《观无量》。
愿新作早日面世,我们翘首以待。
作者简介:
董邦耀,笔名骊山、高言,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原为铁十师47团学兵15连学兵、《陕西高速》杂志执行主编、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史志办主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文学创作研究会顾问、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1977年以来,文学作品和征文等获奖百余次,出版报告文学集《长安飞虹》(陕西人民出版社)、《大道星光》(太白文艺出版社),个人文集《浅海掬浪》上下卷(中国文联出版社)、散文报告文学集《大道撷英》(太白文艺出版社)和散文集《浪花如雪》(沈阳出版社),主编出版《陕西高速》杂志、报告文学集、画册《龙脉天路》、《情铸生命线》等,2006年入选《陕西文化名人大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