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岭南古村行(之五)
走进花都港头村
研究岭南建筑 广府民居“梳式布局”
曾祥裕 曾中贵
10月3日,广州高温,我们不顾炎热,走进花都港头村,体悟岭南建筑空间布局美。

港头村坐北向南,东南西三面皆有水环绕,具有珠三角传统水乡的环境特色,是古时花都的水陆交通要道。
该村为典型的广府民居“梳式布局”,村内保留了文孙曾公祠、云门曾公祠、云门别墅等大量古建筑。
港头紧依南粤珠江流域巴江河,村溪涧纵横,大坑河、小坑河从东北流往西南,在村前汇入广州与北部地区联系的主要水路——流溪河,村落河汊、湖泊、水塘众多,具有珠三角传统水乡的环境特色。
所谓典型的广府民居“梳式布局”,即祖祠为核心建筑居中,前后左右建筑一排排整齐有序,形如梳子排列。
村落建筑格局坐北向南,村前为池塘,村后是山丘,河流、小溪环抱村子,以始祖文孙曾公祠为中轴线,其他建筑向东西两旁延伸。
主要为明清两代建筑风格,现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共有80余座,其中祠堂、书堂、厅堂有6座,主要为三间三进或三间两进式人字或镬耳封火山墙,博古纹灰塑脊,传统民居建筑大多为三间两廊式,硬山顶人字山墙,龙船灰塑脊,使港头村成为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的代表案例。

核心建筑文孙曾公祠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经测,壬山丙向挨癸亥小空线),面向水塘,祠堂为三间三进建筑,天井以及祠堂外排水出丁口,
后靠村后父母山金星墩,左青龙强势向明堂中间延伸一字案,案后秀峰拱照,右白虎蜿蜒下延,左水倒右,水出西南方,汇入流溪河。
我们走近始祖文孙曾公祠,见门口两侧坐着一群老人聊天,听说我们也姓曾,笑脸相迎,什么辈分呀?
我们走进文孙曾公祠,恭敬礼拜先贤。
这个宗祠占地600多平方米,镬耳封火山墙,龙船灰塑脊,青砖墙,花岗岩石脚,石雕、砖雕、木雕及灰塑工艺较好,是港头村古建筑群中最为重要的一座古建筑,也是凝聚曾氏族群人心的精神家园。
据史考,港头村曾氏先祖曾晞尝相传为曾子的第五十一代。宋高宗南渡时,时任广西桂林节度使的曾晞尝率家人从江西庐陵县吉阳村迁入黄鹂响(今从化太平场),居住十多年后,再迁徙杨荷(今属花都)。宋宁宗十一年(公元1218年)7月,曾晞尝因军功受封广东粤东侯,赐北领地,于是全家迁往吉迳村。
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曾晞尝第五代玄孙曾文孙将家族从吉迳村迁入港洲(即港头)开基拓展,始有港头村。

港头村建筑还有一个地标,即东头立有门楼拱日楼,一座及一株三百多年的古榕树,门楼坐西朝东,高二层,镬耳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青砖墙,大门嵌花岗岩门夹,石门额阴刻拱日楼。
中国古村坐北朝南的房子,大多左侧会开门楼即东方.东南方起楼,紫气东来,这成语的人文背景就是风水收纳东方生气。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港头村在历代曾有多人中举为官,因有“五代连甲科”之盛誉。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港头村在历代曾有多人中举为官,因有“五代连甲科”之盛誉。
我们考察港头古村广府民居“梳式布局”,反思近二十年来各地农村建房无序扩张,杂乱无章状况,责在政府有关部门在引导规划上无所作为,村里人心一盘散砂,寸土必争……
建筑布局乱,人心也乱。
所以,综观农村邻里纠纷,矛盾冲突事件层出不穷,乃因地理格局乱象的演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