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张光武,祖籍天津。农历1949年11月生于天津河北区铁路工人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严格的家教。在西箭道小学与爱新觉罗·毓峋是同班同学,33中66届初中毕业生。68年8月和毓峋等同学坐一趟火车到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左后旗插队落户。2002年在津退休,喜欢欣赏音乐,观赏美术作品,喜欢照相,喜欢摆弄电子产品。

知青岁月
一、毕业分配
1968年学校复课了,其实除了军训外并没有上文化课。大约4月份突然宣布66一68届毕业生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但没有公布去向具体地点,只是让报名表态。我在考虑中,已报名的宣布了去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左后旗金宝屯公社铁建大队。一并公示名单,后旗来津人员到校作报告。报告内容只记得一句:“美丽的科尔沁大草原,红花长在绿叶里。”所有学生处在不知所措迷茫之中。6月28日,第一批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同学就离津赴内蒙古去了。这批同学一走,引起了强烈振动。校内外,家内外一时不安起来。
紧接着不到一个月,7月第二批去了内蒙古呼仑贝尔。8月我填了表报了名,表了态。报了名后就公布,让我去内蒙哲盟后旗浩坦公社。回家翻看地图显示该地处沙漠,不通铁路,第一批去的金宝屯靠近铁路,于是拉上马永康找到后旗来津人员住的人大招待所,向后旗来津人员说明情况要求去金宝屯,后旗人员在小本上记下我俩名字,学校,下乡公社大队等,并告诉我们:“没问题,可以的。”没想到这么顺利办成。
回家开始准备东西,消户口,凭证明领取布、棉花票。从嫂子的工厂买了点玻璃包装箱的木条(一米长十厘米宽一厘米厚),牛毅、贾宝祥等五六位同学两天多把这木条拼接成板,又合成个大箱子,家兄陪我买来五金件油漆,五天左右全部完工。邻居见了说,闺女出嫁都没这么忙活的。心情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和同学去水上公园拍照,给我块奶糖,竟觉得这糖是苦的。
二、 离津
做箱子的同时,大姐忙着为我做被子,做了衬衣和外衣,购买了脸盆,凭票买了肥皂洗衣粉、毛巾、牙刷、牙膏、针线……。朋友刚退伍回来送给我一床军被、背包带、大旅行包。箱子打好后开始装东西,已经装完了,母亲过来非让我把东西全拿出来重装。我不解地问为什么,母亲是检查看带没带游泳裤衩,她最不放心的就是下河游泳。东西重新装好后,我用稻草绳在箱子四周捆绑好拴上用布条写的标签。8月26号运到河北中学(元纬路五马路口)。
27号一早,亲戚、朋友、同学们都来到家看望送行。十点多钟就吃了午饭。吃的什么不记得了,反正也没吃几口。大家送我去车站,走到院门口,我让母亲回去,她身体不好。母亲依依不舍地回去了。
我们一众人来到车站,车站内外人山人海,与家人、同学、邻居分別合影留念。车站广播让上车了,33中、女二中两个学校学生分配在-个车厢。分别的时刻到了,车上车下顿时哭声大作,至今再没第二次见到这种场面。列车开动了,车厢内还在哭声中,淹没了列车上的广播声。我还算强忍,硬把眼泪憋回肚子里没掉落下来,不是没有离家别乡的痛苦,只是想曾有着许多梦想就这样去了。
一个多小时左右,车上短暂平静了会儿,没了哭声,脸上还有泪痕。有的人开始交谈起来。我坐在座椅上,不言不语,观望着车厢里的同学百态,曾经一群狂热的青年学生。天暗下来,不知火车到哪儿了,每人发了两个面包充当晚饭。在家里,午饭没怎么吃有点饿了,一小口一小口啃咬着面包,去列车前边的大铁壶打了一搪瓷碗水,喝一口水,咽一口面包。当列车停车时一看到山海关了,再开车就出关到东北了。
开动的列车晃晃悠悠,传来有节奏的“咣当”声。天黑了,似睡非睡迷迷糊糊。
三、到达后旗
28号早5点左右,经过一下午一夜晚,火车终于在一个小站停下,说是终点站到了。下车看到两间砖房和不大的木栅栏出站口。同学们鱼贯出站,感觉脚下软软的,低头一看竟是细细的黄沙。抬头望望,满目全是黄沙,当时的后旗接知青的人在报告会上讲:“美丽的科尔沁大草原红花长在绿叶里。”眼前既找不到红花也见不到绿叶,心沉了一下。随后按排住处,被领到一间小土屋,屋内土炕占了一大半,能睡三、四个人。中午到了一个大房子里吃午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炖肉中整根儿白豆角,在天津,豆角怎么也得切短点儿吧,菜色发灰白,还有什么菜没印象了,只有这个炖菜印象深刻。主食是和黑面一样的糖三角。大家都没怎么吃,满桌子全是剩饭剩菜。
一夜行车没怎么睡,午饭后在小屋土炕上睡了会儿。觉得浑身痒痒,起来一看,胳膊腿、前心后背不知被什么咬了许多大包,其痒难耐,双手使劲挠。晚饭重复午饭内容,也没心情吃,只扒拉几口。欢迎知青放映露天电影,也没多少人看。疲惫得又躺在土炕上,迷迷糊糊想着明天不知干什么。
(待续)

《知青岁月》供稿著名书画家爱心觉罗·毓峋先生
责任编辑:张立巍、张建玺、许壮媚
制作:五子书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