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红松向你诉说
作者:邴玉君
朗诵:阿红

我是咬定青山不放松,迎风斗雪高耸入云的红松。我是八百里兴安林中伟丈夫,守望群山峻岭大将军。
时光流转,沧海桑田。听我将林都伊春的故事和传奇,娓娓道来,向你诉说。世界级森林城市林都伊春,是龙兴之地。早在亿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生活着现在龙骨山出土的亚洲第一龙。还有八千多万年前那朵出污泥而不染,石破惊天的嘉荫莲。嘉荫莲化石,一石激起千层浪,嘉荫莲化石改写了我国关于莲化生长的记载,被中国和世界考古界命名为中国第一莲。出土的嘉荫莲化石,至今还能看出这朵莲花(荷花)的美丽容颜。在童话小镇带岭大箐山脚下的永翠河畔,有一群远古飞来的活化石,和熊猫、华南虎、滇金丝猴齐名的中华秋沙鸭。林都伊春,因亚洲第一龙和中国第一莲,中华秋沙鸭而变得更加神秘梦幻。
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回到林都伊春开发和建设时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英雄的林业三师官兵,打着红旗,趟着齐腰深的大雪,冒着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走进了沉寂千年的大山。架起帐篷、垒起锅灶、刨冰雪做饭,大山里升起了第一缕袅袅炊烟。

山谷里传来一声声顺山倒的喊声,爬山虎机器轰鸣声,拉开了林区开发和建设的大幕,打响了我为祖国献木材的冬运采伐大会战。一棵棵大红松,运往祖国的四面八方,为新中国建设做贡献。
我看到,就是这群舍小家为国家,志在深山怀天下,将一生都献给大山的一群人,他们谱写了林区开发和建设的英雄交响曲;他们铸就了引领林都伊春砥砺奋进的《红松精神》,他们在八百里兴安大地起一座山碑;他们的名字刻在巍巍大山,他们感天动地的故事写在千里林海中,他们和小兴安岭同在天地间。
森林文化是林都伊春的个性特征,森林文化的根和魂在这大山中。记得六十年代初,当代著名诗人郭小川,不远千里从北京走进大山。我看见他戴着狗皮帽子,和采伐工人一起走进林班。我听见他和采伐工人一起呐喊顺—山—倒!顺—山—倒!他被冬运采伐大会战的场面所感染,他被一棵棵高耸入云的大红松所震撼,
郭小川的《林区三唱》横空出世,惊艳了大山,惊艳了中国,惊艳了世界。全世界都知道了小兴安岭的红松,全世界都知道了林都伊春。郭小川呀,首开世界森林诗歌之先河,神圣的诗歌殿堂飘来大森林的松脂芳香:百花争艳的当代诗歌大花园多了一株兴安杜鹃。郭小川给森林文化植入根、注入魂,给小兴安岭森林诗歌繁荣发展鼓起前行的风帆。

《林区三唱》来源于山里人战风雪,斗严寒的火热生活,《林区三唱》大会战、大风雪、大碗酒高于生活。成为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当代诗歌经典;成为森林诗歌今天和未来永远不能超越的经典,成为森林文化美篇的经典永恒,成为森林文化助推林都伊春繁荣发展的号角;成为林都伊春森林文化的符号,成为森林诗歌爱好者接力的火炬,成为森林诗歌爱好者续写新篇的风向标。
《林区三唱》中的《青松歌》,就是诗人为大红松倾情而写。矛盾写名篇《白杨礼赞》,为黄土高坡的大西北放歌。郭小川写《林区三唱》之一的《青松歌》,就是一篇《红松礼赞》,他为林区开发和建设的先行者放歌,为林都伊春放歌。全世界都知道了北国边陲小城林都伊春,红松故乡。为林都伊春走向世界,作了一次天下无价的广告。我和山里人一样,都喜欢郭小川的《林区三唱》,喜欢郭小川激情澎湃,有松脂芳香,有漫天雪花,有开发建设先行者身影,有祝捷会酒香,接地气的诗篇。
在大森林里,回声着一首旋律优美的歌,他是林都伊春著名文化名人,词之大者谷世泰一生写的唯一的一首歌,《请到大森林里来》。每当这首歌从大森林里飘来,醉了红松林,醉了林中少女小白桦,醉了群山峻岭,醉了八百里兴安。
这首歌是林都伊春相约四海宾朋,门户向着五洲开的迎宾曲;这首歌唱响了林都伊春,这首歌从八十年代传唱至今,依然久唱不衰,在当代歌坛中依然彰显着强大的生命力;这首歌在千万首森林歌曲中木秀于林,这首歌散发着大森林松脂芳香,这首歌无论过去、现在、将来,永远是森林文化长卷中的巅峰经典之作。

《请到大森林里来》这首歌,是林都伊春在八十年代向世界发出“门户向着五洲开”的大声呼唤。《请到大森林里来》这首歌,是林都伊春向四海宾朋相约走进大山的一封邀请函。《请到大森林里来》这首歌,唱出了林都伊春森林城市的个性魅力。《请到大森林里来》这首歌,是艺术影响力、小城美景震撼力、人文感染力的一张靓丽的风光名片。
《三诗一歌》,在森林文化中有举足轻重的引领地位。如果说当代著名诗人郭小川的《林区三唱》,森林诗歌首开篇,那么,林都伊春著名文化名人,词之大者谷世泰的《请到大森林里来》,就是对森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郭小川的《林区三唱》和谷世泰的《请到大森林里来》这首歌跨越23年岁月时光后,先后成为经典,是一种森林文化经典之相融合的一种必然,也是诗者和歌者穿越时空的一种心灵撞击。
《三诗一歌》是小兴安岭森林文化的根和魂,是林都伊春森林文化的符号,是林都伊春两张金卡名片。是林都伊春森林文化后来者书写诗与歌的模板,是将林都伊春倾力打造世界森林文化名城的助推剂。
六十一年过去了,诗魂依旧,百年小川。一代代山里人在诵读,在相传。听《祝酒歌》从大森林深处飘来,“三伏天下雨喲,雷对雷,朱仙镇交战喲,锤对锤;今晚上哟,咱杯对杯!舒心的酒,咱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今儿晚上啊,咱这是瑞雪丰年祝捷的会!”听到了吗?你醉了吗?我醉了。

三十八年过去了,曲依然歌传唱。让我们一起来唱响《请到大森林里来》吧。“小兴安岭呀山连山,山是那样的美,水是那样的蓝……”,每当唱起这首歌,脑海中就会出现画面感。每当唱起这首歌,就想相约远方的朋友走进大山,一壶浊酒喜相逢,说地谈天。
其实,华夏上下五千年,诗也好歌也罢,能够千古流传,成为千古绝唱,那经典诗句和旋律歌词,都写进人们的心里,像诗仙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圣的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佛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豪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魔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清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李叔同的歌《送别》,伟人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乔羽的《难忘今宵》,闫肃的《红梅赞》等等。
在巍巍大山里,有一个人让我永远不能忘记,他让我们红松“子孙后代”繁衍生息,红松故乡才没有变成讲给后人听的红松故事。他就是山里人永远缅怀,两袖清风来去,心中永远装着山里人的人民公仆张子良。泥瓦诗人曾七写人民公仆张子良。有诗赞誉和缅怀他,《缅怀张子良》魂飞兴安盼归来,红松高耸月如昔。肝胆相照此地情,把泪箐山化作雨。

在林区开发和建设时期,张子良带领林业工人冬伐春种采育双包,张子良带领林业工程师培育出红松苗,张子良和林区开发建设先行者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片郁郁葱葱的红松林,留下八百里不墨青山。
我和林都伊春共生共存,林都伊春因我而美,因我而兴。今天,在新时代追梦路上,林下经济风生水起。今天,大自然恩赐的青山绿水和冰天雪地,是旅游兴市的硬件机遇。不墨的天然红松林,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为旅游兴市抹上重彩一笔。
实行天然林保护,让这片青山绿水休养生息,再过几十年,舍小家为国家,为共和国做出重要贡献的山里人,必将再还一个小兴安岭的秀美山川。大自然春夏秋冬原始的美,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浪淘沙.倾诉》,北国小兴安,松魂千年,冬运采伐大会战,红松精神在心间,甘于奉献。
天赐“金银山”,再写新篇,旅游兴市史无前。多业并进起腾飞,风光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