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书《道德经》第45章俗解
近代中国有不少思想家探索如何做人,写了无数哲理散文作品。如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清代王永彬的《围炉夜话》等,笔调清新,读来朗朗上口,都是状物喻人,启迪心灵的好作品。如果和同时代欧洲的一些哲人相比,就有点小儿科的意思。中国近代文明的步伐走的很慢,科学发展迟缓,世界前20位科学巨人中没有一个中国人。这与没有岀现伟大的思想家有关系。当然,历史统治者的腐朽专制,封闭自锢,不允许广开言路是根本原因。当年法国大文豪雨果描写中国,"是装死胎儿的玻璃瓶",创造和智慧没有土壤,一些伟大的胚胎都扼杀在摇篮之中了。
而同时代,欧洲岀现了伟大的伏尔泰,卢梭,培根,叔本华等巨人,举起思想的火炬,照亮了人类文明前进的道路。这些文明启蒙文化学者,拿今天互联网的通用语言说,属于好喝的鸡汤。而真正给我们华夏民族撑面子的,还是我们的老祖宗,老子,孔子,禅宗六祖等一批先圣。其中《道德经》被奉为人类浩瀚书海的"万经之经”,与基督世界的《圣经》同列圣台。

许多文学小品能抓住人心,一般是从人文逻辑上推敲的。抓住感情跳荡的浪花,捕捉心灵迸发的火花,用清新漂亮的文字描写岀此时此刻的感受,挖掘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所以文学展现的是浪漫的想象力,笔触还有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小说家更是截取一个时代的横断面,创作一批人物形象和情景,记录和再现历史,留下人文历史的进化片断。至于诗人,他是文学的一部分,用高超的文字加工心灵的诗和远方。
文学家和哲学家干的活儿有区别。如果说人文是一棵大树,文学人是描枝描叶的,把自己的感受码岀文字呈现给世人。哲学家是干的更辛苦活儿,他们的着力点是大树的根部,两眼黢黑,要摸索看不见的东西,发心更大,帮助人类做刨根问底的事情。如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三句话涵盖了人文的全部意义。
老子是人类思想天空共认的巨星。人们活着只注重可怜的财富,结果油灯一般随短暂的人生瞬间会熄灭,化为乌有。而思想呢,象老子说的"亡而寿"。人死了,思想却象一盏长明灯挂在天空。若不理解的话,可以追忆自己的家族。有文化的家族有家训。一代代人逝去,就爷爷奶奶的名字,第3代孙子也不记得了。祖宅几十年不住也塌陷了。唯有家族的祖训,迭代会遗传下来,成为家族持续兴旺的文化法宝。
一小片闪光的思想,会挂在历史的天空,为无数代人淋下雨露。一座钢铁水泥铸成的大厦,成为城市的地标只是一时的风光。岁月迟早会氧化它回归泥土。
山东有个琅琊王的家族,千百年来岀了上百上千的王侯将相,达官显官。多少人去取经,想搞清楚这户人家长盛不衰的秘密。中国人不是喜欢风水吗,易学硬件研究,到底是怎样的奥秘。风水学的顶级是坐在龟背上,山环水绕伏藏瑞气,那是绝佳的阴阳平衡与不老奇迹。还都不是。琅琊王家族经久不衰的秘密,实际上就6个大白话文字:"心宜善,言宜慢"。祖祖辈辈一生下做人,就拿这六字做座右铭。
河南巩义有个康百万家族,是有名的传代巨富,也是突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据说揭示岀不衰的秘密,也是一种思想。比琅琊王家族还简单,两个字:"留余"。大人告诉小孩,做人啊,凡事留有余地。弓不可张满,力不可用尽。
一句话,忌盈。他们没有用夸张的鸡汤词藻做家族祖训,记住了老子的"天道忌盈",这碗营养粥足够喝无数代。

所以,有心识文断字的男女,我们想改造自己,想承继传统文化,不认真学一次《道德经》,此生吃亏大了。
《道德经》第45章,老子又告诉了我们若干做人的道理。
许多人都说,读经难啊。包括道经,佛经,易经等等。凡称为经的,一定是受过证悟的道理。经其实不神秘,经是经验,是经过了生活的圣贤们留下的人生智慧。不懂经是合理的。立言的圣贤们那个不是经受了赴汤蹈火,三刀六洞的人生体验,才留下这些金贵的文字。慢慢来吧。随着自己年事的提高,就逐渐会豁然开朗的。
学习第45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老子在本章说德,不做反证,是直插人伦,赤裸裸的说明,你这么做下来就是对的。为什么这几个行为都是反方向证明,所以消化本章的内容,一定要重温前章的那句话,"反者道之动"。俗话比喻吧,在一种事物接近走到至顶处时,估计是悬崖。不是悬崖也一定是通往沟底的下坡路。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成,是说至顶的成就,成功,人生最圆通美妙的状态。若缺,好象能看到缺陷毛病。
弊,是伤害,败坏,是负面的东西。
老子说,世界上凡是号称完美的事物,却让人明显的能看到毛病。这样的作用和后果却很有意味,不构成对自己的攻击和伤害。
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就是画中寓道心,叫"留白"。外国人的油画是不留死角,满面开花。但看久了透不过气来。留白不仅是留个气孔,是给欣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生活的智慧是"留余"。是财不可使尽,势不可用尽。主动留个破绽。
大成若缺的道理是哪来的?是天道,是日月。日中而斜,月圆而缺。
兵法上有一忠告,穷寇莫追。士兵很不理解,本来这一仗可以完美无遗,将军怎么能放走这些残兵败将呢?将军说,我们已大获全胜了。如果穷追败兵,他们垂死之际,会产生岀比平时数倍的战斗力,置于死地而后生。留点余地吧。士兵摸摸脑袋还是不解。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盈,是圆满,是充足饱和。
冲,上升,腾达的状态,又虚无看不到边际的意思。
老子说,最圆满的东西,好象又是虚无的妙有,但用起来无穷无尽,不会枯竭。
这是一种辩证的思维。盈就是不盈,不盈就是盈满。因为反者道之动。如一轮圆月挂在天空,我们多看到的有缺陷的弯钩。但在我们的心中,月儿永远是圆月。
大盈圆满的事物往往处于有缺陷的状态,不是人的错觉,是天道人道的自性。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不但是大盈若冲,所以达到顶部极限的事物都象是逆向的表现。
"大直若屈",最近的路好象是弯曲的,最正直的人看起来好象是虚伪的。有句名言,"两点间的距离不是最短的"。哲理句子,告诉世人,抄近路,走捷径不行,迂回,曲折是无法避免的,这才是直路。直路往往是弯弯绕行。
"大巧若拙",最聪明的往往深藏不露,表面上看的很笨拙。有人会问,这不是鼓励虚伪和装逼吗?事物是长久的判断,是金子必然会发光。俗话说,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生活中我们周边的高人,有城府深的男女,无不是表面憨憨的,内里却有山海江湖,宰相肚子里能撑船。反之,那些表面上精灵鬼怪的,却是驴粪蛋子外面光,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耍巧的人没本事。
"大辨若讷",辨,最善于辞令,善变,灵活自如。讷,是木讷,嘴笨,舌头不好使。
老子说,最有辨识,辨论,辨别能力的人,往往给人一样笨笨的反映迟钝的感觉。为什么,这是人道的智慧。答的快的,永远不如答的对的。真正聪明的人一般是后发制人的,不动声色的思考,深思熟虑的过程,看起来还真象笨拙的样子。
明朝有位思想家吕新吾,写过一本《呻吟语》,他把人分为三等。三等人聪明善辨,二等人磊落豪雄,一等人深沉厚重。这就和现代人说的,山高不言,水深不语。都一个道理,大智慧如大傻瓜。为什么会这样啊,是天道,是大自然的性格。人如此,动物也如此。连我们农家的看门狗,汪汪汪每天烦人的小狗只是咋唬人的,真正厉害的藏獒静静的卧着,攻击起来恐怖。
"静胜躁,寒胜热。"
安静胜于急躁,寒冷胜于热度。
老子说,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存在,永远处在阴阳互动的变化之中。静是基础,静是事物的本来。而躁动,急躁是变化的过程。
寒冷胜热度,不能简单理解为冷酷胜热情。寒胜热,寒是事物的本性,热是动态。人间烟火是热的,每个人的身体是热的。我们生于寒,最后一刻把自己的这点儿能量燃烧完了,又归于寒冷世界。
静,生活中我们俗用的太多了。静一静,冷静一下,安静,禅静。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泼凉水降温,静是宇宙万事万物的自性。从急躁,从热血冲脑回归到静的状态,人才会观照到真正的自己,才不会植物神经紊乱,才能平静的与自己对话。
"清静,为天下正。"
本章的总结语。老子说,清静,是天道和地道加人道,共同的本色。
一个"清静",就如此简单,这不大白话吗?老子讲的这个"清静"与无为是对应的,达到清静无为,这是人的至高境界。
佛家修行的境界,按果位分三十三重天。最高的第三十三重天是"清静天"。道家按修行的层次分为三十六重天。最顶的三层为"大罗天",也是清静天。地位最高的佛爷,三清大神都住在仙乐飘飘的清静世界。
可见这"静"字儿深不可测。

《道德经》第45章讲的是人道。在欲望世界里,私欲是推动人类文明进化的动力,名利是激发人上进的推力。人一生的过程都在成与败两端徘徊。如何掌控欲望,有节制的生存和处人待物,天地之中活的游刃有余,记住老子的教诲,就可以少吃亏,少失误。
写本章时,恰逢2023年农历"小满"的节令。互联网上一片雀跃,赞美小满季的人文理解,小满就是圆满,小满就是大满,小满就是知足常乐,谦逊低调。在一年的24节气中,小满是最具哲理的季节。懂得小满,懂得缺陷,这是人生的智慧。小满就是"大成若缺",就是生命的完美状态。
老子让我们活到清静无为的天地,那是人类努力的目标,实际上很难做到清静。人在一呼一吸之间,哪能气息均匀。遇到风吹草动,遇到不顺心的事,自然呼吸乱套,就来脾气,脾气来了就躁狂,就丧失理智。丧失理智就不冷静,一团火烧起来,必然干出愚蠢的事情。得和失之间,又很难权衡利弊。人战胜自己,情绪控制在相对稳定状态,达到"寒胜热"可不是容易的。
不过知道了这些道理,有助于提升我们的人格。佛家的禅静,道家的清静,要解决什么问题,让人静下来,目的是开发自己,空瓶子里装智慧,无中生岀有来。最近看到科技探索的一则信息,把人的细胞放大到10亿倍,模样儿竟然和宇宙大图一致。难怪佛家早就说人"本自具足",原来如此啊!
谨记,反者道之动。物极必反。大成若缺,大智若愚,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直若屈,大辨若讷……
迄今为止,世界企业界有两位公认的伟大企业巨人。一位是已故的苹果公司天才总裁乔布斯,一位是日本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这两位企业家认为到了晚年才找到商道的真谛,就是在禅静中开启天眼,才找到了创造奇迹的法门。
真正掌握了道经,生活不幸福都不行。
(待续,第46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