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 米
文/雪落红尘
小时候家里穷,父亲身体不好,母亲双目失明,仅靠几亩薄田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每年到了稻谷快要成熟,还没有彻底成熟,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早就没有米了,连煮清汤寡水的稀饭的米都没有了。我就拿着蛇皮袋子,挽着双目失明的母亲去邻村借米,大姐姐们嫌太丢人了,都不肯去。幼小的我担心母亲的安危,只能硬着头皮,小心翼翼的搀扶着母亲去借米。
母亲心地善良 ,平时只要有衣衫褴褛,讨饭的人来了,母亲总是毫不吝啬的把本来就不多的米抓满满的一大碗给别人。有时,恰逢吃饭的时候,母亲就会盛上满满的一大碗饭和菜给别人吃,然后自己喝了几口米汤,就说吃饱了。母亲说,别人如果不是走投无路了,谁愿意背井离乡出门乞讨。心灵手巧的母亲有一双巧手,总是能够做出来好多各种各样香喷喷,好吃的咸菜,附近村子的人都拿着大碗大钵来装,母亲总是会笑眯眯的给她们装得满满的。母亲的慷慨大方,心地善良,在乡亲们的心目当中,口碑是非常好的。所以,借米,每一次都不会空手而归。每一次去还米,母亲总是要多装一点,母亲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了,一定要多还一点,下次,别人也会很乐意借你,如果还少了,别人嘴上不说,心里会不舒服的,以后,也不想再借米给你了。

每一次,都是我挽着母亲的胳膊,去借米。路过村子里,只要是有人在家的,都知道我们是去借米的,都会很热情的拉着母亲聊家常,让去她家借米。母亲会婉言谢绝,继续走到下一家,母亲借米,不是谁要借都去的。母亲去的人家,有的是娃少的,有的是家里没有爷爷奶奶的,还有的是大嗓门说话的。我不知道母亲为什么会舍近求远,就问原因。母亲告诉我:娃儿少的人家,吃饭的人少,负担轻一点,肯定会有余粮。家里没有公公婆婆的,媳妇可以自己当家做主,如果家里有公公婆婆的,就算是儿媳妇想要借,还得征求长辈们的同意,不能让别人左右为难啊。嗓门大的人,别看她平时都是咋咋呼呼的,说话像打机关枪似的,一般都是心地善良,心直口快的,借米,只要她家里有,她会毫不犹豫的借。原来,借米,还要懂这么多的人情世故啊。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如果劳动力的人数,多过“吃闲饭”的家庭,家里的米缸是长年不会空着的,就是让人羡慕的“小康生活”了。我们家八个娃,仅有父亲和两个不到二十岁的大姐姐是主要的劳动力,日子过得捉襟见肘,通常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在我儿时的印象中,每一次没米蒸饭的时候,最小的妹妹都会哭着抱着在摸索着缝缝补补的母亲的腿:娘……娘……娘……我……我……我……饿……饿……要……吃……,母亲无可奈何的叹了叹口气说:喂她喝点水吧,喝了水就不会觉得饿了,母亲一边抹眼泪,一边把手里的针在头发上蹭了蹭。我连忙牵着妹妹的小手,把她带到附近,我平时经常去放牛,割猪草的小山坡上,知道哪里有能够吃的东西。给她摘应季的野果,野菜充充饥。

后来,我结婚生了孩子后,没有房子住,没有钱买米买菜,也是吃了上顿愁下顿,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母亲当年“儿多母苦”的不容易。虽然我没有去借米,但是,赊过米,我永远不会忘记去赊米时难以启齿的窘态,和当年搀扶着母亲去借米的感受一样。为母则刚,为了孩子,硬生生的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无坚不摧的钢铁男人模样。这些年,一直都是在扮演着一个铁铮铮的汉子角色,为一贫如洗的家撑起一片天,只是想要给孩子一个貌似完整的家,尽我最大的努力,不让她像我小时候一样饿肚子。
【作者简介】孙双桃,笔名:雪落红尘,湖北省京山市人,现居武汉,一个在男人堆里抢饭碗抡大铁锹的女厨师,热爱文学,喜欢用真挚的情感书写真实的人生。

【精英金牌主播简介】赵仁娟。爱好朗诵,想用朗诵向您传达世间的所有喜怒哀乐,感谢您支持聆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