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世代传承,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
一个从事
建筑业30多年的“老板”
怀抱“只此青绿”的梦想
闯入从未涉足的名优茶产业
他创建的茶园
会是怎样的呢?
国庆节前夕的一个下午,秋高气爽,记者跟随周福生前往他的乌石后名茶基地探访,一睹周氏名茶基地的庐山真面目。
30多年前,未满20岁的柳城畲族镇云溪村村民周福生洗脚上田,跳出农门,告别祖祖辈辈劳作的乡土,进城打工,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华丽转身。
重入农门
只此青绿
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
大潮中的弄潮儿
在今年年初举行的武义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期间,来自南部山区的县人大代表周福生经过深入调研,向大会提交了议案:
“非粮化工作是当前农村的一项重点工作,南部山区非粮化工作成效显著。但在推进非粮化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南部山区大部分村庄都存在‘靠天田’,这类田地偏僻,没有水源,地势又高,交通不便,且野畜泛滥成灾,不适合种植水稻及其他农作物,百分之七八十都荒废了,成为荒地。南部山区生态环境优越,建议各乡镇政府因地制宜,鼓励、激励荒地流转,在靠天田上规模化种植中药材、名优茶等经济特产,从而提高农田种植率,提高农民收入。”
周福生是个知行合一、说干就干的人。在提交议案之前的2021年底,他已经通过土地流转方式,从柳城畲族镇云溪村、桃溪镇锦后村承包了盘龙坞、黄塘岗、乌石后3处近500亩荒地,涉及20多个村民小组300多户村民,并在乌石后、盘龙坞两地建立了两个别具一格的名优茶茶园,种植了300多亩名茶金镶玉。

乌石后名茶基地位于千年古刹延福寺案山饭甑坛后面高山之巅。
我们乘坐的越野车由省道转入乡道后,便一路盘旋,沿着盘山公路越爬越高。转过十几个大弯后,方才到了饭甑坛后的乌石后自然村。
穿过村庄后,盘山公路的水泥路面变成了狭窄的砂石路,路两旁两三米高的茅草、杂木枝条遮盖着路面,不断拍打着前行的汽车。到了名茶基地后,却发现基地内路面均已硬化,交通便捷,一个现代化的名优茶园已雏形初现。

秋风下,种下不足两年时间的茶苗虽然矮小,却已摇曳生姿。与其他茶园不同,乌石后茶园里除了绿色的茶苗外,引人注目的是那空中满目的电线,和茶园中遍布的灌溉滴管、遮阳网。
周福生介绍说:“这些地交通不便、缺水易旱,但海拔高、空气清新,生态环境极好,非常适宜种植名茶。”
承包这片山后,他首先大搞基础设施建设:
高山上缺水,又在地下埋上输水管道,从几百米下的山脚提水,再铺设滴管布满茶园;
高山日照强烈,为防止幼苗晒死,还要为茶苗铺设遮阳网。
一来二去,两年时间不到,两处名茶基地的投资已达400多万元,光是滴管就铺设了20多万米。

虽然茶园还未投产,但乌石后茶园内的茶厂厂房早已完工。坐在厂房内,秋风拂面,品尝着今年尝试炒制的金镶玉名茶,周福生侃侃而谈,说起了他的“只此青绿”梦想。
周福生出生于1972年初,世代务农。1988年,年仅16岁的周福生进城打工,先在建筑队里做泥水匠,后来做了包工头,几年前又成立了建筑公司,生意越做越大。
他说:“我虽然在建筑行业干了30多年,生意做得还可以,但骨子里还是留恋祖祖辈辈劳作不息的乡土,留恋生我养我的故乡。南部山区因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或开超市,村里大部分都是留守老人和小孩,导致许多村庄出现不同程度的靠天田(地)。南部山区山清水秀,非常适合发展有机农业。作为来自南部山区的县人大代表,我想带头唤醒‘沉睡地’, 让荒地‘长’出新希望 。”

金镶玉名茶一年中的采制期长达200余天。乌石后、盘龙坞两处茶园茶树成林投产后,采制春茶时节每天需招用采茶工300—400人,采制夏秋茶时节每天需招用采茶工150多人,年产值可达1000余万元,单是付给采茶工工资就达六七百万元。
展望未来,周福生这样说道:“明年准备将黄塘岗名茶基地也建起来。待到500亩荒地全部建成名茶基地投产后,至少可以让几百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上万元。”
周福生说,作为来自农村最基层的人大代表,也算是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出了一点绵薄之力。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投身南部山区的有机产业,规模化种植中药材、名优茶等经济特产,让荒地成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聚宝盆。

记者:陶鸿飞
编辑:朱嘉谡
二审:俞向华
三审:吴景阳
终审:朱跃军
中共武义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