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九湖镇
张宗发
从板壁岩景区启程,就已经黄昏,再加上时而穿云钻雾,时而顶风漓雨;汽车的灯光时而贴着地皮向前溜,时而从这道山梁略过那道山梁;汽车时而钻进树荫,时而逼近悬崖,一路舞龙灯似的向山下疾驰。除了灯光照到的地方,周围一片漆黑。
汽车跑得急,我的心比汽车跑得还要急,处于安全考虑,恨不得一下子就跑到目的地。越是感觉汽车有些失重似的向低处疾驰,那种“归心似箭”的心情越是强烈,虽然不是盼着回家。忽然,眼前一亮,随即又晃过去了。一会儿,又出现了亮光,看见了,看清了,那是一个镇。那些鳞鳞栉比的楼房、店铺在各种灯的照耀下辉辉煌煌。那里好像没有一丝的黑暗,顿时,让我忘却了黑暗,也忘却了这是夜晚。
汽车降落在了九湖镇的神农架九湖景苑酒店。是的,是降落。汽车刚才还在海拔2900米以上的板壁岩,这才多长时间,就停在了海拔6、7百米的九湖镇,不是降落吗?

听说过“不夜之城”的巴黎,也听说过“不夜之城”的伦敦,更是亲临过“不夜之城”的北京、香港、武汉,而九湖这样的不夜城我还是第一次见识。
说是九湖镇,其实就是在这条大山沟里的一个大村庄而已。整个九湖镇区域总面积232.05平方千米,2019年末,户籍人口才4544人,却分布在6个行政村;工业企业只有5个,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以上的商店或超市只有8个,但是,那些偌大的市招或广告牌,闪闪放光;那些或门或窗的亭闼,灯火通明;那些亭台楼阁,包括四周的树木、街中的桥栏、河道,也被灯红酒绿包围着,映射得半个天空都红红绿绿的。行走在狭狭小小的街道,抬起头来仰望天空,保证看不见明月,也看不见星星,同样,也看不见一丝一毫的黑暗夜天。
那些喝三吆四的叫卖声,混合着锅碗瓢盆的叮当声,配合着张三李四的嘻嘻哈哈说笑声,全都伴奏着南腔北调的嘈杂中。

镇虽小,特色乡土餐馆、演艺式餐厅、小吃一条街、美食广场等还是很丰富的。在一家特色“老屋里吊锅”酒店,找了空桌,安排晚餐。
这个店,位于街中段的路左边,三层的酒店装束不错,但没有一个客人上去,全都在楼前的空地上打坐。这里的店主人好像都习惯了这样的安排,家家都是一排排的方桌,周围都配有座椅、方凳。大山之中,山花烂漫,松涛阵阵,酒菜飘香,的确别有风味。

那些“跑跑猪”、“土鸡”、牛羊肉等制作而成的“养生汽锅”、“药膳羊肉”、“天麻炖土鸡”等美味,尽管老板竭力推荐,我们还是谢绝了,按照自己的想法选订了菜单。其中的吊锅、酸菜鱼、小土豆都是首选。听着山歌,品着美味,再小酌店家自配、自泡的小酒,甚是惬意。席间,茶是少不了的。试想,学神农,汲山泉烧一壶茶,香气袅袅,荡漾半空、徜徉密林、徘徊世界,静心细品浸透灵魂,胸中的青山绿水顿生波澜壮阔的丽景。沉,入云雾;醉,也入云雾。那种感觉,多么美妙;多么怡心;多么幸福,只有神仙才有的日子。可惜,我们没有时间亲临茶园,只好在这茶楼、酒店之间品尝,但也还保留着几分原始的惬意。
记得孙智老师有这么两句话:“一滴滴露珠,在叶片之上,静坐悟禅;绿色玉带缠绕高山;白雾轻抚,峡谷溪流淙淙。”这样的溪水,这样的高山,产出这样的茶叶,不喝都感到别有情趣;喝了,怎能不让人双手称赞。
吃过晚饭,沿街散步。这里的人都没有那种急急火火、风驰电掣、左冲右撞的急躁,每个人都是那么安闲地踱着方步,悠哉悠哉地走;摩肩接踵地走;川流不息地走。没有在城市里边的人那种走马灯似地走;时时刻刻担心地走;紧张矜持、匆匆忙忙地走。孩子们也穿戴的新鲜,在来来往往的大人之间穿梭似地进进出出、跑来跑去,随意玩耍、随意打闹。顿时,感觉这里的一切都那么亲切,那么舒适,无忧无虑。犹如大家都躲进了一个桃源世界,尽享星光明月;尽享绿色悠闲;尽享天伦之乐,甚至忘记了源外的一切。
半夜醒来,独自特地倚到窗前,撩开窗帘的一角。虽然没有听到小街上的动静,但我清楚地看到了那些闪烁的灯光还在闪烁;那些移动的身影还是络绎不绝;那些商贩、门店敞开的门窗还是肆无忌惮地敞开着。从窗外望去,虽然有点轻雾漫袅,朦朦胧胧,但还是能看得见小桥、溪水,还有对面的山。
中国神话《夸父逐日》,讲的是夸父竭尽全力追太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的悲壮,栽下了一个梦,扔下的那根拐杖,那里长出了一片桃林,那片桃林一定会桃花盛开,硕果累累。把这里变成“不夜城”的十有八九是外乡人,这些人有的是寻梦来了,有的是追梦来了,也有的是栽梦来了,但愿都梦想成真。
回头去睡,觉已阑珊。
不知不觉地咀嚼起当地人将自然的馈赠是如何转变为视觉、味觉、听觉来。
2023年8月22日
简 介

张宗发:山东省济南市人。本科学历,高级教师退休。《万松浦》杂志俱乐部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