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红色文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念而拼搏奋斗。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革命者感天动地的丰功伟绩,红色遗物展现出震撼人心的场景,永远都是缅怀和教育后人的最佳题材。

10月8日下午,松原之声朗诵艺术团王桂芬团长和于向奎老师把家里保存了几十年的红色遗物亲自送到前郭县红色展馆。前郭县红色展馆馆长哈斯额尔敦和讲解员敖林枫接待了他们。
前郭县红色展馆,是吉林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松原市关心下一代红色教育基地,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关心下一代红色教育基地。馆内收藏了中国革命历史文献文史档案资料、各种时期徽章、影像、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报纸、党报、军用品信函、革命回忆录老物件等等,许多珍贵的收藏品。以此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缅怀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谈起王桂芬老师,她是前郭二中副校长,现已退休,从事教育工作35周年。她的家庭是党员之家,也是红色之家,她的父亲是抗美援朝的老兵,虽然老父亲已经离开20多年,但家中的多样红色物件都保存完好。尽管这20多年来,多次换房子,搬家,还依然对这些老物件爱不释手,情有独钟。她想,如果一直放在家里保存,只是自己家人留个纪念,如果捐献给红色展馆,让更多的社会群体,尤其是青少年来参观,通过红色物件来追忆和缅怀革命先烈艰苦卓绝的斗争,这样做,会更好的体现红色物件的价值,真正做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红色文化,是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积极吸纳人类先进文明的产物。更影响到遥远的未来,红色文化,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其价值和意义。

希望社会各界有爱国情怀的人士,家里或身边朋友有红色党刊、红色老物件的朋友,都可以捐赠给红色展馆。因为传承红色文化是我们全社会群体共同责任和义务。(报道:徐丽 现场拍照录像:红色展馆副馆长:敖林枫)

附:抗美援朝老兵王景龙
生平简介:
王景龙同志,1931年9月6日出生在吉林省前郭旗(今前郭县)查干花区刘金友屯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初小文化。1948年11月,18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10月25日,王景龙同志随部队赴朝作战,1952年10月,他所在的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38军(军长:梁兴初)112师334团2营6连任文书。
1952年10月15日在望月山备战中表现积极勇敢,荣立三等功。
1953年6月15日在朝鲜西海岸备战任务中表现突出,再次荣立三等功。
38军在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中表现出色,被彭德怀誉为"万岁军"。魏巍所作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描写松骨峰阻击战中可爱的志愿军战士们。
1958年2月,王景龙同志随志愿军返回祖国,1958年3月光荣复员历任:
1966年创办公社农业中学,成为第一任校长。
1968年7月创办公社广播站,担任站长。
1981年12月9日退休,2001年9月6日因病与世长辞,享年71岁。他的一生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闪光事迹,但是他的高贵品质却是儿女们以及后代永远的精神财富。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2年4月9日,徐丽自媒体文学公众号《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