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淮文学》编委:
刊名题写:文锋
顾 问: 华 晓 春 姚 化 勤
主 编: 肆月春风
执行主编: 冰波 颜力
副 主 编:一骑红尘 袁辉
总监校对: 冰波
校园征稿:小石
宣传部: 高山峻岭
发行部:春生 小石
企业广告策划:文锋
编 委:肆月春风 冰波 一骑红尘 春生 小石 高山峻岭 刘伟华 刘刈 于广 蓝天白云 韩 镯 冰 清 兰 子(以姓氏笔画为序)

★散文馆
●金陵游记
文/管教宇(安徽)
中秋国庆双节放假八天。早在假期之前,孩子就嚷嚷着要去南京玩。于是我们就预订了高铁票,在国庆第二天去南京旅游。
不巧的是,10月2日早晨有点小雨。可这丝毫阻挡不了我们去南京旅游的热情。第一站我们来到秦淮河畔金陵夫子庙。
夫子庙文化底蕴丰厚,古色古香,适合人们寻访古迹,瞻仰圣像,探访古文化魅力,因此历来都如磁石一般吸引着八方游客来访,旅行社也优先考虑带领客人们来此一游。地铁、旅游大巴、公交车和私家车都一齐带着游人向这里汇集,一大早就人山人海的。
在金陵夫子庙旅游最主要的是参观孔夫子圣像、江南贡院、金陵书院以及金陵刻经处等颇负盛名的几大景点,还有新开发的船游秦淮河,到达明长城处游览也颇令游客陶醉。泛舟秦淮河,游客会了解到有关金陵歌妓的旧闻,如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桃花扇》故事等,让游人们对金陵脂粉气有了更多的理解。
我们一家子来过夫子庙几次了,热门的地方反而没了兴趣,却特意钻进小巷子里面,小巷子就是集市,两边都是店铺。我们来看看这里的小买卖,别有一番趣味。小店铺卖的是雨花石、葫芦、古扇、古剑、玉手镯、油纸伞、文房四宝以及汉服等,非常类似清明上河图里面的古风情调。我们给孩子买了串串小吃,边吃边逛。游客也有不少带了孩子的,到处好奇地东看看西看看的。
闲逛夫子庙老街,有种感觉仿佛是穿越到古代街市里了。我们徜徉其中,颇为新奇和感慨。
黄包车是这里还古文化的一大特色,黄包车夫还时不时地拉来客人走街串巷,穿过人流,感觉又回到了民国时期,让人五味杂陈。看到那些脸上布满皱纹,浑身晒得黝黑的车夫们疲惫不堪的样子,虽然他们衣着整洁,统一黄色古装,但我们都不想体验乘坐黄包车的感觉,让他们这么大年纪还跑路为我们拉车,实在于心不忍。
游览了夫子庙后,我们又乘地铁去了玄武湖公园。同样是人山人海挤挤挨挨的,好在不收门票,我们顺着人流走进大门去。
进入玄武湖公园古铜色大门后,左右两边都是大湖,夏天莲花盛开,风光旖旎。如今秋季,只有靠近岸边的水域还有不少荷叶簇拥着,湖中央都是游船,乘坐游船的人都穿戴救生衣,泛舟湖心,尽情享受湖光山色的优雅情调。
我们一家子寻了一处僻静的山坡草地,打开随行携带的旅行垫,或坐或卧其上,吃些点心,补充点水,体会与大自然融合的感觉,谈天说地,好不惬意。
忽然一阵急雨降临,游人纷纷打伞,急急向大门而去。我们也赶紧收拾行李,打算返回,感觉挺扫兴的。可等我们收拾好,雨也停了。不过并未见到惊喜的彩虹,天上依然阴云密布。于是我们就漫步湖边,慢腾腾地往回走,渐渐到了大门入口处,却看到还有大量游客朝里面涌进来呢!
到了傍晚的时候,我们最后在南京城享受一顿金陵米饭味道后,乘地铁赶赴高铁站,余兴未尽地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这趟国庆游,恰逢雨中赏景,颇为难得,给我们留下了愉快而又浪漫的记忆!
作者简介:管教宇,男,1972年出生于安徽省马鞍山市,作家,诗人,1999年开始写作。《世界汉语文学》签约作家,传世图书策划出版中心签约诗人,白孔雀诗刊会员。

●数日雨晴秋草长, 丝瓜沿上瓦墙
文/泪中鱼
寂寥篱户入泉声, 不见山容亦自清。
数日雨晴秋草长,丝瓜沿上瓦墙生。
-----宋·杜汝伦《咏丝瓜》
1
一场秋雨过后,少了几许燥热。寂寞的村道间,鲜有人影。骑行电瓶车,也可呼啸而过,
抛下身后攀爬在墙头的藤蔓,兀自在秋风中凌乱。
对了,此时我们都可注意到,乡下有一种藤蔓植物,长势特别葱郁蓬勃。每天,我骑行越过下松峦村间的水泥路,路边两旁的院墙,或半空的电线,都爬满了这种油油的藤蔓,它们或斗折蛇形攀线延伸,或象青龙昂首蜿蜒,或象一道流瀑下泻,悬挂半空中,挡在眼前,叶间还缀满了艳艳的耀眼黄花。这生机盎然的藤蔓植物,我们谁都认得是丝瓜。
丝瓜生长期藤蔓茂盛,挂果产量也高。如果是在水边,长势更旺。丝瓜是夏秋最好的下饭果蔬了。
丝瓜入口鲜嫩、爽滑、清新、酥脆,不但可口,它细腻柔软的口感,以至于老少皆宜食用。小的时候,清楚地记得,丝瓜就是奶奶的家常下饭菜。
2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十来岁,奶奶还在世,是个小脚且瘪嘴没牙的近九十多岁的老太太。奶奶单吃独居,住在世美祖厅旁的老房间里。
奶奶房间的南面是木鼓皮,与祖厅隔开。东边是一花一人高的矮墙,从墙顶往上立着钉死了的成排木格窗。清晨躺在床上,那黑黑的木格窗夏天漏光冬天漏风。矮墙外是一个很宽阔的铺着大青石板的长天井。我们兄弟每年的夏天,都是在这个天井里摸爬滚打,度过自己的童年。父亲当年是个篾匠,手艺红火,平时都是在外面做工养家。母亲是家里的主劳力,白天都是到田畈地头劳作。我们兄弟都是奶奶一手带大的。
奶奶房间东边的短墙上,总放着几块 破碗瓷瓦片,这些瓷片就是奶奶原始的刮果皮的刨子。记得奶奶用这破瓷片,刮得最多的是南瓜和丝瓜,当然也刮马铃薯和红薯。
世美祖厅的外墙边,奶奶见缝插针开垦了一巴掌块地,奶奶每年都在那里搭有丝瓜架,架上爬着丝瓜藤蔓,当然地上也没空着,蔓延有南瓜和冬瓜藤。丝瓜架旁有一口沤屎尿的大陶缸,常年积攒着浇灌这些藤蔓的肥水。
当年,丝瓜成熟时,预备下锅前,奶奶都要刮掉丝瓜表面绿色的糙皮。刮丝瓜的时候,奶奶左手拿着长长的青丝瓜,右手捏着青瓷瓦片,顶靠丝瓜表皮,从上而下“滋溜”一声,水花四溅间,长长的丝瓜现出一道鲜嫰的果肉,而瓷片底便落下一坨翠绿的湿皮渣。这个时候,奶奶就会搬出,那个永远猜不厌的谜语让我们猜:小时青青细又长,瓦片一刮做菜味道香。老时心脏变丝瓤,洗碗搓澡用得上。在我们的嬉笑鼓噪声中,奶奶很快将丝瓜全身的糙皮刮掉,然后清水一冲,便可切片切丝下锅了。
3
丝瓜是寻常植物,据说丝瓜的原产地在印度缅甸,传入中国有2000多年。从古至今,历史上出现很多文人吟颂丝瓜的诗句。如北宋诗人君端《春日田园杂兴》云:“白粉墙头红杏花,竹枪篱下种丝瓜”;还有明代吴俨“翠蔓出墙风袅袅,黄花盈架露瀼瀼。”等佳句。
在我看来,丝瓜在民俗文化上,也是很受欢迎的藤蔓植物。中国人对枝繁叶茂的藤蔓植物,是怀有敬畏之心的。不信请看,房屋门窗和床头上的雕花多为虬劲的缠枝莲,青花瓷瓶最普遍的纹饰也是青葱的缠枝藤蔓。而藤蔓葱郁繁盛且多籽实的丝瓜,攀爬牵引力度强大,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它能够释放出一种浓郁的生命气息,跟中国人开枝散叶多子多福的朴素理念相吻合。丝瓜便在中国民间,成为最受欢迎的植物。不信,你随便走进哪个村,都能看见肆意的攀爬的丝瓜藤蔓。看那门梁、窗台、老屋破墙、屋顶、树梢和电线,丝瓜藤蔓的影子无处不在,且见风生长,葱郁盎然。
文人都说丝瓜有牵念和思挂的寓意,翻书知道,丝瓜也属于葫芦科,瓜瓞绵绵的葫芦又有福禄的寓意。因此,丝瓜旺盛的藤叶茎蔓,也代表了家族人丁兴旺的寓意。这样,丝瓜在民间也就大受欢迎。这也就不难理解,丝瓜为何能在乡间肆意攀墙爬房了。
所以理想的田园生活不应该只有陶渊明的菊,还应该有“犬吠柴门枫叶下,一篱寒日蔓丝瓜。”
你看那宋·杜汝伦《咏丝瓜》里面的意境:那淙淙绕村而去的山泉声里,雨过天晴,山村秋风中,疏篱下的黄花翠藤青蔓,攀爬于粉墙黛瓦之上,这是何等恬静的仙境。
不信,你再看在宋人赵梅隐的笔下,篱下丝瓜是如何的别有风姿:
黄花褪束绿身长,白结丝包困晓霜。
虚瘦得来成一捻,刚偎人面染脂香。
这描绘的简直就是脂香美人:妙龄黄花,绿果白肤,呵呵,会心一捻细腰,丰腴可人哈!
4
丝瓜除了迎合国人传统的乡土朴素文化,它的实用价值也很巨大。我奶奶说的那个谜语,最后一句:“洗碗搓澡用得上”,就点明丝瓜除了是道美味,还有巨大的日常实用价值。比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说:“丝瓜涤砚磨洗,余渍皆尽而不损砚”。
记得我小的时候经常要放牛,在秋末或春初时,常常是阴雨天,放牛要穿雨鞋。没有鞋垫时,娘总从窗台上取来一个干丝瓜,剪掉两头,敲掉里面的灰白籽实,扒掉外面干老的外皮,再拦腰一剪,将两段丝瓜络分别塞进雨鞋里,转眼做成一双非常干爽的鞋垫。
随着工业末端的精细化,丝瓜在工业方面的加工用途更广,可以替代种植成本高的棉麻纤维,用来造纸、织布、结网和充坐垫等。
另外丝瓜还有巨大的药用价值。
现代科学证明,丝瓜性凉、味甘,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利尿消肿。丝瓜还可以通经络,适量食用有美容、调节月经紊乱、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这里介绍一个古老的丝瓜食疗妙方:
取一条鲜嫩的丝瓜,用食盐搓洗清除丝瓜表面的皱皮和污渍。然后把它切成片,取一个大碗,大碗中间倒扣放一个小碗。切好的丝瓜片围着小碗码起来。然后将大碗放在锅里蒸20分钟后,打开锅盖,去掉丝瓜片,提取小碗底下黄橙的汤汁精华,放点冰糖每天喝一点。坚持喝一段时间,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5
在我看来,丝瓜思挂!丝瓜的黄花可赏,果肉可食可用,葳蕤的藤蔓还可慰乡愁。
明代张以宁有首咏丝瓜的诗可为证:
黄花翠蔓子累累, 写出西风雨一篱。
愁绝客怀浑怕见, 老来万缕足秋思。
如今我们年纪渐大,儿女也都在外地学习和工作,每逢读这首诗,便有很多感慨。回头一想,奶奶又何尝不是牵引我们长大的那根长青藤!所以,只要我看见丝瓜,我就想念我的奶奶,想起我童年的快乐时光。因此,我每年也会在乡下房前种上丝瓜,让丝瓜攀爬在门口的院墙或树上,任它天马行空葳蕤生长,灿烂开花垂果。

●游泰山
刘翔
国庆节期间,我们来到被誉为五岳之首的泰山。泰山以其古老的石级而著称,这些台阶代表着千百年的历史积淀。
我们开始缓慢地攀登,当走过一半的路程时,我们偶尔能看见一个挑夫,肩上挑着一根光溜溜的扁担,奇怪的是挑山工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越过,以为把他们甩在后边很远了。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就会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你的前头去了。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是像仙人那样,是腾云驾雾赶上来的。从山底的小径蜿蜒而上,为游客提供方便,供应能量。我们毅然继续向山顶攀登,终于目睹了泰山最著名的景点天街。
有游客好奇地问挑山工:“您每天上山、下山,搬运货物,不觉得很辛苦吗?”他满面笑容地回答道:“万事虽然辛苦,但要开始总是很难的。现在我已习惯了每日的例行工作,我们在攀爬的过程中,也喜欢与游客们交流。他向我们分享道: “站在南天门上,放眼望去,可以将泰安市的美景尽收眼底。”
泰山的景色美不胜收,仿佛人间仙境般的神奇与美丽。一日的光阴总是短暂的。渐渐地,我们开始下山了,尽管内心留恋不舍。在离开之前,妈妈为我们拍摄了几张旅行照片,留作珍贵的回忆。
离开泰山,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仿佛离开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泰山之行,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还让我们领悟到了挑山工的坚韧与乐观。这段难忘的经历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激励着我更加珍惜祖国的大好河山,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
作者简介:刘翔,河南省周口市文学爱好者 作品散件于《周口日报》、《周口晚报》、《陈州文学》《北京文学》、《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杂志上发表文章。
通联:河南省周口市榆树园学校西门
★诗歌方阵 
●东湖小吟
河南/小石
2023年国庆节,开封师专 同学班长周国军来淮阳,同学老淮阳雷安军置酒于东湖鱼庄,把酒话当年事,大醉,归而诌得两首。
一
汴京老班下淮阳, 百年酿得淮陈香。
遂令卅年苦乐事,隔帘付于蒹葭苍。
二
序至三秋笔力残, 一湖风光入玉帘。
有笔难绘龙湖景,半生烟云杯中看。
●七绝.秋雨绵绵
文/雨寒
小雨霏霏润泽乡,银城大地落金黄。
喜看稻淑千重浪,遍野高粱笑脸堂。
●七律·致群友的一首诗
柯美柘(江西)
吟群翘楚尽师儒,胜似慈航启下愚。
每遇疑难精作解,曾逢未易细陈铺。
新苗沾泽何堪报,好雨滋禾岂欲图。
方寸屏中谋识面,残躯怎愿困穷途。

●返 程
李桂兰(河北)
相聚时光短暂。离家返程缱绻。
四海奔波打拼。都为生活挣钱。
老弱孤守家园,送别浊泪潸然。
劳累莫忘小憩,健康就是财源。
嘱咐儿记心间,二老保重康安。
时光一晃而过,年假再回团圆。
●七律.中秋国庆感怀(通用体)
观澜
人愿天心本月圆,荣昌国运世平安。
桂花醇酒飘香远,秋菊情怀溢彩阑。
仰望星空皆敬仰,喜收硕果尽欢颜。
人民捧起重五岳,秀丽江山代代传。

七绝. 秋 雨(外一首)
文/刘均生
中秋前后雨几场,岀门顿觉早晚凉。
丹桂飘香薰雅韵,又想金菊接重阳。
同庆中秋华诞
雨润桂香怡心情,中秋华诞喜相逢。
七十四年守初心,九州儿女踏新程。

★《黄淮文学》征稿启事
《黄淮文学》从今日起,换地移主,更以大气魄地向大家展示一个新的平台,更以饱满的热情为作家、作者、读者服务,打造一个崭新、完美地服务平台。
《黄淮文学》是一颗闪耀的明星,在黄淮平原大地冉冉升起,《黄淮文学》立足黄淮面向全国,欢迎各位有志之士加入《黄淮文学》编委。《黄淮文学》以“高雅,唯美,国风”的理念,精心为正能量艺术爱好者提供抒发情怀、展示才艺、学习的交流平台。
《黄淮文学》不定期地组织长期为《黄淮文学》合作的企业、作家、作者进行旅游、采风、开展笔会交流。
《黄淮文学》长期面向全国华人征稿,面向全国企业合作,为企业服务,宣传企业形象,宣传企业产品,为企业打造知名程度,组织作家采风,为企业写真。
《黄淮文学》征稿主要收录诗歌小说、散文,文学评论。作品立意要新,内容健康,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杜绝政治敏感问题,一旦发现,永不录用。
《黄淮文学》微刊开辟如下栏目:(诗苑天地) (古风清韵) (小说园地) (散文花絮),现代诗每首限制20行以内,力求精简,思想健康,富有意境、内涵和跳跃性;格律诗平仄押韵符合要求,用新韵要注明。
欢迎各位文学爱好者、作家踊跃投稿。本刊暂无稿费。
另外招募主编、副主编,诗策划若干名。
联系电话:13283719267(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1760277215@QQ.COM
投稿须知
作者在投稿之前认真检查作品,对错字、句进行修改后方可投稿。
投稿可以通过邮箱投稿,也可以在《黄淮文学》交流群贴稿,以便老师收稿,也可投邮箱,邮箱投稿可编辑文档,不接受贴稿。
稿件要求原创首发,禁止一稿多投。

点击二维码关注黄淮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