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张光武祖籍天津。农历1949年11月生于天津河北区铁路工人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严格的家教。在西箭道小学与爱新觉罗.毓峋同班同学,33中66届初中毕业生。68年8月和毓峋等同学坐一趟火车到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左后旗插队落户。2009年在津退休,喜欢欣赏音乐,观赏美术作品,喜欢照相,喜欢摆弄电子产品。

知青岁月(二)
四、他乡是故乡
迷迷糊糊挨到天亮,起来后找水洗脸刷牙,找了半天在小屋外院子角落发现了露出土地半米多高的水龙头。打开水龙头,水流很小,三下五除二摢撸两把漱漱口完事儿了。
从别人口中得知,这小车站叫甘旗卡,是后旗政府所在地,和天津远郊农村差不多。当时也没心情欣赏,身上还是痒得难受,双手不停地挠。经询问后旗接知青人才知道,是被当地人称作“狗蹦子”,其实就是被跳蚤咬的。
已经29号了,从天津出来了第三天了。稀里糊涂忘记了早点吃的嘛了,又在后旗接知青的工作人员召集下集中,返回甘旗卡车站坐火车。火车很慢,人很多,我们根本没座位。每到一个小站,后旗工作人员都喊知青的名字,叫到后领下车。到了郑家屯车站,后旗工作人员把所有剩下的知青喊下车,在站台上清点核对后等待换车。不知等了多久,又坐上火车,也不知往哪儿开,大约几十分钟就到了金宝屯车站。下车来到金宝屯公社院子里,不一会儿就看见董小川、李燕等人走来,他们晒得黑黑的,犹如非洲兄弟,当时公社备了晚饭和大车店供我们住宿。后来,史存义、刘家明赶着大车过来,和苏建军、储智俊等人坐大车回太平屯,没在金宝屯住。马永康被董小川和李燕接走。
经过三天的奔波,总算落脚到了落户的太平屯。这时心一下子好像落地了,他乡就是故乡了。未来什么样不知道,只知另样的日子开始了。
五、知青生活第一天
到了太平屯,在知青集体户吃的第一顿饭是白面烙饼,大酱酱茄子,因知青第一年由国家供应粮食,每人每月供应三斤白面,其余供应高粱米、苞(玉)米面,每人每月供应三两豆油,购粮食款由知青安家费付(安家费每人共计450元,其中生活费包括购买粮油,菜,盐调料,煤油灯油,医药,每人90元,扣除从天津到生产队的交通费,火车上发的两个面包钱,在甘旗卡吃住费等。还有购农具费,大头是建房费占3/5),期限是第一年之内。安家费由国家每月支付到生产队,会计建专户,用时到会计那支出,规定很严,专款专用,决不能挪用。生产队也执行得很好,很到位。
饭后,天渐渐暗了下来,这里没有电,点着用小玻璃瓶插一根棉花搓的灯芯改造的煤油灯。灯火一跳一跳的,闪着枣大的火焰,总算黑暗中有了一点儿光亮。黑天没事儿可干,聊了会儿天,因几天没怎么睡,很快就睡着了。30号起来后,我们刚来的三人没有出工,其他知青全都出工了。
天气还是有点儿热,几天出的汗加之也没洗澡,衣服有股难闻气味。从天津带的洗衣粉找了出来,拿着脸盆准备洗洗衣服。房子后边有一口洋井,也叫压把井,平生第一次见到,也是第一次使用。当时有一社员看我压了半天没有水出来,告诉我先往井里倒些水,然后再压,水就引出来了。后来知道这位社员是生产队马倌,姓高。从伙房水缸打了盆水,倒入井中,掌握了要领压出来了水,倒入洗衣粉开始洗衣服,感觉这井水和天津自来水的水质不一样,不但水凉而且质硬,也就是矿物质多,水很清澈。从天津带了洗衣板,洗衣感觉和在家没多大区别,衣服很快就洗完了,从洗衣开始了知青第一天的生活。
六、下乡劳动第一天
时间到了31号,来到太平屯第三天头上,也是出工参加农村生产劳动第一天。早饭后在生产队院中(当时就住在生产队的队部房子里)聚集了许多社员,一会儿在打头的(生产队领头干活的人)带领下来到一块种蔴的地块,种的叫苎麻的品种,种的不太多,社员人多,不到一天功夫就收割完了。上学时每年都有半个月学农时间到天津近效农村或农场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这种劳动也就是干些辅助性的劳动,如捡麦穗、撤撤肥、挖挖沟等。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劳动这是第一次。劳动强度不大,感觉很新鲜,劳动时间又不长,顺利通过了这天劳动考验。
多天没有大的活动,通过一天劳动,出了点儿汗,身体感觉很舒服。吃高粱米饭也觉得香。
太平屯地理属东北地区,这个季节比天津亮的要稍早点儿,黑的也稍晚点儿。吃晚饭天将黑还没黑,这回领教了当地蚊子的厉害,基本上不能坐下吃饭,坐下来蚊子会包围你暴露的脸、胳膊、腿和手,只好端起饭碗站起来一边走动,一边不停地晃荡驱赶蚊子。天黑后依然很快洗洗便躺在火炕上,说是火炕因没有烧,实际就是凉土炕,一会儿就睡着了。那时觉大,又劳动了一天,一觉闷到了第二天天亮。
(待续)请继续收看《知青岁月》(三)

责编:张立巍 许壮楣
制作:五子书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