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锐,笔名吴冬、吴垚,六三年生人,“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颁发的“心理咨询师”。退休前是松原市宁江区“关工委”家教中心教师。曾荣获松原市政府授予的“特殊人才奖”称号,市政府树立的“自强模范”,市里“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宁江区区政府“宁江好人”,2016年被评为“松原市十大读书之星”等荣誉称号。从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写了大量的散文、诗歌、通迅……是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从2002年开始,撰写了几十篇指导家教工作的讲义、教材,编辑成册,分发给全市的中小学生及家长,成为家教中心的引导者和实践者。其中的巜传承弟子规,孩提学做人》成为我区2008年贡献“奥运会”的献礼作品。二十多年来,她热心公益,沉醉三尺讲台,为家长排忧解难,每年的重要节日,都下社区,到学校,为家长们举行系列讲座。传授家庭、家教、家风的优良传统,厚植爱国情怀。每年的“清明节”她总是给全市的中小学生讲述革命英烈的感人故事,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爱国、报国的崇高信仰,继承遗志,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成为党和社会的有用之才。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党的百年诞辰之时,她重走英雄路,去探访英雄的家乡,写下了大量红色讲稿,下基层演讲。全区的街道社区都留有她的足迹,“松原电视台”曾做过多次专题报道,宣传其事迹,弘扬其精神,20多年来,受众学生及家长达几十万人次。


道由白云尽,
春与青溪长。
一写在《况味风华》付梓之际
《况味风华》这本书面世了。成书期间,得到了吴大姐和徐丽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尤其是两位又策划了今天的研讨会,付出了许多心血和精力,也感谢前来的文朋诗友。为此,我长怀感恩之心,也将铭记这份不染尘埃的纯净和素心相续的鼓励。

过去的时光,咱们圈里的这些文友,陆续出书,我也萌生了这想法,许多文学前辈也劝我把文字整理出来,但我那时教学相当紧张。因为我不是科班出身,又不想辜负家长对我的信任,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中考、高考的专业提升上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自己认为我的文字水平会随着教学相长,会随着我人生经历的丰盈,会随着我不断的学习和创作,文章的灵动和智慧会越来越增上。到时水到渠成,再出也不晚。这样的想法一直持续到2020年春节,一场疫情防控,阻断了教学。我下决心放下尘缘,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读书,旅行,做公益,好好写作。

2020年深秋,我去苏州参加了“大道大商”企业家论坛,在会上认识了一位国学深厚的大连朋友,我俩去吴江同里小镇参加过几场活动,熟悉了,我便征询他对出书意见,他劝我不要搞,让我静心读书,至此这事又搁浅了。
为什么又改变想法了呢?原因是我苦心经营的博客丢失了,过去积累的文字都储存在里面,没有来得及梳理,三年前就无迹可寻了。八九十年代发表的文字也都没有了踪影,这与我个人大咧咧的性格有关,现在感觉非常痛惜。

促使我出书的决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去我觉得做为一名教师,优秀的宁江区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松原市政府树立的“优秀特殊人才”,有一种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为我的文字,没有家长理短,没有个人的负面情绪,没有揭露人性的假、丑、恶,更没有对社会的怨怼和哀叹,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抒写红色故事,弘扬家国情怀,歌颂人间大爱,赞美人性惇厚,祝福山河无恙,咏叹人生进取……这样的文字应该留下来,是对社会正能量的传播,是对孩子们的无声引导,是对自己37年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一个总结。十余年来,我在社会累计公益讲座几百场,受众人数几十万人,毎月都举办红色、国学精典读书会,邀请了数以百计的人参加,这些资料很珍贵,更是留给女儿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基于这样想法,就把部分内容结集成册了。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80篇文章。目录有60篇,有20篇发在各个历史时期纸质媒体的都是像片。第一个部分是“游记”,分为15篇,“圣地撷英”中的这些游记,有的是我到广东海丰“红场"参观革命烈士澎湃故居,了解澎湃创办我国第一个“农民运动讲习所”,散尽家财为革命牺牲四位亲人的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走访“田墘”小镇,是我国“海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故乡。故乡93岁的老母亲记得他的三儿子隐性埋名三十载,父亲离世都不能返家,忙着为国打造大国重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我顶着40度的高温,来到“陆丰县”的金厢镇,“周恩来渡海处”这里的四处雕塑,血染的浮雕,述说着“南昌起义”后的周恩来在金厢村开展革命工作,被国民党追捕,全村人为了保护周恩来等人安全撤退到香港,被国民党杀害了28人,烧毁了四十多间房屋,最后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周恩来、叶挺、聂荣臻得以保全。
出于对绍兴这坐历史文化名城的崇拜,我追寻中华文脉的传承,来到绍兴,拜谒了“民族魂”,鲁迅故居。参观“百草原“和“三味书屋”,看见桌子上还有鲁迅小时候刻在书桌上的“早”字,真是心潮翻涌,文思迸发。当我轻轻走进鉴湖女侠”秋谨的“大通学堂”时,感知当年的血雨腥风,一边流泪,一边写下秋谨的故事,那“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革命豪情,将永远激励后人。

绍兴,还有“亘古男儿一放翁”爱国诗人陆游在魂牵梦绕的“沈园”,这个“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地方,演绎的爱情凄美故事。墙上的斑驳文字历经八百多年的风雨,留下了千古佳话。更留下了放翁动人的词章。沿着古老的石板路,坐着书中描写的乌蓬船来到中华史上“书圣”王羲之的”“墨池”,千百年来,“墨池”的水己由墨色变成绿色,水面的
水藻和荷花在阳光的映衬下,更加葳蕤生香,亭亭净植。参观完书圣的故居,不仅感慨万千,成就了“王氏可人惟逸少,更容谢万作三公”的散文素材。

文人追求雅意,我来到苏州,望着古老的城墙,青砖灰瓦,听着软侬的评弹,便来了兴致,打着雨伞,在蒙蒙细雨中,雇了一辆人力车,遍访“苏州园林”。尤其是张继因一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闻名全国的“寒山寺”。更是人流如织,比肩接踵。苍海桑田,几经变迁,寒山寺的钟声更有韵味,我写下了从宋代到抗战时期传诵的“寒山寺”石碑的爱国故事,故事千回百啭,感人肺腑,潸然泪下。
我所走过的这些历史遗迹,或者是革命圣地,或者是红色景点,或者是历史名人故居,都是在眼前栩栩如生,在笔下跌荡起伏,不仅是对我灵魂的洗礼,更是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文化,厚植家国情怀贡献自己的力量。
50篇散文加之照片当中的20篇,有描述我童年经历的求学之苦,有记述我和学生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有党的百年诞辰,我为各级媒体所写的征文,有我经历的人和事。记录了我身边的小人物,大情怀。以及他们勤勉精进,宽以待人的优秀品质,这是社会正能量的传播,也是丰富我的人生阅历,更是让我把这些美好的瞬间记录下来,成为我眼中的风景,心海的记忆,笔下的千秋。

“通讯”部分的稿件遗失很多,因为我八、九十年代为电台和报刊写过许多人物,但现在找不到底稿了,编录的四篇也是近几年的作品。“三春万卉皆含笑,装点繁花只一风”记叙了一位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在退役之后,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的感人故事。通讯被多家媒体转载,收录在宁江政协编辑的文本中。“撒向人间都是爱”,写的是前郭县医院护士长于秀微由于业务精湛,第一批做为吉林省医疗队队员进入武汉抗击疫情的日日夜夜,以及她在方舱所经历的生死瞬间,她那博大的襟怀,英勇无畏的精神,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勇于担当的高风亮节。“读书众壑归沧海,下笔微云起泰山”中写下了我在担任由吉林省新闻出版厅举办的“小小说书人”大赛评委期间所记录的初赛、复赛,选拔赛的各校小选手的风采,呼吁家长如何提升孩子的素质教育,教会孩子如何读?读什么?怎么完成课标要求?以及阅读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所起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当时这篇文章被各个小学的家长群转载,每天家长的电话几乎打爆了我的两个手机,咨询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读哪些书更有益处。起到了引导成千上万的家长如何陪伴孩子一起读书、一起成长的作用。
诗歌部分我尝试很多,写过新诗,律诗,散文诗,哲理诗……但都不精。只是言为心声,抒发了我饱蘸青春热血的激情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在平平仄仄中陶醉,在曲曲折折的生活中寻觅光芒。

新书出版了,于我而言,是完成了自己的一件心愿,但我更觉得是对自己的鼓励和鞭策,因为后半生我还愿与文字为伍,和书结缘,与时代同行,继续读书写作。虽然我没有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的豪情,没有了
“苦学酬身世,佳名播帝畿”的宏愿,没有了“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孤寂……但我有了“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恬淡,有了“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奔头,有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追求……

作家马识途在百岁寿辰中曾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未曾受人算天磨三灾五难九死一生,怎能叫钢钉铁汉,惟经历恶水险山七拐八弯千回百转,才得知况味人生”。马老的历史功绩和文学成就不是我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所能比拟的,但都提及了况味人生,我希望从今以后我的生活心满意足,万物皆可期,希望我的写作“春风吹拂万物生,花开芬芳满枝头”、更希望我的生命如阳春万物,散发着希望和生机,岁月静好,平安相依。
(吴锐)谢谢大家!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2年4月9日,徐丽自媒体文学公众号《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