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4日16时40分,原敦煌市副市长王渊同志去世,享年68岁。惊闻王老市长与世长辞的消息,与他共过事的领导、干部及敦煌市各界群众心情无不悲痛,许多人扼腕叹惜说:敦煌痛失了一位忠实的好儿女,市委、市政府痛失了一位好“顾问”,文化界痛失了一位“开拓者”。抚今思昔,王渊同志埋头苦干、敢于直言、为民谋利不计个人得失的身影仍活跃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
王渊同志,中共党员,1939年4月出生于敦煌市杨家桥乡,1950年2月至1960年7月先后在敦煌县南街小学、敦煌县初级中学、酒泉中学高中部读书,1966年5月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系。1967年11月参加工作,先后在敦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敦煌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敦煌县七里镇、敦煌市政协、敦煌市人民政府工作,曾担任农艺师、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科委主任、七里镇代镇长、市政协副主席、市政府副市长、调研员等职务,1999年光荣退休。
夜半扪心思十年,驰驱敦煌怕步慢。
行止惟实终不悔,褒贬有史孤云闲。
常憾民事未如愿,入梦又见民喊难。
忘我不怕鬼敲门,民不侧目可对天。
这首题名《从政十年抒怀》的诗,是王渊同志1996年2月所作,作者直抒胸意,为民驰驱的心迹表露无疑,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襟怀坦白,也是他从政生涯的真实写照。
王渊同志身出寒门,笃志好学,工作勤奋,在农技推广战线上奋斗了十六个春秋。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学识,发挥聪明才智,潜心于农业科学实验和科技成果的推广,为敦煌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受到中央和省、地、市的多次表彰。他在敦煌市政府担任主管农业的副市长期间,多有建树,在敦煌各界和群众中口碑颇佳。任副市长多年来,他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植棉面积增加10万亩,指导全市农业科技人员奋力攻关,成功地遏制了棉花蚜虫大面积发生,做大做强了敦煌棉花产业,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使敦煌农村在甘肃率先实现了小康目标。他关注敦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多方奔走,协调争取项目资金,成功组织实施了党河水库一期二期除险加固工程,同时狠抓农田林网建设、“三北”防护林建设,为敦煌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发展打下了基础。他重视农村用电问题,成功组织实施了农村初级电气化工程,建成了敦煌人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南湖店、沙枣墩、鄂博电站,解决了敦煌边远乡村的用电问题,他个人也被国家计委、水利部、中国水电工会全委授予“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建设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他组织实施“两西”建设工程,主抓转渠口乡三个锅庄移民点建设,历时六年,使新建的定西移民村近三千人走上富裕路。1995年2月14日,正是元宵佳节,定西村村民敲锣打鼓地为他送来了“清正廉明”的牌匾,一时间在陇原大地传为佳话。
1997年的夏天,勤政爱民的王渊同志终于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了出来,从政府正县级调研员岗位上退了下来。独向黄昏,奔波操劳了大半辈子的他怎能过惯赋闲的生活?“总得给敦煌的后辈留下点什么?”一种对家乡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促使他拿起了笔,朝花夕拾,著书立说,以顽强的毅力与生命赛跑,为敦煌的文化事业做出了新的建树。人生的黄昏往往归于沉寂,而王渊的黄昏却是彩霞满天。
王渊同志退休后,被选为市人民代表,并被聘为敦煌市政府城市规划顾问。他情系敦煌发展,密切关注敦煌的城市建设、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不遗余力地奔波呼吁,建言献策,先后撰写了《愧对敦煌》、《“引哈济党”的新思维》等文章,发表在《甘肃日报》等报刊上,唤起更多的人们关注敦煌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同时,他密切关注敦煌文化建设,从《敦煌县志》的再版到《重修敦煌县志》的整理、校注、出版,都浸透了他的心血。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年过华甲、疾病缠身的情况下,他笔耕不辍,奋斗不息,先后出版发行了《啊,敦煌》、《敦煌轶事》两部厚重的巨著,为敦煌人民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酒泉市副市长王喜成在《敦煌轶事》序言中所说那样:“(王渊同志)笔触纵横,聚汇古今,为弘扬敦煌文化,为存史续史做了件大好事……这当然更多地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更为我们自身的文化、思想、道德建设做了一件有利当代,更有利于明天的好事。我们有许多东西总是要传承下去,总是要我们做许多大量的、具体的、艰苦的和默默无闻的工作。这一点,王渊同志功不可没。”
2006年1月19日,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敦煌市农林水电粮食供销人大代表小组组长王渊,约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边振国及本组几名代表,冒雪来到桥头南巷81号张莉家,将1000元奖金捐助给了闫菲同学。1000元钱虽说不是个大数目,但雪中送炭,情谊深厚,一家人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农林水电粮食供销人大代表小组是敦煌市人大常委会各代表小组中组织活动正常、规范活动效果好的代表小组之一。2005年,该代表小组被市人大常委会评为先进,获得1000元奖金。组长王渊提议,把这笔钱捐助给一个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学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成。
经工作人员和居委会联系寻访,最终选定了沙州镇桥头南巷的张莉家为捐助对象。这是一个重组家庭,夫妻各带来一个孩子,加上丈夫70多岁的老母亲共5口人。夫妻俩均无固定收入,临时工作月收入合计800元左右,供两个学生上学,日子过得非常艰难,特别是小女儿闫菲的学习成绩总在班上名列前茅,正合该组代表的愿望。于是组长王渊带着大家的心意,在大雪飘飘的日子把暖融融的心意送到了贫寒学子家中。像这样情系民生、关爱贫困户的事儿王渊做了不少。
王渊同志虽然去了,带着未竟的事业和心愿撒手人寰,可他的那种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却深深地感动着活着的后辈,让人觉得他是敦煌的脊梁,一种屹立不倒的精神象征。正如新华社一名记者所说:“王渊同志是一个说真话的人,是一个干实事的人,是一个为民请愿的人,是一个唱国际歌的人。”原敦煌市委书记,交通部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杨利民同志曾说:“王渊做县官十几年,而且一直都是副的,但他心系百姓,像老黄牛一样,为养育自己的敦煌默默奉献几十年,淡薄名利几十年,敦煌不会忘记。”也有人说他是“最后的理想主义者”,为敦煌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为理想而奋斗终身。王渊去了,他无愧于敦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