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序
该文选自徐和平创作的长篇回忆录《岁月》第三部分《企业的那些片段》中的一段关于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企业宣传报道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一段描述。(文中部分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

从事喜欢的工作(一)
一九八八年春节前几天,阿平正在岗位上上小夜班,忽然一阵电话声响起,阿平以为不是调度就是其它相关联岗位或者是值班长打来的。
当阿平拿起电话时,对方的声音有点熟悉,只听来电话人很客气地说:“你是阿平吧?我是宣教处的干事,这不是春节要到了吗,这期厂报准备出一期特刊,我们处长特意叫我向你约一篇稿子,内容就是围绕化肥工人新年新风貌新气象方面的,没有问题吧”?
阿平怎么也没想到能接到厂宣教处干事的约稿电话,所以,当这位干事最后问他有没有问题时,阿平连考虑都没有考虑就非常干脆地回答说:“没有问题,明天下午在你下班前,我就把稿子送过去”。阿平听到电话那边高兴地说:“太好了,太好了,我就知道你阿平会答应的”。
放下电话后,阿平显得有些激动,他压根儿就没想到宣教处的干事、厂报的编辑会受宣教处长的指定打电话给他向他约稿,阿平想既然向他约稿,那就说明他这些年坚持给厂报写的稿件得到了宣教处处长以及厂报的认可了,何况这位宣教处处长曾经干过阿平所在的三车间主任兼书记,应该说对阿平的为人和文笔能力是有所了解的。
这时,与阿平同一个班次、同一个岗位的做完分析数据的女工刚刚从阿平通话的过程中听出是写稿子的事,心里便明白了几分。她见阿平沉浸在似乎非常兴奋的喜悦状态中,有些高兴地对阿平说:“你还怪不简单呢,厂报还主动向你要稿子,俺就不会写,拿起笔头就疼”。
听到这位女工这样说,阿平忽然压制住自己那兴奋喜悦的表情对她说:“哪里会写什么东西,也就是瞎写,碰巧遇上厂报编辑喜欢的内容和题材了”。阿平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总算把话题给引开了。
此刻,阿平借机坐在操作台前开始构思自己的稿件内容了。阿平抬头看看仪表盘上那各种各样运行着的仪表,有方的、有圆的、有长方形的、也有三角形的,每块仪表似乎都在履行着一项神圣而又光荣的使命和职责。

看着看着,阿平忽然来了灵感,有了一种想写诗的冲动,尽管室外机器轰鸣,各种噪音震耳欲聋,但丝毫没有影响阿平的思路。阿平从自己的上衣口袋取下钢笔,铺开之前从车间书记那儿领取的稿纸平铺在操作台上,然后非常流利而又洒脱地写下:《仪表盘前的遐思》的诗歌标题。整个诗文是这样写的:
《仪表盘前的遐思》
看着你,像看到战士们在默默地巡视
无论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你都
无怨无悔的显示着你那真实的心思
压力温度流量以及那闪烁的信号装置
似乎在不停地向我们
讲述着一个个作风严谨的故事
压力就像一个点,温度就像一条线
在这点与线之间
让我读懂了战士的伟岸与弥坚
阿平的这首诗可以说是一气呵成写成的,从构思到完稿也就是半小时左右时间,阿平原本打算趁宣教处还没有下班,提前将稿子送过去的,后来考虑有些不妥,决定还是第二天下午送。
这首诗很快在厂报春节特刊上发表,并且在全厂的操作工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好多操作工说,我们每天也都面对着仪表盘,我们怎么没有从中看出个战士来呢?也有的操作工说别看我们都是高中生,人家阿平念的书是念在了心里,而我们念的书是念在肚子里,你想想看,这书念在肚子里还能保留多长时间呢?
在这之后,阿平又先后在厂报上发表了《合成塔》、《解析塔》、《冷却器》等以设备名字为题的设备系列诗歌,这些诗歌让在工厂干了好多年的一些老系统的老工人们感觉到很新鲜,都说阿平把一个个没有生气的铁疙瘩给写活了、写的有灵气了。
进入八十年代后期,阿平开始逐步走向成熟,随着在厂报上发表的文章越来越多,阿平在工厂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上到工厂的厂长、党委书记、下到生产一线的倒班工人几乎是无人不晓、无人不知。
此外,阿平在净化岗位的操作技术也日益长进,无论是在开展“岗位工艺指标合格率”竞赛活动、还是在开展“化工生产安全月”、岗位“百日生产无事故”、“全年安全无事故”等竞赛活动中,阿平都取得比较优异的成绩。
到了一九八九年年初,阿平还光荣地被企业主管部门评为在建设四个现代化过程中的“新长征突击手”。

到了七月初的一天,全厂开始为期一个月的一年一度的停车大修,停车第二天早上一上班,车间书记便通过电话传阿平到他的办公室,阿平估计无外乎就像去年一样做好车间大修期间的宣传报道工作罢了,这一点阿平从前几年就开始介入这项工作了。
到了车间书记的办公室后,车间书记一开口竟让阿平愣了半天。车间书记对阿平说:“虽然同样是宣传报道工作,但这次却是党委大修宣传报道组抽调你过去的,我们车间当然也希望你能留下来搞好我们车间的大修宣传报道工作,但下级必须服从上级,所以,希望你过去后服从党委大修宣传报道组的安排,配合宣传报道组搞好一年一度的大修宣传报道工作。怎么样啊?有问题吗”?阿平听完车间书记的叙述后有些激动地说:“没问题,请书记放心,只是?”“我知道你说的‘只是’是什么意思,你要是时间允许的话,你也可以利用休息时间为我们车间写写宣传稿件,出出黑板报什么的。其实,我们车间也不想让你过去,但是大修宣传报道组直接点名要你的,我们又哪能不放人呢”?车间书记最后鼓励阿平说:“去吧,要求上午就去报到,免得去迟了宣教处长又打电话过来催,记着,到哪干,都要给我们三车间争光!去吧”!
阿平回到净化岗位后,特意从自己的抽屉里取出钢笔朝兜里一挂,然后对岗位的同事们打个招呼说:“今年大修,没有时间跟大家在一块出大力流大汗了······”未等阿平说完,一旁的一位同岗位女工有些着急地问阿平:“那你要干什么”?这时,车间的技术员一步跨进了净化岗位:“阿平啊,听说你要到大修宣传组报道啊?到时候可别忘了多报道一下我们三车间啊”!阿平有些腼腆地说:“那是当然、那是当然”。同岗位的阿乙弄清楚原因后笑着对阿平说:“你笔杆子还真行啊,写到大修宣传报道组去了,以后说不准还把你给留到宣教处呢”!说完自己便“哈哈哈”笑了起来。
告别了岗位的同事后,阿平快步向着大修宣传报道组走去。大修宣传报道组设在厂区南端的一个小院子里,院门还是一个圆形的,是厂区唯一一个带有绿化景观的办公场所,小院内还设置了一处大约两百平米的花坛,花坛内栽种着各式花草竞相开放。
花坛中间一座假山显得非常别致,惹得厂里好多熟悉宣教处工作人员的工人时常央求宣教处的工作人员拿出照相机为他们在这个小院子里的假山旁留个影。
宣教处办公地点就设在这个小院子的一栋两层小楼上,宣教处一共有五人,一个处长、四个宣教干事。
小院的两边还有四间教室,报道组的办公地点就在小院大门北侧的一间教室里。
阿平推开门上贴着“大修宣传报道组”字样的一扇木门后,看见宣教处处长正在给处里的几个宣教干事开会,这位操着外地口音的宣教处处长一看是阿平来了,高兴地说:“进来,进来,快进来,我们正在开会布置大修宣传报道的事,你来了正好一起听听”。阿平关上门后一屁股坐到了吊在房梁上的一台正在快速旋转的电风扇下,与其他几位熟悉的干事点个头后,便认真地听着这位宣教处处长布置工作。

散会后,阿平接到的第一件工作就是与几位宣教干事在厂区的几个制高点架设五个大喇叭,阿平在几个宣教干事的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用了一上午时间先后在一车间、二车间、四车间、厂部办公楼以及水泥电线杆上装了五个大喇叭,广播线用了两千多米,一直通到宣教处楼底的那间临时改作广播室的房间。
在宣教处的干事精心调试下,不一会儿厂区内响起了欢快优美的乐曲声,特别是那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唱出了激情、唱出了韵味,唱出了年轻人的青春气息!
下午刚上班,宣教处处长就对阿平说:“阿平啦,下午呢你就先负责接收稿件,对各处室、车间来的稿子进行一一统计、筛选,对于可用的稿件先进行修改,作为我们每天一期的《大修快报》和广播稿的备用稿件。慢慢来,不要急,有什么问题你就跟我说,没关系,好吧”。
宣教处处长的话刚说到这,一车间的一个负责车间大修通讯报道的小组长便推开房门走了进来,手里还拿着几份稿件。阿平按照宣教处处长的要求从这位通讯员手中接过稿件并礼貌地让这位通讯员坐下凉快凉快,自己便选了一篇稿件开始看了起来。
这几篇稿件看完以后,给阿平的感觉是稿件内容反映的都是一个问题,即都是报道车间如何贯彻厂部大修动员会精神、车间如何召开动员会、如何分组、如何确保大修项目如期完成等等。
阿平看完这几份稿件后,当即决定将这几份稿件归纳成一篇作为《大修快报》和广播稿的备用稿件。下午又陆续送来的处室、车间的一些稿件仍然没有摆脱一车间送来的稿件格律。

阿平心想这也难怪,大修第一天无非就是传达文件精神、布置大修任务,喊喊口号、表表决心什么的,否则,你让车间的通讯报道员又能写些什么呢?于是,阿平如法炮制,又将其他几个车间送来的相同内容的稿件通通的为每个车间归纳成一篇,然后加上两个处室送来的、阿平稍作修改的稿件,一共是七篇稿件,整理好后,阿平送到二楼的处长办公室向处长简要地说明情况后,处长看了看阿平整理的稿件对阿平说:“这都是你从新整理的?以后遇到内容相同的稿件,从中选一篇有修改价值的改一改就行,不用花那么大的工夫去整理,要是这样忙的话,那你一天到晚都忙不过来了。这几篇稿件整理的很好,先送给广播员录音,录完后就作为《大修快报》的第一期稿件备用稿送给宣教处的干事刻《大修快报》用。记住啊,以后不用费那么大的工夫”。
下楼后,阿平觉得这位宣教处处长说的很有道理,同时也觉得这位宣教处处长似乎也挺看重、挺关心自己的,阿平想自己一定要好好干,绝不辜负宣教处处长对自己的信任。
第二天早上上班后,阿平忽然从广播喇叭中听了好几篇经过自己修改过的稿件反反复复的播出,阿平当时心里很是具有一种成就感。虽然原稿不是自己写的,但是稿件里的好多提法以及自己添加进去的一些词汇,阿平却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阿平知道,既使写稿人听到这些通过修改后添加进去的词汇,以及自己的一些观点,写稿人也不会有什么意见的,因为毕竟稿子通过修改后更加朗朗上口、更加严谨干练紧凑。
到了第五天,阿平基本上对各处室、各车间的通讯员来稿情况有了一个大概的掌握,其主要分类为:一、好人好事类居多,二、领导布置工作类其次,三、议论评论类再次,四、剩下的是散文诗歌类。除了对稿件的分类有了一定的了解外,阿平还对一些通讯员的写稿质量、写稿题材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阿平修改编辑稿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之后,阿平每天从大量的来稿中首先选出那些写稿质量好、写稿涉及范围广并且有新意的通讯员的稿件,因为这些稿件由于质量较高,基本上用不作花费多大精力和时间去修改。(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徐和平,江苏连云港人,从事多年宣传工作,做过特约记者、报刊编辑,以及当地多家媒体的特约通讯员。在诸多报刊发过长篇通讯、报告文学、新闻报道、摄影作品等。涉足网络诗刊公众平台后,做过诗歌网刊编辑,在多家诗歌网刊发表1000余首(篇)诗歌和散文。同时有诗歌作品见诸报刊,或被入选各类诗歌选编(集)、偶有诗作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