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在远方
1884年1月13日
约瑟夫·洛克
在奥地利维也纳一个底层家庭
释放出了人生的第一声啼哭
他的父亲是一个“波兰伯爵”的管家
严厉,暴躁,苛刻,奉迎,冷酷
母亲则是他儿时唯一的欢乐和幸福
然而他6岁时
母亲便因病去世
两个星期后
命运又夺去了“维一能”
给他带来“温暖安慰”的外祖母
“原生态家庭”的不幸
让他在学校敏感,孤独
并且与同学们格格不入
因而经常逃学
一个人徘徊在母亲的坟墓
后来他在公园里
与一个“阿拉伯托钵僧”成了朋友
“同是天涯孤独人”
惺惺相惜,互相推心置腹
这个托钵僧可能“受过女人”的伤害让“女人是老虎”的偏见
在少年洛克心中根深蒂固
在人生选择的关键期
影响并定向了洛克的人生流浪之路
从此爱江山不爱美人
对异国风情有“梦幻般的向往”
激发出了洛克
18岁后洛克离开维也纳
开始浪迹天涯
靠给人做卑下的工作
赚钱谋生,自给自足
21岁那年
洛克以船舱服务员的身份
被一艘邮轮带到了美国纽约
不得不去洗盘子
来摆脱饥饿痛苦
23岁“身无分文”的洛克得了结核病
他从纽约去了夏威夷
在碧海蓝天大自然疗养中
身体竞奇迹般的得到了“自我康复”
“死里逃生”的洛克有太多
关于生命“脆弱和顽强”的自我感悟
“大病之后的洛克”坚持自学
力争用知识让自己“卑微的生命”
洛克很快便掌握有
匈牙利语、法语、拉丁语
希腊语、汉语等9种语言
并因此找到一份传授
拉丁语和自然史的教师职务
洛克除了在课堂授课之余
特别喜欢《自然史》中
千奇百怪的植物
他全身心地
投入到植物学研究领域
精益求精,修炼功夫
1919年时来运转
没有受过高等系统教育,自学成才
己经35岁的洛克
终于靠自己的努力
由一个社会底层的“普通教师”
“鱼跃龙门,立地成佛”
升任“夏威夷学院”植物学教授
在当时的夏威夷
特别励志,引人注目
洛克赢得了夏威夷人的尊重
生活至此融入“上流社会”
昂起了人之为人,骄傲的头颅
在此期间他出版了
数十篇论文和五部植物学专著
其中至少有两部
在当时曾引起植物学术界轰动
至今仍被认为是经典
1920年,洛克36岁
因收藏的28000件植物标本
的归属问题与夏威夷学院
发生了纷争
他一怒之下离开夏威夷
前往美国本土
二十世纪初的美国麻风病肆虐
每年因为麻风病死人无数
有中医大夫说
遥远的东方
有一种名叫“大风子”神树
治麻风病特别有效果
这条信息惊动了美国农业部
他们高薪招聘“寻树探险家”
洛克第一时间到美国农业部报了名
当时他流浪街头
为生活所迫的洛克,只能义无反硕
1922年38岁的洛克
踏上了前往亚洲的寻树之旅
从印度,泰国,缅甸一路走来
最后在中国云南丽江横断山脉
中国西南地区动植物资源丰富
可以说是中国的基因宝库
自鸦片战争以后这里便成为了
西方探险家的“乐园”
英,法,俄等国的植物学家
纷纷在这里进进出出
他们带走了
数千种珍贵的标本和动植物
那时候的中国,军阀混战
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政府”
洛克作为一个植物学家
独具慧眼发现
包括大风子树等“珍稀物种”
在横断山区,三江流域
应接不暇,琳琅满目
在短短几个月内
洛克就收集了60000件植物标本、1600件鸟类标本
和60件哺乳动物标本
他迅速将大风子树脂寄回美国
并且将自己在云南丽江的
“所见”,“所闻”,“所获”
向美国有关方面“系统描述”
经过美国政府官方认证
美国农业部很快将一万美金
打进了洛克的个人帐户
要知道
那可是 100 年前的一万美金!
相当于当时一个美国工人
将近二十年的收入
美国农业部重金“请求”洛克
留在中国做长期考察,经费全包
有了经费的充足
他连夜在云南丽江
发放了“广告招聘书”
20 多个纳西族小伙
聚集在洛克身边
很快成了他的“员工助手甚至奴仆”
他让他们去帮他收集当地的
野史、八卦,人情
风俗,古董,奇物
他把这些“云南丽江大百科”
梳理文字,配上插图
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投稿发布:
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
受人尊重的土司活佛
层出不穷的土匪残忍
古老神秘的纳西民族
边陲之地的落后狭隘
祭祀仪式的风俗歌舞
许多配图浮光掠影但分明惊心动魄
很多内容虎头蛇笔但天机不可泄露
在西方媒体的鼓噪下
此起彼伏,受人关注
洛克给《国家地理》写的那些文章每篇稿酬高达1500美元
洛克成了《国家地理》的签约作者
只有洛克知道
这些原始资料的获取
都离不开纳西人小伙的辛苦付出
洛克用这些稿费
给纳西族“创作团队成员”
普调了让“当地人眼红”的高工资
云南土著居民
也被他阔绰的出手震撼
当地开始流传关于他超凡脱俗
有人说他是“外国王爷”
还有人说
他是什么都懂的“西方神医救世主”
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肃
各级政府官员,乡绅名士
土司,活佛争相与之结交
1926年前后的中国西南,西北
洛克在当地人眼里成为传奇人物
要风得风,要物得物
他吃的是“满汉全席”
他住的是“乡间别墅”
他喝的是“鲜奶佳酿”
他穿的是"皮鞋西服”
他配的是“美式武器”
他享受是“优待保护″
尤其是见了谁
都要让人尊称自己「洛博士」
在云南边陲
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让洛克
体验到了欧美世界
从没给过他的尊严和幸福
洛克深懂中国人的人情世故
顺水推舟“有意摆谱”
他不愿自己
像传统的探险家给人的模样
终是风尘仆仆
而是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
是一个身份显赫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你要想让别人相信你
是一个重要人物
你就得在荒野里如此生活。”
只有征服了横断山脉
才能让自己在
“土匪猖獗,战乱不断”的中国
从容立足
洛克是一个
不断需要用刺激和变化
来寻求生存乐趣的人
从寻找大风子树起步
洛克被横断山皱褶的自然风光
和其中的“东巴文化”彻底征服
他逐渐背叛了
他到玉龙雪山来的初衷
他从“对植物的研究”
转到了
对“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并企图思考
如果有一场毁灭世界的核战争来临
人类的文明在“地平线消失之后”
将逃亡避难于何处?
香格里拉莫非真是
对于洛克
对“东巴文化的痴迷”
和“对植物研究的疏忽”
美国国家农业部
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和
美国哈佛大学植物研究所
几乎同时中断了对他的经济援助
1930年代初
洛克已经完全没有了财路
然而他却义无反顾地变卖所有家产,带上所有积蓄
认定方向,全身心地投入
对纳西文化的研究
完成“纳西学之父”的脱胎换骨
1933年
从没有到过中国的英国作家
詹姆斯·希尔顿
仅凭洛克的图片资料
完成了《消失的地平线》畅销书
香格里拉的美丽神话传说
玉龙第一,第二,第三王国
核战争人类唯一避难所的“意想”
对49岁贫困潦倒的洛克
洛克认为自己一生
最重要的著作并不在植物领域
《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
才是他自己一生的最后归宿
不将它写好,自己将死不暝目
1949年,洛克被迫离开中国
此时的洛克
为研究纳西文化己经日不敷出
晚年的他只有靠朋友们接济
才能勉强度日
1962年,78的洛克
在夏威夷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
直至生命的弥留之际
他还向友人倾诉:
“与其孤单地死在这冷清的病床上,我更情愿回到丽江
那美丽的群山之中长眠于那片圣土
与其躺在凄凉的病床上
歌曰:
二十七年中国行
西南西北跋涉中
大江大河大征途
雪山雪水雪域情
横断中原如隔世
三江并流藏文明
寻找玉龙笫三国
避难人类核战争
香格里拉何处是?
托体同悲观苍生
无缘大慈“蓝月谷”
恍兮惚兮入梦境
日暮乡关家何在?
研读老子道德经
洛克之路非坦途
生命启示点心灯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2023年10月9号印心书屋草书梦在远方:李新明, 河南洛阳汝阳人,崇尚简约,追慕陶行知的平民教育理念,高山仰之(止),景行行之(止),虽不能至,心向往至。
精英主播简介
凤凰之歌 本名 钮玉凤,北京人,中共党员,原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公务员,中学高级职称。热爱文字写作,酷爱语言艺术,多次参加演讲比赛、文艺汇演、公益活动,现为多家朗诵团体成员和网上有声平台主播,《九江文学社》精英主播。愿用诗歌传播正能量,用声音传递幸福温暖,让退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用心吐字,用爱归音,致敬精典,感谢诵读。主编:洪新爱
组稿:放飞 石慧
制作:一束暖阳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告之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