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寸草心,绵绵老家情
——读董素英女士《老家岁月》之感

因为文字,我有缘结识了董素英女士,一位身材苗条﹑皮肤白皙﹑静得凝重﹑动得优雅﹑坐得端庄﹑行得洒脱的知性女子。虽然人已过天命之年,可她总是明眸皓齿﹑巧笑嫣然﹑卷发垂肩﹑衣袖含香,让我根本感觉不到年龄的痕迹;又因为文字,我和董素英女士有了默契合作,(2013年河北省散文学会春季年会上她任财务总监,我在她手下负责出纳),她的敬业﹑认真﹑执著﹑谦和﹑善解人意,又远远超越了文字……同样是对文字的痴迷,忙而不乱的深谈,注定了我们一相遇便视为知己的美好缘分。之后的日子里,我们时常相遇某个采风现场,携手聚谈,彼此鼓励,一句句温馨话语,一次次坦诚交流,让我们的友情不断加深。
秋意正浓,别样的喜爱化作特别关注,浏览在董素英女士《老家岁月》的宅门深院,天晴水绿﹑阳光大气﹑扶危济困﹑整洁文明,充满了勤俭﹑和谐﹑勤廉﹑仁孝﹑正直的盎然家风。不长的讲述,谈不上跌宕曲折却绝对扣人心弦,我一读再读,不忍释卷。作者用温情的追忆,悠然回忆了自己在红尘流年中为人女、为人妻、为人媳一路走来的屋檐下的喜闻乐见﹑悲欢祸福﹑酸甜苦辣,原汁原味地展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的心路历程,作者深情眷家,用心护家的悠悠情怀,渐次弥漫我心,一个个真实事件,一断断简单抒发,难以忘怀,所以忍不住要写几句肺腑之言。

《老家岁月》是一本装帧精美的小书,是董素英女士历时三个月,呕心沥血之作,承载着她夫家——张家——几代人的人事纷悠﹑世事沧桑,其中的民风民俗﹑任侠仗义﹑慷慨悲歌﹑爱恨情仇﹑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和家长里短……随着作者内心独白﹑心灵剖析,各个时期的精美影像、跃然纸上,仿佛锦上添花:“家大、业大、人多,给人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感觉。有自己不多,没我也不显少。娶来的媳妇几年还认不全家里的人,更别说张家的亲戚了。看着这个高智商、高素质的一家人,这个幸福祥和的大家庭,心想,我真幸运,如果说嫁入张家是缘分,那拥有他们则是我的福分。嫁入张家后,每日出入于这个´未知深几许'的宅院,我也曾引以为荣。那高大的宅门把大户与小户、尊与卑、高与低、大与小明显的区分开来。我也开始爱这两座大宅门了,爱它们投向我身上的、能给我带来鸿运的光芒。它令我自豪,让我满足。我爱这个家,我更爱他们。我把这个大家几乎看成是我爱的全部,也是我幸福的全部。我爱的是那么深,爱的又是那么坦诚、那么毫无保留。老家依然是家人们心中的牵挂。周末、五一、十一、中秋、过年,元宵节……等等,我们不会放过每一个可以团聚的有意义的日子。老家的饭桌上,没有山珍海味,珍禽异兽,有的是,北方的大锅菜,馒头,面条,粗茶淡饭、二锅头。然而酒樽、饭碗里盛满的却是笑声。每个人的脸上像绽放的花朵,笑容是那么的灿烂。我们为一天天长大成人的子女高兴,为我们这个因为爱而厮守了二十多年团结、和睦的家庭高兴”。 (引自原文经典段落)
这种亲情绕梁,甜蜜于耳,满桌的幸福,穿越时空的美好过往,动感十足,栩栩动人,既有女儿鸳鸯蝴蝶的梦想,又有女人锅碗瓢盆的操持,难以割舍柔肠百转的亲情把作者对老家魂牵梦绕的依恋一次次放大。这样深沉暖意的笔调,把那些本来很俗的家庭事件,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没有扎实的写作功底和丰厚的生活积累,绝对写不出这样生动感人颇有电影画面之感的香甜有序,五色斑斓。

她写心爱的小家:“我的大家族中的小家,没有因大宅门的存亡而受到任何影响,依旧重复着我们的幸福,2005年我在靠近城市第二中心大道,未来将成为石家庄市对外展示城市精神名片的槐安路旁边,购买了一套两居室的住房。聚管理到位、环境优美、人气最旺、生活方便、结构合理之优势;又符合既不邻近闹市,又不远离大街,关上门与世隔绝,走出去四通八达,动中有静,动静自如的居住要求。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城市化生活啊!看看已是两鬓如霜的丈夫、和青春已逝的我,我就想:都快到知命之年了,我们未来的路还能有多长,还有十年或二十五年吗?这都说不准。如今孩子已经长大,我们也算从泥坑里走了出来。快五十岁的人了,身体也开始走下坡路了,也该享享福了。 新家冬天是集体供暖,可以告别“裹着被子看电视”的日子了。夏天是空调,不用再受“蚊叮虫咬”之苦了。幽静的小区,繁华的购物环境。我想,那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况且,家里的取暖设施已经年久,也需要投资整修;而城中村改造的脚步声又铿锵有力的响在耳边,我和丈夫合计后,决定不再做无谓的投资了。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即已有了这个冬天不愁暖的新房,干吗还要烧那个费了劲也不暖和的土暖气呢” (引自原文经典段落)。身为一位孝媳、贤妻、良母,在改革车轮飞快旋转,经济数字螺旋转动的今天,从老家到小家,她没有野心,没有攀比,保守知足,这种融情于景发自心底的情感沟通,心灵撞击,让读者透过文字自由想象。她的语言仿佛天然有一种画面感:“我搬出了我的老家,这个令我为之付出了二十多年青春和心血的、到处都充溢着浓浓亲情,每一个角落都撒满欢声笑语的老家,随着我的乔迁而曲终人散”! “从这个大门里出来的人,让人仰目,它曾造福了几代子孙,也见证了张家几代人荣华富贵、生息繁衍、以及人世的沉浮;同是一个大门里出来的人,有的福星高照,仕途坦荡,一路青云直上,声名显赫;有的异乡拼搏,漂流四海,备尝酸甜苦辣;有的默默耕耘,一生无名无利;更有生不逢时,壮志未酬身先死的” (引自原文经典段落)
悲戚忧伤的语调,连着血脉,连着筋骨,像一杯醇醇的香茶,令人醺醉其中,甚至不用去刻意想象,就有种文字到画面的天然转化。作者身处曾经的沧海桑田,如今自然繁花似锦气如虹。很多时候,对于董素英女士来说,有滋有味缅怀老家岁月不过是一种留恋、一种怀念、一种疗伤,是在为自己深爱的夫家立传,为一段艰苦而幸福的生活作证。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时空如何转变,历史如何更迭,而流浸在作者心头对老家的喜爱始终未改:“在追求个性化空间、人性化自由的今天;在这个金钱能给带来一切的社会环境里,亲情似乎被人们所淡化,传统的大家庭甚至快被人们所遗弃;而仍然固守着传统道德教育的思想,还留有一方净土,能延续着我们这样一个大家庭的实在不多了”。 (引自原文经典段落) 这样语言生动,内容厚重,细节生动的文字,强烈地震撼了读者。作者的老家历经了拆迁城市化和市场经济,有太多的时代变革和生死离别,在传承中蝉变,在变化中融合发展,而回望一个家族在不经意间跨越的美好时光,注定是作者一生的温暖和习惯。
眼下,秋风荡漾,略有凉意,但在薄凉中,我感到阵阵暖意。静静回味董素英的《老家岁月》,没有复杂的细节描写,没有催人泪下的情感抒发,有的只是内心深处的讲不完诉不尽刻骨铭心的父母爱﹑婆媳情﹑妯娌亲,她的情爱光芒沐浴着每个家庭,也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细细品味,总有一番暖意深挚动人。

《老家岁月》作者 董素英,笔名夜莺,祖籍石家庄市振头村。中国散文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津冀作家村专栏作家。其作品散见《散文风》《范阳文丛》“原乡书院”读书平台。2009年散文《我的伯父张清化.》荣获第四届中国西柏坡红色散文作品二等奖。散文《吴桥漫步》被入选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精品库,六十年佳作典藏;散文《拜年的路》荣获河北省“大年的温馨”年俗散文征文大赛一等奖;散文《心碎的声音》获第三届“漂母杯”全球华人母爱主题散文大赛优秀奖。编辑出版《医者仁歌》诗集。

〔本文作者简介〕王璐,笔名:璐叶芳菲,六零后,石家庄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文字散见于各类书刊网媒,偶获小奖若干。个人文集《灵丝织锦》2016年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