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翰墨丹青画引滦
——40年前引滦入津写生回忆
杜明岑
1983年8月引滦入津工程接近尾声,天津人民企盼早日结束喝苦水的日子越来越近。我作为画家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毅然放下工作,奔赴前线采风写生。我选择当过兵、身体好、能吃苦、擅写生的画家孙芳结伴而行。
在20多天的时间里,我俩像战士一样身背画具,进行艰苦的“战斗”。以潘家口水库为起点,登上孤岛大梁庄(也称蝎子尖),然后沿着引滦入津路线顺水而下。头顶烈日,跋山涉水,往返三千余里,爬山四千余米,深入部队工地、战士营房、水库人家、山村农户、泵站机房、隧道支洞、闸涵管所......一面听铁八师领导讲述战士战天斗地的故事,一面思考构思画面、一面手足胼胝创作,一共记下了两大本速写笔记,两人完成一百多幅彩墨写生。
参加引滦施工的人民解放军部队不愧是英雄的军队,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这是一支多么好的军队啊!他们不仅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也同样用鲜血和生命建设祖国。为了打通隧道,驻津198师和铁道基建工程兵的20余名解放军战士,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我俩深深地被感动了。为了选择一个理想的角度,我们往往一连翻越几个山头,经常废寝忘食。为了画好潮白河泵站全景,爬上5米高的水塔顶,通过还未加固的令人目眩的天梯时,当场工人都为我俩捏一把汗,劝我们不要上去十分危险,但我俩还是在塔顶上画下全景图。为了完成一幅完整的创作,一画就是几个小时,蚊虫蚂蚁的叮咬,荆棘刺破了衣服,烈日嗮爆了皮肤,汗水浸湿了画纸,白纸反射的强光刺得眼睛作痛。这一切我们都顾不得了,都是为了尽快捕捉到这生动的建设工地画面。经常在山上创作,饿了吃几口馒头干,渴了喝几口被赤日烤热的壶中水。有一次,81师首长派战士登山送上了一包自制的冰棒,由于我俩太过于投入,忘记了吃,收笔时才发现化成奶水流在草地上,一群蚂蚁围着吸吮甜水。我俩将潘家口,潮白河、大黑汀、尔王庄、翠屏湖,工地施工现场,一一留在画纸上,二十多天过去了,我俩本来比较消瘦的身体又减轻了六、七斤,但创作激情却不断上升和深化,对引滦沿线的每项工程和所有的引滦战士。以及引滦沿线的村村落落一草一木都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对祖国的壮丽河山,巧夺天工的巨大建筑,使人震撼的工程工地,尤其是那无数可歌可泣的引滦战士的英雄事迹,令我俩奋起,催人泪下,挥毫疾书。我深深感觉到处处是歌,处处是诗,处处是画。当我跟随左副师长乘车在二十华里的即将收工的地下隧道行进时,当我们望着出水口晶莹的浪花,听着黎河明渠的急流欢唱时,特别是在三岔河口登上屋顶,参加全市几万人欢呼甜水引入津城庆祝时,我脑海中已经是画面入潮了。
制作:五子书屋
编后:几年前我们采访了杜老,杜老向我们介绍了曾经在一起王老师的故事。留下了这张宝贵的合影照片。今天是“引滦入津”四十周年纪念日,杜老把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发给我,我很激动。他常常发作品给我,我打电话征求他意见:是否可以转载这篇文章?他爽快的答应了。杜老能记着我,我和他仅仅一面之交,当我提到自媒体公众号《五子天地》,老人家说“记得、记得”。杜老真好!祝杜老健康长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