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作《铁道兵赋记》(下)
向德荣
点击链接阅读谈创作《铁道兵赋记》(上)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340712.html

我写的赋记,杨庆华战友过奖概括:“以记述为主,兼而议论、抒情,经过古代散文的千年流变,自创出一种写法上亦文亦白的赋、记,叙事、写景、状物,抒发铁兵情怀抱负,展示铁兵的博大胸怀,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归纳创作铁道兵赋记有以下特点:
第一,述史状物,铺陈事理。铁道兵只有35年的历史。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铁道兵广大指战员战胜重重困难,为战争的胜利,为祖国铁路建设事业,做出了丰功伟绩!中国铁道兵部队是世界上最顽强的铁路修筑者!在抗美援朝、援越抗美战场上,用鲜血和生命构筑了一条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和援越抗美的胜利,使祖国边疆的安全得到巩固,冲破和击败了美帝对中国包围的战略意图和野心,奠定了国内保障和强大支援的基础,为实现世界和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谱写了一曲曲慷慨而又辉煌的国际主义颂歌。在和平时期的1954到1983年,先后修建了52条国字号的铁路干线和北京地铁1、2号线等,共计12593公里,约占全国同期新建铁路总数的1/3。其中,修建的桥梁总长度为420公里,修建的隧道总长900公里,完成的土石方量总和达8亿立方米。在中国版图上铺就出四通八达的“钢铁经纬线”。著名诗人李武斌说《铁道兵记》是“一种宏大叙事”。
战友、武汉市纪委原副书记郭仲元赞扬:“《铁道兵记》写得非常好,文字简练,准确,概括得很好,很有意义。”郑建平主任说:“铁道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殊兵种,35年8314名官兵牺牲、59234人光荣负伤永远的背影,不散的军魂!”郑焕清说:“铁道兵是支在解放战争炮火中诞生的英雄部队,一个辉煌时代的缩影,是中华民族不朽精神的象征,那是战士青春燃烧的火焰,那是老兵心中圣洁的灵魂。我为曾经的铁道兵骄傲,我为书写铁兵精神的战友自豪!”黄海涛战友说:“铁道兵是我军史上特殊的重要兵种,是一支英雄的功勋部队。35年砥砺的彪炳伟业与山河同在;35年铸就的铁兵精神与日月同辉。曾经的铁道兵一员,倍感骄傲,无上荣光!”铁二代陶玲教授说:“阅读《铁道兵记》进一步加深了对铁道兵历史的全面了解,此文纵横铁道兵35年历史,包容重要史绩,是一篇非常重要的史料。”夏先荣战友说:“你对铁道兵的感情很深,写了很多文章。铁道兵战斗到哪里,你就写到哪里,把英雄铁道兵事迹展现于世人面前。”李友珍战友说:“每一篇赋都是倾情倾心之作,都是很全面的阐述历史史实,为我们了解自己的部队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巨大贡献!”姚才昌战友说:“铁道兵赋记,这是铁道兵的史记,也是中国军队历史的辉煌篇章,铁道兵是战争胜利的保护神,是国家基础建设的主力军,挥洒鲜血筑就国家钢铁长城,视死如归铁骨铮铮浩气长存。”陶作美战友说:“把铁道兵的古今事迹连成线,组成串,为消失的铁道兵唱永不消失的战歌!重现铁道兵35年艰苦奋战的画面,35年已成历史,但铁道兵功绩和铁道兵精神犹存!让世代永记铁道兵!”王滨兰战友说:“铁道兵记完整详细地介绍了铁道兵的前世后生,铁道兵的丰功伟绩已物化成一条条铁路、一座座桥梁,番号没了,但铁道兵精神永存。”丁玉霞战友说:“这些资料的收集整理是个庞大的工程,编辑更不容易,你的这种精神让人敬佩和感动!”冯生荣战友留言:“待见铁道兵追根溯源,如‘家谱’文章。”

许多战友和读者对具体描写某条铁路的赋作了点评。比如,对于《青藏铁路赋》的点评:郑建平赞扬:“青藏铁路壮丽史诗”。郑焕清说:“豪情才情铁兵情,情满青藏高原;路赋兵赋英雄赋,赋咏神州江山。”徐昌荣战友说:“洋洋洒洒数百言,文白交错,文采斑斓,行云流水,好文章!”王代学战友说:“拜读青藏铁路赋,如获至宝,上了生动的历史课丶艺术课。”龙文忠战友说:“文采飞扬,史料珍贵”!褚丽君战友说:“拜读战友大作,我只想说战友太有才了,一篇极美的青藏铁路赋看过,佩服战友的文采。”李淑红战友说:“《襄渝铁路赋》把铁道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髓写得淋漓尽致,也充分彰显出铁道兵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是为祖国铁路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军队。铁道兵勇显辉煌,铺路架桥勇上前,座座隧道贯通时,铁兵英魂筑彩虹!”李玉山战友说:“《襄渝铁路赋》用精辟的文学数据,翔实的历史资料,丰富的地理人事记载了该工程的决策过程和施工难度,这是历史的记忆和回顾,概述了铁道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战天斗地战火洗礼的丰功伟绩,为祖国、为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梁治洲战友说:“《襄渝铁路赋》,立意高远,叙事颂人,史料详实,用词激昂,言简意赅,有歌有泣,具有收藏价值。令参与过襄渝铁路建设的人读得心潮澎湃,给现在读者满满的正能量,给后代读者留下精神财富和研究资料。”
参加修建襄渝铁路的铁二师六团学生五连(女学兵连)排长郭建华说:“这些资料是可歌可泣岁月的痕迹,是英雄的铁道兵们艰苦奋战的历程!以赋的体裁记录和歌颂铁道兵精神,题材更加灵动耐读,直抒胸臆气宇轩昂。”熊莲池同学说:“《襄渝铁路赋》,我认真阅读并转发给我原所在襄渝铁路民兵团的战友群里,让他们了解更多的修建历程,增加忘却的纪念。他们回复反映很好!”许先林同学读《襄渝铁路赋》想起了他那时参加三线建设,地方以民兵师的建制抢修焦枝铁路、宜昌的鸦官铁路、403军工专线等战备路不辞劳苦日夜奋战的情景,所以对作者赋文中描述的战斗场景感同身受,钦佩至极!”孙绍文同学说:“壮哉襄瑜线,美哉铁道兵。垂青史,留千秋,激励后来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许德炳战友说:“《成昆铁路赋》又是一篇巨作佳赋。展开全文,既有宽度,又有深度,更有广度,朴实与豪华相融,真情与壮阔交织,起伏跌宕,波澜壮阔,是 一幅气势磅礴的壮美画卷。“姚才昌说:“你在查阅大量历史资料下,不辞辛劳写出了独一无二的《成昆铁路赋》,具有珍贵的历史和收藏价值。”一位叫赵莉的读者说:“《铁道兵抗美援朝赋》写得生动传神,紧张有序,大手笔,格调格局大,真实感人,时进处处彰显了那个时代的军人风貌,致敬那个时代的军人风貌。”我的小学老师邓德俊说:“读《铁道兵抗美援朝赋》。让人心扉震撼。详尽确凿的史实,构建了一幅中华民族钢铁的脊梁。一个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有敦实的脊梁!”湖北省委讲师团原主任杨建国夸奖此文:“有深邃的历史感,有教科书式教育功能。”
第二,食髓知味,粲然生辉。把议论写进赋中。力求写出思想和意境。铺陈和议论交错相间使用,生动活泼,在我写的赋中,还时不时地出现顿悟、警语,以求顿悟和升华。述史状物,有议论,必有感慨,有感慨才有顿悟,有顿悟才可能出警语,胸怀广阔,视通万里,思接千载,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飞瀑之下,必有深潭”。 如《登高英雄杨连第赋》写道:“敌军有制空权,我军有制敌兵。连第无登天阶梯,有长杆、铁钩;无先进工具,有榔头、钳子。工具简陋而重要,连第朴实而坚毅。凭着血肉之躯,历练钢铁之志。献身朝鲜,勇立潮头,与战友并肩战斗,让敌人望尘莫及。敌炸我修,随炸随修,随修随通,确保畅通。映中华民族之肝胆,昭我军众志之成城。”《铁道兵抗美援朝赋》写道:“志愿军如同插入敌人心脏之利刃,铁道兵好似支持利刃战力之刀柄。浩浩乎志愿军,钢铁长城,固若金汤;赫赫乎铁道兵,钢铁运输,经天纬地。鸿篇星光史,璀璨耀宙宇。” 《贵昆铁路赋》写道:“ 壮哉贵昆线,山一程,水一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千峦飞跃穿山洞,群山激荡贯苍穹。天地灵秀,惊煞万千游人;山水华英,隐含无数峥嵘!”在《成昆铁路赋》中写道:“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风景旖旎,壮丽卓绝,疑天开云路,造人间平川,天堑变通途,巨龙穿崇山。英雄史诗兮,百世流芳。”《襄渝铁路赋》写道:“浩瀚长江与黄河,同为华夏母亲河,纳万脉,总是同源。巍巍襄渝与成昆,亦是祖国大通脉,连千路,岂非三线。钢铁大动脉薪传百代,英雄铁道兵彪炳千秋。”就是为了升华战场抢修和和平修建铁路的意义。也体现了对文章的起承转合。

第三,现代语言,通俗易懂。使用现代汉语语言当代人的特长和习惯,即用现代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日常写散文、写小说、写现代诗歌,都是用现代语言。一些诗人创作古典诗词,用的也现代语言;同时,现代人写赋,不是给古人看的,是给今天的人看的,也希望传给后世人看的。自然应该用现代语言写赋,且不限制是否使用古韵或新韵,更不受平平仄仄的约束,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读音押韵。在语法上,一切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进行修辞造句,尽可能少地使用生僻的字和生僻的典故。运用了各种形式的对偶句、排比句。力求语言流畅,词句华美。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是应用大众化乃至口头语写赋,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在句式上多样。我不会写诗填词,本能地打破四、六言,来个三、四、五、六、七言甚至十来字“一齐上”,相间交错,方显参差美,或用诗散相结合体式,这样读起来,就会有声有色、起伏跌宕、生动活泼,有滋有味。比如在《嫩林铁路赋》中是这样描写铁三师、铁六师、铁九师开进嫩江至塔河段的,铁路沿线无人区。“大雪漫舞,狂风嘶鸣,漫天皆白,原始冰库。三个师,三路进,背行囊,扛锹镐,冒着严寒,日夜兼程,上坡,下坡,深一脚,浅一脚,爬雪山,穿森林,风雪无阻,披荆斩棘。宿营了,搬来石头,垒起灶台,拾得木柴,升起炊烟。夜幕降临,铲开冰雪,搭起帐篷,行李铺成大通铺,半夜时常被冻醒,早上起来,抖开雪霜,打上背包,继续前进……”有两言、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都是大白话,使人身临其境。学兵战友宜保华说:“仔细看了您写的赋,很了不起。能写赋的人都是大手笔,做大文章的人。而且是学识渊博,通晓历史,文学造诣深厚之功底。非常佩服你活到老学到老的孜孜不倦笔耕不辍的精神。我认为你这样用大白话写赋,写得很好,起码是我看懂了。有些‘高大上’的文章读解起来有些费劲。你的文章我喜欢。”我在写作中尽可能做到构思奇妙,造语新颖;文辞秀美,语言精粹。无典不成赋,适当用典,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如在《引滦入津赋》中写道:“寻觅足迹,古有李冰治水;流光溢彩,今有引滦入津。潜行幽燕,历阅古今。‘峡谷影蜿蜒,潜形阅古今,何不夹风云,与世作甘霖。’元朝诗人美好愿景,七百年后变成现实。”
第四,时间数据,岁月留痕。时间是历史的雕塑家,它镌刻着奋斗的年轮和轨迹。我描写铁路线建设都写明了起始和竣工的时间,通过时间表达修建这条铁路的历史背景和指战员施工效率功绩,数据具备准确性、直观性的特点,往往可以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受。比如在《铁道兵抗美援朝赋》中写道:“一九五二 年二 月九日起,连续七十六天,被炸二十六次,投弹七千多枚,弹重九千多吨。高山岩岩,风雨发发,炸得石山削矮平,毁至江水改道行。好乎!铁一师第一桥梁团三营九连:随炸随修,再炸再修,伤亡九十九人,血染百岭川桥。青史留名。”这里用数学表达时间、单位和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英雄。在《包兰铁路赋》中写道:“沿线气温变化,高则零上三十摄氏度,低则零下四十摄氏度;沿线年降水量,少至二百毫米,多达六百毫米;沿线年蒸发量,少则一千七百毫米,多达三千二百毫米。”这里用三组数学排比,描写铁道兵所处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第五,收集资料,详细注释。如《铁道兵援越抗美赋》,参考文献的就有:张金春、昊大中编著《铁军雄风——铁道拴援越抗美战争纪实》,张金春、百夫长主编《硝烟弥漫的铁道线》,陶玲主编《铁血雄师——援越抗美中的六支队及一支队五大队》,湖北省仙桃市援越抗美老战士编辑的《难忘的岁月——援越抗美忆文辑》,张锁龙撰写的《援越抗美中的第一支队》,包金亮撰写的《援越抗美故事》,刘尊鑫撰写的《永不忘却的援越抗美》,史锡腾撰写的《友谊关外难忘岁月—援越抗美生活纪实》,昝金华提供的一支队援越抗美资料,陈汉彪、王祖平、秦尚振、胡以然、叶务生、向阳、杨代均、梁治洲、黄孝林、答帮畴、孙雅清、陶桓新、周良国、陶作美、肖水清、李玉山、夏先荣、杜国元、付承文、徐荣凯等战友提供的援越抗美书籍、文章、图片和视频资料。
2021年10月3日,收到了潘成忠副团长寄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铁道部第十二工程局志》和他写的《解放战争抢修铁路纪实片段》《抗美援越抢修铁路》《援越抗美抢修铁路纪实片段》等文章。对于主要参考文献,其他各篇都作了记载的。有些内容,在正文中表达比较精炼,为让读者明了,又有文章后面作了注释的。注解,就是对某一事物进行添加注释说明,写明参考文献既是对文章有关内容佐证,也是对原作者著作权的尊重,还是对文章内容一种扩展 。

在写作过程中,我参阅了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开办的铁道兵文化网、以刘政湖为站长的铁道兵战友网在发表的相关文章。特别是参阅了梅梓祥公众号的文献资料,梅梓祥被誉为“铁道兵文物收藏家”。在李友珍战友建议下,我撰写的《梅梓祥收藏铁道兵文物赋》。李友珍说:“梅梓祥主任竭尽全力热情讴歌铁道兵前所未有。向老师恢宏大气上档次描写恰如其分,代表了大家的心愿!”郑焕清说:“梅梓祥为收藏发掘弘扬铁道兵精神文化,四十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成就斐然,可敬可佩;向德荣赋咏收藏,诗写梓祥,匠心独运,可歌可赞!”姚才昌赞扬梅梓祥“情为铁兵所系,物为铁兵所收,文为铁兵所写。文章作者精耕细作,旧体新赋,展示出文中人公矢志不渝、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成就斐然的正能量形象。”王林山战友是原铁四师司令部科长,中铁十四局处长,参与统稿《中铁十四局志》,他为我提供他所在铁四师修建京原铁路资料,并修改斧正《京原铁路赋》。
陈汉彪、姚才昌提供了他们参加修建南同蒲铁路复线的资料,我创作出了具有百年历史的《同蒲铁路赋》。那段时间,陈汉彪先后任铁道兵二师第六团第三营营长、第二师作训科副科长、科长,姚才昌在六团试验室工作,后任中铁十二局一公司实验室主任,姚才昌还帮助我扫描数百页资料,并校正部分文章。洪承惠、王民立战友阅读《成昆铁路赋》后,及时指出文中不妥之处,后来洪承惠寄送他撰写的《成昆铁路纪实》上下册,供我学习参考;还参考了王民立的一些文章,王民立以笔名“女兵讲历史”讲述了许多铁道兵真实故事。铁二代魏建蓉提供她父亲魏武宁(高级工程师,原铁道兵五师科技科副科长)参加贵昆铁路建设文章,支持我创作出《贵昆铁路赋》。
《中国后勤部队六支队记》初稿形成后,请《铁血雄师》主编陶玲斧正时,她非常认真修改,专门购买越南地图核实当年抢修公路的详细地址,经她几次修改才定稿。她说:“以文赋的形式,对援越抗美六支队的光辉业绩进行了高度浓缩和概括。文字生动简练,表达到位明了,读一读,了解一段历史;看一看,增长一些知识。”张锡祥战友点赞《六支队记》,“椽笔点纸字成金,浓墨一洒出雄文。”秦厚全战友说:“《六支队记》比较客观地向读者介绍了六支队官兵在血与火的援越抗美斗争第一线,战天斗地,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国飞机斗,作出了巨大牺牲,取得了辉煌业绩!作为当年曾为援越抗美的一名老战士,对向德荣老战友辛勤工作表示由衷的钦佩和诚挚的感谢!”
两年多来,在战友们的帮助支持下,我共写了28篇、11万字的铁道兵赋记,经过修改完善后,也想结集出版,如出版,这本“书”,也算一位铁道兵老兵从一个侧面提供的一份传承铁道兵文化、弘扬铁道兵精神的历史资料吧!
(全文完)

作者向德荣,湖北仙桃人,1968年3月入伍,铁道兵二师六团战士,服役5年,其间参加援越抗美1年半,1976年9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曾任湖北省总工会副主席、巡视员,2011年1月退休,出版著作13部,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槛外人 202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