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践行一带一路,坚定文化自信,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世界了解汉画,让汉画走向世界,初心不忘,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
河南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从盘古、夏、商、周时期,八百里伏牛山,灵山秀水,南都古城,源于天地之精华,绵延千古史,南阳古文明在中国也是泱泱之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之气,自古至今,人杰倍出。现代出现多少名人、名家,共和国开国到今天南阳出了百位将军,百位省、部级高级干部,二十二位院士,南阳人杰地灵。
人物他们有张星江、冯友兰,董作宾,别廷芳,姚雪银,彭雪枫,栗在山,杜风瑞,袁保华,杨廷宝,袁睛棠,二月河,王永民……等等。
龙凤之仙境之地,古代出现多少帝王及皇后、光武帝刘秀,皇后阴丽华,刘秀封二十八宿大部分是南阳人,将相,英雄、好杰,名人、名家,封侯拜相之地,如博望候张骞,冠军候霍去病,新都候王莽,栎阳侯景丹,淮陵侯王霸等等侯爷,封侯拜相多达上百人,大汉风范,南都帝乡,楚风汉韵,人杰地灵,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南阳十二圣人名家己经为南阳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接受人们的祭拜和瞻仰,传承弘扬民族正气,发扬民族精神,文化自信,文化强国。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助力南阳副省级中心城市。宣传南阳文化是我的使命。
南阳古代12大圣人

一、 2800多 年前南阳建城始来自 申伯公
德圣 申伯公,西周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建筑家,申国开国君主。西周宣王七年(前821年),为了遇制南方势力不断掘起的楚和淮夷,周宣王封其母舅申伯于南阳建立申国,申伯开始建筑申国城,
这是南阳建城始祖。同时他改进石、独山玉、陶生活用具,发展金属生产工具,扩大黄牛饲养,野猪训养,鼓励国人垦荒,并加强战车与水军建设,有效地阻止了楚国势力的北进。为南阳农业,水利,独山玉加工及城市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宣王中兴″作出了积极贡献,让南阳的古文明提前八百多年,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载入史册。
申伯称德圣,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除暴安良,扶幼主不称君的人 。二代君主申侯,倾西周建东周,扶外甥宜臼即位,史称周平王,申侯之女即二代申后,一朝二皇后,那个时代的申家女儿也是国家栋梁,郑国也是申家外亲。其后代走向全国,人才辈出。
申、谢、姜、吕、一家亲。为纪念申伯公,南阳申伯公园马上开建。

二、谋圣姜子牙
姜子牙公元前1128公元前1016.吕尚,姜太公,姜尚,(春秋战国时吕国人今南阳卧龙区王村镇)西周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辅佐周武王灭商,齐国始祖。
姜太公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确实称得上是奇人、奇事、奇男子。综观太公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最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
姜太公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还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

三、商圣范蠡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
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爱情家。
“鸟尽弓藏”主人公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越国相国、上将军。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兴越灭吴,后隐去。著《范蠡》兵法二篇,今佚。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虽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文武双全。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之后被拜为上大夫、相国,辅佐越国勾践。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成就霸业,又被封为上将军。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传说范蠡越胜后带西施走天下。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至唐朝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配享武成王庙,被追封为古今六十四名将(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朝时期,配享武庙。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因范蠡一生艰苦创业、三致千金, 又能广散钱财救济贫民且淡泊名利的商人形象,以及巨大的经商思想理论的影响力,在范蠡去世后,逐渐被后世尊之为财神、商圣、商祖,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画像。范蠡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后裔,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四、百里奚
春秋著名政治家
百里奚(约前725—前621年),姜姓,百里氏,名奚,字子明,南阳人。
本是虞国大夫。晋献公假途伐虢后,灭亡了虞国,俘获百里奚。作为秦穆公夫人(穆姬)的陪嫁奴隶送到秦国。百里奚逃离秦国,回到楚国宛邑以牧牛为生。秦穆公闻其贤明有雄才,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之中换回后,迎入秦国成为大夫,人称“五羖大夫”。主持秦国国政期间,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辅佐秦穆公倡导文明教化,实行“重施于民”的政策,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开地千里,称霸西戎,统一西北地区,促进了秦国的崛起。史载百里奚“三置晋国之君”,“救荆州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使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为秦国崛起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牢固基础,堪称一代名相。秦穆公三十九年,去世。

五、张释之(生卒年月不详),字季,汉族,堵阳(今河南南阳方城)人,西汉法学家,大法官。
汉文帝时,张释之捐官出仕为骑郎,十年未得升迁,后经袁盎推荐,任为谒者,因向文帝陈说秦汉兴亡之道,而补任为谒者仆射,累迁公车令、中大夫、中郎将等职。后升任廷尉,严于执法,当皇帝的诏令与法律发生抵触时,仍能执意守法,以执法公正不阿闻名。时人称赞“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汉景帝即位后,因张释之曾弹劾时为太子的景帝“过司马门不下车”,将释之谪为淮南国的国相。
由于张释之得罪过汉景帝,一年后,被贬为淮南王的国相。不久张释之就去世了。法治社会的执行人。

六、邓禹(2年-58年),字仲华,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邓禹年轻时游学长安,与刘秀交好,新莽败亡后往投刘秀,劝其以河北为基地,收揽民心,待机取天下,以此深得信任。后率军镇压铜马起义军,又破更始将王匡、成丹诸部于河东,协助刘秀建立东汉。刘秀称帝后,邓禹被拜为大司徒,封酂侯。旋渡河入关,多方招降,所
部号称百万,一度入长安,后屡为赤眉军所败,以致全军覆没,逃归宜阳,被罢免大司徒。后拜右将军,更封高密侯,以特进奉朝请。明帝时进位太傅。永平元年(58年)

七、大司马吴汉
吴汉(?—44年),字子颜,汉族,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二位。
吴汉曾任新朝宛县亭长,后在渔阳郡贩马为业。更始元年(23年),被任命为安乐令。后归顺刘秀,封偏将军、建策侯。此后,吴汉斩杀苗曾、谢躬,平定铜马、青犊等流民军,协助刘秀建立东汉。
刘秀称帝后,吴汉任大司马、广平侯,先后扫灭刘永、董宪、公孙述、卢芳等割据势力。吴汉死后,谥号忠侯。

八、张堪
张堪,字君游,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南阳郡豪门大族。 张堪很早就成为孤儿,张堪把父亲留下的数百万家产让给堂侄。16岁时,张堪来到长安受业学习。张堪的品行超群,诸儒都称张堪为“圣童”。
公元39年到46年期间,张堪拜渔阳太守。张堪是个文武全才,在军事上,打得北部匈奴不敢南犯,经济上创造性的落实了光武帝刘秀的休养生息的国策,出现了史学家称为的“渔阳惠政”。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我国东汉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就是张堪的孙子,东汉张堪首次把水稻大面积种到北京地区。

九、科圣张衡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渔州太守张堪的孙子,张衡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
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科圣”。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十、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十一、诸葛亮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年少时在南阳郡,南阳卧龙岗;隐居躬耕垄亩,善计谋,通兵法,留心世事。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和好西南各族,东联孙权,北伐曹操的策略,即所谓“隆中对”。后为刘备主要军师。在联孙攻曹之际,大败曹操于赤壁,取得荆、益,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三分天下。曹丕代汉,他支持刘备称帝,任丞相。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并决议政事。他曾率军五次北伐,两出祁山(今甘肃西河西北)以图统一全国。任丞相时,励精图治,任人唯贤,赏罚必信,推行屯田。诸葛亮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等,被称为“天下奇士”,著有《诸葛亮集》《出师表》《诫子书》等。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享年五十四岁,葬定军山,追封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桓温追封他为武兴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十二、王鸿儒、
王鸿儒(1459-1519),字懋学,别号凝斋,明·南阳府(今河南省南阳县)人。少小聪慧,敏悟绝人,家贫为府书佐。书法欧、颜,作字端劲有古法。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中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出为山西提学佥事,进副使,官至户部尚书。明朝前、中期著名诗人、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
人物经历:少小聪慧,敏悟绝人,聪悟天成,书过目成诵,家贫为府书佐。8岁时在本村义学教师的关心和资助下入学受教,14岁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县学。书法欧、颜,作字端劲有古法,时有“南阳才子”之盛誉。由于学习克苦用功、出类拔萃,引起南阳知府段坚的高度重视。段坚爱其书,留署中亲教之。遣入学校为诸生,遂举乡试第一。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丁未科中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出为山西提学佥事,进副使,俱督学政,南京户部侍郎,吏部右侍郎,官至户部尚书。为官清正自持,吏民爱戴。其学务穷其理,家富藏书,为世推重。在从政生涯中,勤勉努力,且颇知法度,是故政绩卓著;更是一位学者,博古通今,且治学严谨,影响到为政为生为文的态度:尚实而恶虚,甚至质朴过甚,有些古板。一生积极入世,虽则晚年因病等萌生退意,但终未归隐。生平在《明史》、《吾学编》、《列卿记》等有传。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病卒于任上,终年60岁,谥文庄。家富藏书,卒后,后人撰有《王文庄书目》2卷,今已无考。著有《凝斋笔语、《王文庄公凝斋集》(4册)等传世。
正史记载
《明史·列传第七十三》
王鸿儒,字懋学,南阳人。少工书,家贫为府书佐。知府段坚爱其书,留署中,亲教之。遣入学校为诸生,遂举乡试第一。成化末,登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累迁郎中,擢山西佥事,进副使,俱督学政。居九年,士风甚盛。孝宗尝语刘大夏曰:“藩臬中若王鸿儒,他日可大用也。”正德改元,谢病归。刘瑾擅政,收召名流。四年夏,起为国子祭酒,以父丧去。再起南京户部侍郎,历吏部右侍郎,寻转左。十四年迁南京户部尚书。甫履任,宸濠反,命督军饷,疽发于背,遂卒,谥文庄。
鸿儒为学,务穷理致用,为世所推。左吏部,清正自持,门无私谒。
弟鸿渐,乡试亦第一。以进士累官山东右布政使,以廉静称。
人物年谱
天顺三年己卯(1459年)1岁 出生于南阳府(河南省)南阳县陆营乡孟家村(今王宅村)。
成化二年丙戌(1466年)8岁 在本村义学教师的关心和资助下入学受教。
成化十一年乙未(1473年)14岁 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县学。
成化十一年乙未(1475年)16岁 在参加知府段坚为选拔人材举办的由40多人参赛的“才子宴”上考取第一名,荣获“南阳才子”之盛誉。并选录前8名,其中7人留在府、州、县中当吏员,知府段坚唯将其送豫山(独山)书院深造,免缴学费并以自己的俸禄予以资助。广交了包括3位王爷在内的一大批朋友。
成化十三年丁酉(1477年)18岁 学业完成,应段坚邀请到府衙当书佐,初出茅庐即以优异的政绩受到知府段坚的青睐。
成化十四年戊戌(1478年)19岁 段坚提升为做提学副使,协助教授管理南阳的教育文化事宜。
成化十八年壬寅(1482年)23岁 按段坚的计划辞去府衙职事,与吴萍成亲后读书备考。
成化十九年癸卯(1483年)24岁 秋参加在开封举行的乡试。此乡试共录取40名(举人),考取第一名,荣获“解元公”盛名。以上都是段坚为关心和培养步入仕途而做的具体安排。时知府段坚病,乡试后回到南阳,料理知府段坚病疾。长子王可恩出世。
成化二十年甲辰(1484年)25岁 左右料理知府段坚病至卒,并放弃了会试机会。在家认真读书为参加下一届会试作准备。时鸿儒跟着段监在府衙内干了几年小吏,手中有了点积蓄,在孟家村置买了30多亩土地,雇了两名长工帮助父亲料理农活,依靠劳动所得,家里盖起了7、8间瓦房,用砖砌起了院墙,生活比较富足。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年)28岁 次子王申邑降生。参加会试,考中二甲第六名,赐进士出身,步入仕途。原定留在翰林院任检讨,但由于万安、刘吉等人的干扰被改为南京户部主事。去金坛赈灾,铲恶除暴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被授为户部员外朗,官职由六品升为五品。之后在淮安、风阳摧税,惩治贪官、恶霸,又著廉绩。
弘治四年辛亥(1491年)32岁 升迁为工部朗中,携夫人及二子到京城做官。在任其间对所经办的各大建筑工程精心管理、精打细算,为国家节约了大量银两,而自己两手清风,一尘不染。经常寄银两回故里孟家村,家中购买了田地建起了新房。再就是胞弟王鸿渐成亲后,许家、吕家陪嫁的东西多,藉此又盖了不少房屋,已变成了三重院落,数十间房子,特别瞩目。更重要的是由于王鸿儒、王鸿渐双双成为解元公轰动了整个南阳,故世人改称孟家村为王宅。
弘治九年丙辰(1496年)37岁 被调任为山西佥事(按察使的佐理官,四品),历任4年,其间审理、处理了大量冤案、错案,确保了一方平安。后晋升为山西提学副使,成为一省专管教育、文化的地方高级行政长官,使山西的文化教育、名胜古迹建设、戏剧等事业获得极大发展。
弘治十八年乙丑(1505年)46岁 孝宗帝卒,其儿子朱厚照(武宗)继位后宦官当道,忠良受气。
正德元年丙寅(1506年)47岁 辞官还乡。时可恩23岁,次子王申邑19岁。回乡后,适逢母病及卒,守孝3年。其间写出“凝斋笔语”留于后世。
正德四年己巳(1509年)50岁 被任命为“国子监祭酒”,为国家最高学府的最高长官。时夫人吴萍在家照料父亲,后娶刘文娟为妾。父病及卒再次回王宅赴丧。数月后三子王协邑出生(刘文娟生)。
正德六年辛未(1511年)52岁 长子王可恩28岁,中进士,被任命为望江县承。
正德七年壬申(1512年)53岁 朝廷任命鸿儒为南京户部侍朗(尚书副职)。时次子王申邑25岁,庠生。在任3年,主要的政绩是抓好纸币印制、铜钱铸造和金融、财税、商业、外贸的执法,办了许多利国利民之事。长媳李兰君于望江生下长孙王汝愚。
正德九年甲戌(1514年)55岁 春长子王可恩31岁,调任山东宁阳当县令。
正德十年乙亥(1515年)56岁 被调入京城,担任吏部右侍朗(二品),成了朝廷要员。主持考察官吏政绩、官职任免、选贤任能、罢免冗官、惩治贪官、奏提留办事公正而有成效的官员等成绩卓著。
正德十四年己卯(1519年)60岁 被任命到南京去当户部尚书,官职提升一级,成为朝廷的一品官员。时次孙王汝鲁降生、王可恩调任池州通判。新上任之初即触及南昌宁王宸濠谋反一案,受命督军饷,父子共同上前线,历42天官军破判王。九月九日因搭背疮发,医治无效而卒。灵柩归里之日,南京10万人送行。在宛城,王爷亲率仪卫部队开道为其送终,大小轿50余顶,车辆100余乘,加上各色执事、陈设、百耍、乐人,浩浩荡荡,摆有3、4里地远,葬于王宅村东北角。朝廷谥为“文庄”。其陵园占地100多亩,内有朝臣名仕的题词数十首,墓西道旁立下马碑一座,文官到此下桥,武官到此下马。
嘉靖元年壬午(1522年)冥寿63岁 世宗朱厚熜坐朝后,令南阳知府在其陵园内重修三门、碑楼、祠堂等,建筑宏伟,金碧辉煌,极一时之盛。
王鸿儒天资聪慧,过目成诵;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进士,历任南京户部主事、山西提学佥事、副使、南京户部侍郎、吏部右侍郎、户部尚书;为官政绩斐然,治学博古通今。清洁仪表,正气凛然,人民的好父母官。
王鸿渐(1462—?),王鸿儒弟,因照顾家人,多次错过会试机会;明嘉靖二年(1523年),年逾六十方才得中进士,官至山东右布政使,有良好政声。王鸿儒、王鸿渐墓位于南阳卧龙区陆营镇王宅村。王鸿儒后人也是人才济济。






王敬敏,笔名伏牛子,中共党员、军旅书画家,河南南阳市人,出有(楚风汉d韵)、(中国瓦档)一书。发明家,有国家发明专利十二项。中国彩色汉画十二生肖国家商标注册。以研究汉画为主,汉文化学者,中国汉画馆首任馆长,河南大爱汉画研究院院长,中国毛体书画院理事,河南省易经协会顾问,中国网上电视台汉画艺术研究院长,中国网上电视台全国汉画产业联盟主席团主席,中国彩色汉画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彩色汉画十二生肖国家专利,全国汉画书画名人名家一带一路精品万里行巡展组委会主任,中国新能源电动汽车转换器创始人,发明人。中国彩色汉画国家商标注册。中国彩色汉画十二生肖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收藏价值,展现中华文化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向世界展现可信可尝可敬的中国生肖文化。08年北京奥运会展,北京故宫展,台北故宫展,鲁迅博物馆展,北京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收藏,军事博物馆展,上海世博会展,香港,韩国、日本、中国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汉画展,郑州国际会展,广西柳州展,扬州,杭州展,中国将军部长书画展,全国农运会展,参加全国汉画书画名人名家大型精品展。文化部汉画艺术考评组长,中国丝绸之路网主席团秘书长,秦汉唐书画院秘书长等等,中国彩色汉画:被国际、国内、名人名家,企业家,党、政、军、国家政要及博物院、文化馆等等收藏。王敬敏收藏的瓦当、汉画像石、汉画像砖多达二千多块,收藏汉画五千多幅。中国彩色汉画作品被联合国科教文收藏,其108米彩色汉画长卷创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师,被誉为“汉画泰斗",国家级德艺双馨汉画艺术大师。
中国汉画简介
始于中国汉代的汉画像石、汉画像砖、瓦档。世界独有,为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宝。汉画像石取石为纸,以刀代笔,以机何圆图案为主的表现形式,不追求对自然的一味模仿。汉画追求神韵,实出整体的形似和动势。楚风汉韵 ,大汉风范,是中华民族形成以来来第一次在绘画上自由纯熟的驾驭,是祖先智慧神思在艺术天地里的自由奔驰 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彪炳千古,传承万世 ,称中华一绝,汉画像石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逾千年不朽的瑰宝,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它以石刻的艺术形式,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与意识形态形态,蕴含着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鲁迅、郭沬若、董作宾、田汉,、王永铭、二月河、王敬敏、李永建、宋大海、汤清海等等学者专家首先发现画像石刻,并认定为汉代遗物,经过搜集,研究 开发,文创,创造出彩色汉画 ,彩色汉画,名扬天下。和谐盛世的收藏使中国汉画显示现更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 文物价值,艺术价值。观赏彩色汉画,既可以进行艺术鉴赏,又可以升华心灵,收藏彩色汉画,即是收藏瑰宝,收藏财富 ,又是收藏人生之福运,实为和谐盛世收藏及馈赠之极品,收藏。绝非蒙昧俗人。汉画。锁定蒼生神韵。古典古色古老古香汉代汉画艺术,知识传承历史文明文化留存下来传于后人。
什么叫汉画拓片?
中国汉画拓片是世界最早的照相机、印刷机、复印机,把汉画像石和碑文复制下来。
传拓技艺是我国古人们的一项了不起的发明。
就象今天的印刷厂和照相机照像合二为一,见物照下来,印刷出来,拓片就是古代的照相机印刷厂,照了像在通过印刷机印刷出来一幅画一样。汉画拓片是古代的照相印刷技术,复印机都复印过来。
大地苍茫,星汉灿烂。只有大汉王朝才能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历史,大汉盛唐,当今繁荣盛世中国。 穿越历史时空,触摸汉文化汉画艺术,汉代以来只有大文豪们玩拓片,古人们对拓片可是当宝贝的。象对得生命一样,研究古文化之用。在古代拓本与古籍一道,构成了记载,保存和传描中华文化文明的纸文献主体。使用宣纸和墨汁将汉画像石,汉画像砖,碑文,瓦当的图案和文字清晣的拓下来,这是古人高超的技艺水平 ,也是古代艺术在现,这叫汉画汉拓,传统拓,汉代才发明出纸和汉拓,古为今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非遗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守护传统,传播非遗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中国汉画,天下绝响。彩色汉画名扬四海。国宝汉画,中华一绝。中国彩色汉画十二生肖,画之灵,国之魂,铸造繁荣盛世中国。
让我们携手传承、传播非遗文化,共同弘扬中华文明,为民族自信添砖加瓦,让非遗之花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注解汉画拓片: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给你们介绍一下拓片制作:拓片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将原版文物拓印到宣纸上来保存和保护文物,拓片创作是一种非常高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艺术形式,如果您对汉画拓片创作感兴趣不妨来尝试体验一下,您的心灵世界会有提升,相信您一定会喜欢上这种汉画艺术形式的,它可以让人们近距离观察和欣赏文物的细节。
拓片有几种拓法,传统拓,考古拓,黑色拓,艺术拓,彩色拓,多彩拓,阴拓,阳拓。
什么叫彩色汉画拓片:彩色汉画拓片是用国色加特殊原料拓的汉画叫彩色汉画;用有朱砂,降真香陨石粉等原料。阳气提高,保佑平安 ,达到阴阳平衡。
为什么叫汉画;我们在二千多年前汉代留下来的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砖上拓印下来的画叫汉画拓片,因为在汉画像石上拓的画才叫汉画,相我们说的汉语,汉字,汉服,汉舞,汉印,男子汉,女汉子,汉民族等等汉代元素。
国宝汉画,大汉风范,大汉,盛唐,当今盛世繁荣中国,楚风汉韵,南阳是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
王敬敏彩色汉画频道
致力于三大领域
汉学 | 汉画 | 传拓
国宝汉画天下绝响
联系电话:15238173338(王敬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