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淮文学》编委:
刊名题写:文锋
顾 问: 华 晓 春 姚 化 勤
主 编: 肆月春风
执行主编: 冰波 颜力
副 主 编:一骑红尘 袁辉
总监校对: 冰波
校园征稿:小石
宣传部: 高山峻岭
发行部:春生 小石
企业广告策划:文锋
编 委:肆月春风 冰波 一骑红尘 春生 小石 高山峻岭 刘伟华 刘刈 于广 蓝天白云 韩 镯 冰 清 兰 子(以姓氏笔画为序)

★散文馆
●蝉(散文)
马学令
蝉在地下,但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模样,它一身土黄,像庄稼人的皮肤,俗称“爬蚱”。
我观察过爬蚱蜕皮的过程:它紧紧抓住树皮,从后背中间缓缓地裂开一条缝,缝越裂越大,蝉的头部先从裂口处拱出,然后再一点点向外努力蠕动——那是一个缓慢而痛苦的过程,极像人类母亲十月怀胎后,艰难的分娩。蝉继续用力,真怕它一不小心失去平衡,从高高的树上栽落下来。蝉终于从壳里爬了出来,头部变得硕大,突出的眼睛分列两侧,皮肤柔软,像刚出生的婴儿,颜色淡黄,蜷缩的双翅渐渐伸展开来,轻纱般透明,皮肤渐渐发黑变硬。
它稍稍休息,又继续向上爬去,不管途中遇有什么障碍,它都要义无反顾地奔向近边或远处的树枝,一直向上攀援,最后停歇在一个合适的高度。此后、蝉的生命历程中最壮烈的时刻来临了:蝉已蜕去身上那层薄壳的束缚,来一次重生。只有这样,蝉才能挣脱羁绊而展翅高飞,飞向更远的天空。
早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蝉迎来了新的一天。在早晨朗朗的光辉里,你会发现树上挂着一只只蝉的外壳——蝉蜕,薄而透明,那是蝉的影子。生命的肉体离开了,它留下了一个美丽空虚的外壳,从此,独对晓风残月。
新蝉开始一试歌喉。终于,一声嘹亮的蝉鸣在树梢上骤然响起,霎时间,像受了感染似的,周围所有的蝉都加入了这夏日舞台最壮观的大合唱,从早到晚,不知疲倦。
我久居乡下,每到炎夏听到头顶上到处鸣叫的蝉声,我就会仰望高高的树梢,陡然升起几分敬意。
(转自于《散文选刊》2017年第八期)
★作者简介: 马学令,河南太康人,出生于1965年4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周口市作协会员。小说、散文、诗歌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神州文学》、《中国诗歌》、《河南科技报》、《大河文学》、《河南日报》、《周口日报》、《北方文学》、《山东诗歌》、《河南诗人》、《山西青年》、《青年导报》等报刊杂志,部分作品获奖。

●丰收村
文/范友军
金黄的玉米散发着诱人的芳香。田间一派丰收的新景象。
—一题 记
周五下午,又逢一个双休日。再有两天就是中秋节,而且又逢国庆节,令人内心兴奋不已。
“好事,中秋国庆一起过,还没去过西安,今年得去,看看兵马俑。”同事小赵收拾着办公桌上的东西说。
小赵其实并不小,已过不惑之年。由于个子低,加上同室年龄都比他大,所以都喊他小赵。小赵老家在农村,上有老下有小,俩男孩,去年大孩结婚,二儿今年考上大学,家里父母还得他照顾,这几年,小赵没少辛劳和奔波,头上白发眀显增了许多,哪有心事外出看看。“今年不一样了,家里二老由从新疆回乡的大哥大嫂照顾,小儿子放假不回,可以开心地到外边透透气,放松一下心情了。”临出办公室的小赵很兴奋地说到。
“我准备带着老娘去北京,完成她老人家的心愿,到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再带她到长城,一览北国风光。”张辉关了电脑说。张辉小名叫“官”,离退休还有一年,老市民,工作了一辈子,也没像他的小名一样当上个一官半职,不过,他很知足,一个儿子退了伍,安排到县武装部,第二年结了婚,儿媳妇生了龙凤胎,如今,孙子己长大成人,有了工作,平时,张辉总说,任务完成了,该过好日子了,退了休,够花的。”
办公室里的同事各自打算着这个节该怎样过,室内气氛很热烈,又都各自收拾着办公桌上的东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彩。
“老范,您咋恁稳,这个节准备去哪,西安或是北京。”李宾夹起公文包端起茶杯问到。
“丰收村。”
“去哪?丰收村,咋没听说过,景色不错吧。”
“不错,每年我都去,心情爽的很。”和李宾对话后,他便走出了办公室。
说起李宾,相对来说,和关系比较密切些。他与人和善,但不善于言谈,能力和业务水平很高,去年提升为副科。那天,宴请后,他特地送给我他保存多年的一幅字:志存高远。说是上海的一位名家写的,那字刚劲有力,挥洒自如,的确很好。为此事,他的妻子桂芳(前妻因病去世多年,娶了现在的妻子,俩人感情很好,生了一女儿,现已结婚)还埋怨他一大阵子,那字是她父亲托了几个人才给写的,谁知……后来,得知后,我送给了李宾一幅我最珍贵的八骏图。年前聚餐时,桂芳很不好意思地说:“哥哥,恁看恁咋恁客气,那幅画人家说值好几万呢……”“钱是身外之物,它怎能比得上俺弟兄的情意。”我劝言道。
走出办公室,夕阳己西下。街道上,人来人往,穿流不息。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桂花的芳香,直沁人的心扉。明早还得去丰收村呢。
天刚蒙蒙亮,窗外的鸟雀开始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柏油路上汽车车带磨擦路面“吱吱”的响声回荡黎明的上空,微风吹来,透着窗户缝,一股玉米的清香飘满房间,我起了个大早,洗漱完毕,驱车赶往久別的美景地——丰收村。
车在县道上缓缓前行,阳光洒满大地。路的两旁,好美的一幅丰收图:玉米金灿灿,飘着凊香;大豆裂着嘴,做着深呼吸;花生涨着肚,如个个胖娃娃;棉花笑着险,如朵朵白云;高梁笑弯了腰,如外婆家的红灯笼……黄土就是这样,养孕出一群群富有的“孩子”,它们也包括我们。
“今年回来的怪早,四个菜两荤两素一个汤,还有昨天刚刨的红薯伴的汤,吃罢了不耽误下地收玉米籽。”车刚停好,正在家门口等待我的大哥说到。
“今年地里收成咋样?”
“今年比去年强,一亩地多打二三百年,要不是前期地有些旱,管多打五百多斤。”
“播种前听你说国民介绍的种子,耐涝耐旱,我想着今年是不少见的。”
“那是的,种子是新产品,也是咱省科学院第一年推广,谁种谁今年抓巴住了。”和大哥便吃饭便聊起今年的收成。
一碗红薯汤进肚,美在心里,甜在心窝。看着大哥为今年的丰收高兴劲,瞬间,我的思绪回到了从前。生产队没散那阵子,大哥是出了不少力的。因为,姊妹们多,大都年龄小,无法参加生产队的各种农活。家里劳力少,挣的工分就少,挣的工分少,分的粮食也就少,所以,家里往往是吃了这顿下顿就没有着落。大哥上了小学二年级就辍学回家帮父母干起了农活和家务。别看当时大哥年龄小,可有着一把子力气,装砖、拉粪、剥玉米、看庄稼……邻居们都夸大哥真能干,长大了肯定有出息。用母亲的话来说,当初多亏了大哥,要不然日子不知道该咋过。
大哥十二岁那年的冬天,雪下的好大,坑里河里都上了冻结了冰。为了糊口,大哥冒着大雪,身穿单衣,跑到村南头生产队的藕池里崴藕。当用双脚嵅到一半,马上见到又肥又粗的藕节时,被生产队看藕的人发现,看藕人一只手掂着大哥的衣服,另一只拽着大哥的手冒着粉飞的大雪来到村头旁的空场里,说是把大哥绑在大杨树上,母亲知道后,急匆匆地赶到场地里,心疼地一把搂着大哥,看藕人看此景,许是被母亲的那种爱子之情受感动,衣服给了大哥并嘱咐母亲,回家要好好教育,从小要养成好习气,要不然,上报给大队,扣工分是小事,做检讨说不定还闯“蚂虾”,闯起来叫人不闯个半死,也得“凸鲁”半身皮。母亲向看藕人千谢万谢,答应回家一定好好教育,绝不会再有下一次。那次回到家,母亲严厉中带着慈爱对大哥说:“咱以后不能再这样了,从小养成这个习气,长大了该咋办,穷得有骨气,这个光景早晚会过去的,好日子迟早会来的。”后来,与大哥聊到此事时,大哥便说:“那时,谁不想学好,可是肚里饿啊,活人不能让尿憋死。”
大哥的故事很多,大都是“寻食”的。有曲折的,有惊险的,有动人的,有伤心的……处于那个时代,寻点食,为糊口,为活命,不能算“偷”吧。后来,与父辈们聊天时,他们又总说:“那不能算“偷”,如果真算了,大伙现在不都成了“偷”人了吗,那来的哪么多党员呢,恁大哥还是优秀党员呢。”生产队解散后,父亲、大伯、二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俺一大家,被乡里授予党员之家呢。
乡野的清晨格外的温馨,阳光洒满一地,杨树林里鸟雀们闹着欢,小桥流水声如在弹奏着美妙无比的交响曲,草尖上闪动着露珠,晶莹剔透,田间,隆隆的收割机声回荡上空,玉米籽金灿灿,飘着香,跃入眼中,沁着心脾,大块的红薯翻上黄土,一行行一垄垄红嘟都的,惹得让人直流口水,芝麻、花生、大豆……流入农家的院落,好美的一福丰收图。
“老弟,啥时候回来的。”
“今早起回来的,哥。”
“你是每年收庄稼时都回来呵,你看看今年咱地里庄稼可是大丰收啊。”
“栓柱哥,听俺大哥说,今年你种了五亩地的品种冬瓜,—个重四五十斤,你可抓巴住了。”
“最重的一个六七十斤,镇里让我准备下,参加县里举行的丰收节大赛,我准备拿大奖呢。”
“婶子,你咋还下地,恁大岁数了,在家该享清福了。”
“侄子,咱农村人没那享福的命,孙子都操大了,过去掏了大劲,是该清闲了,可是一闲住,浑身不舒服,对地的感情怪厚的。”
“您也得招呼着身体,毕竟上了岁数了。”
“没事,我身体可捧了,血压不高,血脂不稠,现在种庄稼省事多了,一二亩地用不了半个小时,收得是又快又干净,你看看,地头旁有专门等着收粮食的,秤一过,红票子就拿到手了,国家真好,一亩地给的还有补贴,过这种好日子,全是共产党给的啊。”……淳朴、憨厚、善良、感激的话语飘荡原野的上空,这就是丰收谷的境界,更是新时代农民的风貌和品格。
置身“丰收村”———我的乡村,我的家。风景和亲情融为一体,感情的潮水放纵奔流,血在沸腾,我热恋的家乡,我最平凡而又伟大的父辈们,你们很了不起,因心管里流淌着与你们一样的淳朴,憨厚,善良,刚直不阿的血液,走过了春秋,耐得了风寒。
秋风似起,站在河堤上,黄土散发的股股芳香,浸入每根血管里,烙印灵魂最深处。还是诗人艾青说的好:“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诗歌纵放
●煤油灯
文/管教宇(安徽)
煤油灯的小火苗
在乡村土坯房闪亮
忽然跃进我的记忆长河
七十年代的老家很穷
没有自来水没有通电
母亲靠近煤油灯
专心致志批改作业
姐姐和我温习功课
乡下两年艰苦的日子
是我难忘的童年
小学三年级
我离开乡村转学城里
一直读到大学
现在偶然回想起来
那乌黑的煤油灯
和那跳动的小火苗
在我脑海深处
如星光绽放
★作者简介:管教宇,男,1972年出生于安徽省马鞍山市,作家,诗人,1999年开始写作。《世界汉语文学》签约作家,传世图书策划出版中心签约诗人,白孔雀诗刊会员。

●六 月
雨寒
火红的六月
是高考的季节
多少园丁开始启发
选择去往的方向
追求梦想的孩子
畅想美好的向往
六月,是鸟儿腾飞的季节
快打开你的门窗
让我飞进大学的课堂
扎进知识的海洋
遨游世界的星辰月光
带着大红花飞回故乡
六月,是一本日历
撕去昨日的扉页
开启新的梦想
留下母子牵挂
日月星辰照耀大地
拥有爱无止境的情怀
六月,风儿追逐着白云
热情地拥抱着大地
石榴开红花
小鸟叽喳喳
埋下一粒种子
秋后风景如画

★古风清韵
●七律·人生(外一首)
柯美柘(江西)
匆匆行客欲何求,回首蹉跎白了头。
悲喜抛开皆是梦,荣枯带过尽如流。
分茶慢品无知老,对酒狂欢不识愁。
煦景朝升风日好,还将豁达度春秋。
●七律·秋日乡愁
寒秋叶落水云踪,独翠危岩不老松。
吐蕊金樨欺戏蝶,披霜玉菊诱游蜂。
宵阑更恋横枝月,晓醒犹闻匿草蛩。
梦里家山仍在目,乡愁最是此时浓。

●金 秋
文/姚荣
深秋寒露凝,金菊香郁浓。
望断南飞雁,霜染枫叶红。
玉米金灿灿,柿树挂红灯。
大豆棵粒饱,农家好收成。
八月地流金,一派丰收景。
国泰民安好,幸福临门庭。
●寒露落叶
文/刘均生
寒露过后冷风煞,万树枝头披彩霞。
树下飘落一地金,明年春风再拂花。

★《黄淮文学》征稿启事
《黄淮文学》从今日起,换地移主,更以大气魄地向大家展示一个新的平台,更以饱满的热情为作家、作者、读者服务,打造一个崭新、完美地服务平台。
《黄淮文学》是一颗闪耀的明星,在黄淮平原大地冉冉升起,《黄淮文学》立足黄淮面向全国,欢迎各位有志之士加入《黄淮文学》编委。《黄淮文学》以“高雅,唯美,国风”的理念,精心为正能量艺术爱好者提供抒发情怀、展示才艺、学习的交流平台。
《黄淮文学》不定期地组织长期为《黄淮文学》合作的企业、作家、作者进行旅游、采风、开展笔会交流。
《黄淮文学》长期面向全国华人征稿,面向全国企业合作,为企业服务,宣传企业形象,宣传企业产品,为企业打造知名程度,组织作家采风,为企业写真。
《黄淮文学》征稿主要收录诗歌小说、散文,文学评论。作品立意要新,内容健康,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杜绝政治敏感问题,一旦发现,永不录用。
《黄淮文学》微刊开辟如下栏目:(诗苑天地) (古风清韵) (小说园地) (散文花絮),现代诗每首限制20行以内,力求精简,思想健康,富有意境、内涵和跳跃性;格律诗平仄押韵符合要求,用新韵要注明。
欢迎各位文学爱好者、作家踊跃投稿。本刊暂无稿费。
另外招募主编、副主编,诗策划若干名。
联系电话:13283719267(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1760277215@QQ.COM
投稿须知
一、作者在投稿之前认真检查作品,对错字、句进行修改后方可投稿。
二、投稿可以通过邮箱投稿,也可以在《黄淮文学》交流群贴稿,以便老师收稿,也可投邮箱,邮箱投稿可编辑文档,不接受贴稿。
三、稿件要求原创首发,禁止一稿多投。

点击二维码 关注黄淮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