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新华,是一位编辑和画家,别署刘意、刘白,居北京,画家,中国非遗传统文化传承人,北京地区中国抽象艺术联盟主席,北京“京西画派”成员。他生于湖北省随州市,毕业于武汉纺织大学染织设计和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现生活在北京,曾担任《新华视讯》杂志的执行副主编。



刘新华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深受家庭文化的熏陶,五岁就开始学习书画,并一直坚持至今。他曾在当地床单厂从事图案设计工作,并荣获随州市轻工产品“百花奖”一等奖。后来,他辞去工作,考上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丝绸总厂产品开发室从事设计工作,随后调到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工作。

刘新华对绘画有着极高的热情,不断拜师学艺,曾得到著名画家李世南、程大利、李津、武艺、曾翔的指导,现在跟随吴镜汀弟子、中国国家画院著名画家刘牧学习绘画。他的画风粗犷老辣,画面奇绝,气势磅礴,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强调绘画背后的诗性和文学支撑,同时接受中西文化的熏陶,左右手皆能绘画,相互辉映,乐趣无穷。


1997年,他的油画作品《盼》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之后由于工作繁忙,他开始改画水墨画。在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时政漫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刘新华画集》和《当代中国书画名家刘新华》等画册。他的国画作品曾在《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收藏》、《新视觉》等多家核心刊物和数十家门户网站上发表,深受海内外收藏家的喜爱和收藏。





艺术观点:我的绘画是热烈和阳刚派,我以为如果艺术没有像太阳一样照耀和温暖着人类的精神,给人类精神以自由的生发和成长,哪还要艺术干什么?我的绘画,正是要表达岀自由的阳刚的生命的力量。我的绘画是生长的,是开放的,进取的,是精神层面的表达。我不再是古贤的小学生,也不会去简单地再现生活。我要从自由精神的层面升华和強化今人的绘画,展示人类审美进程里今天的面貌。我会率性地表达自我,发展自我,深刻自我,強健自我,成为自我,做自己时代的艺术家。

曾获奖项:1996年,荣获北京市“中华好风尚”主题公益广告大赛三等奖。2019年,作品《我家的故事:皂角树下》短视频创作获得中宣部网信办“我家的故事”大赛三等奖。
刘新华参展经历
1996年《节约用水篇》获北京市公益广告大赛三等奖
1997年油画作品《盼》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因工作繁忙,遂改画水墨。
2007年10月28日在天津泰达图书馆文联艺术馆举办个展《身边•生活》;
2008年9月个展《触摸•生活》在平遥摄影节展出;
2009年9月底参加欧盟艺术交流中心联展;
2009年12月参加在3画廊《诗意的栖居》魏立刚等七人联展;
2011年7月23日在北京可创铭佳画廊举办《刘新华水墨曾醉油画联展》;
2011年8月18日参加(第十四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
2012年7月在四川丹景山艺术中心举办个展;
2013年9月30日,参加高规格《798首届海峡两岸艺术联展》;
作品入选《2013年中国美术年鉴》重要书刊;
2015年3月在北京参加程大利师生迎春展;
2016年6月16日参加刘牧师生传承写生展;
2017年3月在北京西山逸林画院参与“用以求传”诗书展;
2017年12月6日在北京参加石景山区美术作品交流展;
2018年参加石景山区门头沟区扇面书画联展;
2018年9月参加石景山区美术家协会联展;
2018年12月参加京西画派“京西叶又红”美术作品交流展;
2019年3月9日参加中国(济南)在山东省济南市艺术时光之城举办的国际抽象艺术展;
2019年9月参加石景山区美术家协会联展;
2019年,作品《我家的故事:皂角树下》短视频创作获得中宣部网信办“我家的故事”大赛三等奖。
2022年3月,《野蛮成长》参加第四届国际抽象艺术展;
2022年8月2日,参加刘牧艺术工作室、石景山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传承写生”第三回展;
2022年8月,参加由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栏目组举办的《水墨人生·当代书画艺术名家 专题展》;
2022年3月《野蛮成长》入选由法国表现主义画院和中国抽象艺术联盟主办的第四届国际抽象网络展;
2023年1月8日参加京西画派“京西叶又红 ”中国画精品邀请展;
2023年9月刘新华作品《鲜花盛开》在雅昌成功拍卖(https://liuxinhua.artron.net/market)

央美教授邵大箴:刘新华知白守黑,气象万千
知白守黑,气象万千
——刘新华先生笔墨鉴赏
刘新华先生的画关注度极高,有人评论其“敏锐把握当下生活的温度”;有人评判说“一股野气凸现其间”;更有人赞叹不已“满纸烟云不计横竖轻重疾徐大小自安”……他自己评价自己“知白守黑,看见黑白有魂魄”。见仁见智中,我独被他作品的激情四射所吸引,暗自思忖能交付出这般作品的,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刘新华先生生于湖北随州,五岁随父学画,后得著名画家李世南、程大利、聂干因、刘牧、李津等指导,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在《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多家核心刊物和门户网站发表,并出版有《刘新华画集》《醒墨集》等集子。



刘先生的作品题材广泛,人物、山水、动物、花鸟无不涉及,均紧扣时代主题,传递出炽热的情感,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意愿。读其画,放纵恣肆之中时时能感受到神闲意定的大气,朴厚矫健之下处处显现不拘形迹的自由,夸张变形之外隐隐流露独具匠心的韵味。似信手涂鸦,却化机在先;如天马行空,却纤芥无爽;若东洋大海,却收放自如。刘先生毫不吝惜地任意挥洒他的热情奔放,旁若无人地驰骋于尺幅之上,展示出其扣人心弦的独特魅力。

刘先生造型能力突出。万物自然于其笔下再现,已然变身气韵生动、极具意图和情感的个性化艺术形象。寥寥数笔即完成对形体本质的把握、内在气质的赋予,让读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共享共情。这种看似信手拈来的能力,实则来源于刘先生对“变古象今”高质量写生的苦苦修炼,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千年传承的深刻领悟,对“师古不泥古”推陈出新的不懈探索,更来源于对“站在大师的肩上”知往鉴今的融会贯通。


刘先生尤其擅长线条的驾驭。其线条妙极,起伏转折宛如吐纳,会呼吸能行走。气有多长,线就有多长,好像他笔下不是游走的墨迹,而是生命的痕迹。刘先生爱用挺直的线,或快意波翻,风起云涌,若太虚幻境;或锋藏锷敛,千回百转,似绕指柔肠;或斩钉截铁,单刀直入,如开门见山。他的线条是富有时代气息的流淌思绪,是仰望天空步步登高的阶梯,更是纵横驰骋一泻千里的率性。看似随意,实为刻意,看似杂乱,细读却多一笔嫌乱,少一笔不足。





刘先生不仅在书画造诣颇深,更喜好艺术理论的研究。实现了创作实践与艺术理论并驾齐驱,相得益彰。他所说“艺术就是要去除多余的一切,留下美好给人们的心灵以慰藉”,“不用心的艺术不叫艺术”,“千山万山是一山”……这些基于多年创作凝炼出的主张,余深以为然。近闻刘先生正在编辑个人艺术专辑《刘新华谈艺录》,不禁昼思暮想,望眼欲穿。
(邵大箴)2022 年 11 月 10 日



邵大箴,1934年生于江苏镇江。1960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二版美术学科主编,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俄国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国际双年展策划委员,双年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总主持。长期从事西方美术史和中国现代美术的研究,其中对西方现代美术的发展及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研究尤为深入,成就卓著。
曾任《世界美术》杂志负责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美术》杂志主编,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委员。著有《现代派美术浅议》、《传统美术与现代派》、《欧洲绘画简史》(与奚静之合著)、《西方现代美术思潮》,主编《外国美术名家传》(与奚静之合作)、《现代艺术辞典》,译有《论古代美术》(原著者为德国温克尔曼)。


刘新华艺术笔记及思考
不再是被喧嚣所困扰,而是沉浸在安慰和宁静之中。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让人感到从未有过的纯净和安宁。我们应该用智慧的方式去感受艺术,让心灵、物体和线条在智慧中融为一体,并与我们的行为相互呼应。只有这样,艺术才能真正与生命紧密相连。想要在绘画上不断进步,就需要敢于犯法,不断地犯错误,在错误中寻找自己的“画法”。

王阳明的伟大在于他实现了知行合一,而现在很多人却是口头上说得头头是道,但行为却是另一套,或者只是光说不练,这是非常危险的。绘画也需要知行合一。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那种半生不熟的状态。这种状态有些生猛,有些愣头青,缺乏些许圆滑和成熟,甚至会令外人感到不舒服。但我却珍惜这种感觉。如果变得过于圆熟,我自己就没有兴趣了。
愣头青可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觉得缺乏教养,但他们却充满了生命力和朝气。这也是我喜爱远古、原始和民间物品的原因。虽然看起来似乎没有文化,但它们却展现出真诚、朴实和茂盛的生命力。即使看起来生猛而不成熟,但它们却拥有新鲜、活泼泼的生命力。

画画最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风格,让别人去说吧!生命如此短暂,过去和未来都不属于你,只有把握好现在才能展望未来。在绘画中,情绪的宣泄是唯一的标准,就像饿了就要吃饭一样自然。无论古人还是现代人,都需要吃饭,只不过吃饭的方式和口味可能会有所不同。


作品虽然简单,却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一开始并不需要关注题材或符号,而是要注重身体的感觉,让线条流动、呼吸与行走相互呼应,起伏转折仿佛吐纳一般。画中展现的是一种宁静和自由的感觉,是生命的哲学。画面充满了中国文人悲天悯人的情怀,呈现出淡淡的忧伤情绪。对景色的描绘朦胧而优美,表达了对乡愁的思念。画中所展现的是一种松静的人生态度!



以一管笔创造无垠的宇宙。书法是一种生命的过程,需要内心平和,气息流畅。每一根线都是生命的力量,承载着我们的过去和未来。笔法中蕴含着身体的力量,需要通泰无阻。圆的运用,让阴阳二气流通,创造出具有质感的线条,就像八大的作品一样。留住那一刹那的清晰,感受力量,将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松化柔软,放下执念,信任自我,让一切自然流淌。
中国哲学强调人的自然性和佛教禅宗的“圆融”,在语言上强调自然形似的有机形式及其书写的心性化。心物一元,天人合一。在中国的思想和艺术传统中,“自然”从未被看作是人的对立面的一种客体。在道家的哲学中,人被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并拥有与自然中的一切同样性质的“灵”。儒释道在有关自然观基础上的各种精神实践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有根植于自己思想传统的美学观念。


佛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领悟空性。禅修是直接观察内心的方法,同样是为了空性。心灵是觉悟的路线,‘一切放下,本觉自现’,只要是有引导的,都是被给予的。不执着于空,善法即是空,解法也是空。空性是纯粹的可能性,是空性的觉照。

现代艺术家往往只有激情,缺乏用心,他们依赖灵感来创作,这种被给予的方式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艺术。画了很多画,写了很多诗,但如果没有用心去创作,这种艺术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艺术。中国禅宗曾经探讨过表面与内在的问题,强调要透过表面看内在。真正的艺术需要真诚的心,这是不可忽视的要素!

知觉信是真正艺术的灵魂,它能感知到瞬间的美。这种感知只有在艺术中才能得以充分展现,因为艺术始终游离于常规之外,处于边缘的境地。艺术哲学在心灵哲学中独树一帜。信、愿、行,戒、定、慧,身、语、意,悟空,了了空性,当这些都放下后,心性的自然光辉便会在眼前闪耀。






觉悟是一种内在的直觉,并非被给予的,而是通过扫描和追摄的方式获得。艺术家们需要这种东西。什么是念?它是一刹那的存在,其他的不存在。知觉就是知道,感觉就是接收。知性则是进行智能性的工作。觉性则是从内在生成“信心”的工作,解决生死、安乐和幸福感的问题。觉性的工作,无我的工作,也就是艺术的工作。




这些年我们见到了太多的世事和诱惑,它们十分迷人,但诱惑终究不是你的。如果你漂浮地活着,不脚踏实地,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向内寻求,自己拯救自己。这种快乐是踏实的,你付出多少它就回报多少,它不会欺骗人。


是的,艺术的目标就是去除所有多余的元素,只留下能够给人们心灵带来慰藉的美好。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只要是真实感情的流露,能够触动人们情感的,都会对人产生影响。比如在凡尔赛宫欣赏拉斐尔的圣母像,我们会被那精湛的技艺和深情的眼神所征服;观看芭蕾舞剧《天鹅湖》,又会为那种真挚的爱情所深深感动。就像电影《画皮》,当鬼有了真爱也会变得很美,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甚至魔鬼有了真爱,内心也会变得柔软。艺术的真谛就在于此,没有美丑之分,只有真情的流露。



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它蕴含着微妙的变化和生动的韵律。中国画家在绘画时,线条时而断开,时而连接,似乎即将流动,却又突然停顿。它没有明显的声色,但在内藏着巨大的力量。一条颤动不已的线是中国艺术家的生命流淌,饱含着他们对生活的深深热爱。它并非简单地描绘外部的形象,而是表达内在生命的超越,是超越外部形象的生命阶梯。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次重要革命,文人通过绘画表达了对当代社会的思考和反叛。这种反叛精神是文人画最为珍贵的一部分,体现了文人对时代的不满和反抗。在创作文人画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真正的气魄和坚定的心气,就无法展现出伟大的气象。因为如果你的作品不够真实、存在虚伪,那么你的底气和心气就不够充足。

因此,仅仅依靠扩大画幅是无法营造出真正的伟大气象的。要真正做到真实,必须往“深处”走,深入了解自己和自己的情感,往自己内心的深处走,同时也要往祖先那里寻找灵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艺术和情感中,天真是比技巧和功夫更为重要的因素。功夫深意味着要把技巧深藏不露,而不是炫耀和卖弄。技巧太多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会让人一眼看出雕琢的痕迹,过于雕琢难免会显得匠气和小气。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传承先人的真气,注重自然流露的情感和气息,这样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感动。

评论
画有趣,笔墨有味,字也好。画生鲜有力,不像有些人学油了。用线造型有想法。天趣、生机、道心。
——著名山水画家程大利
你的画自由灵动,笔性好,对生活热爱,有很强的生活观察力。能从生活中发现美,发现情趣。
——著名画家 李世南

刘新华,我特别地看重他,我以为在中国当代年轻的画家里,他是极其独特的一位。独特的原因是,他的笔墨是真的只和他自己有关。他画的这些画,是他在自己想画的时候画的,我就喜欢他这种状态。
——著名作家画家老村


新华的画灵动,有精神内涵,注重线条,因为线条是中国画的灵魂。中国的艺术是灵性的。
——著名哲学教授、批评家:柴中建
放得开,无所住而生其心。很放松,很好。心态好。
——著名禅画家妙虚







你的画概括起来有几大特点:简洁、活泼,笔墨无求。你的画有个人气质,随情而发,风格多样,但都是你的气质,自我。大多数人很难有个人的气质,都是用别人的说话方式和技巧套自己的话,不是自己的语言。很多人画画在画中喜欢把笔墨技术展示给别人看,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功力如何深,你不是这样,这样就走出来了。你的画中有快乐,艺术还要表现快乐,其实凡高的画很快乐,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你的钢笔画好,素描也好,油画也很好,你的油画和水墨达到了同一性。喜欢你日记式的生活视觉,这种观察方式来自西方绘画,有很深刻的东西在里面。李津说得对,你的画不薄。
——著名画家武艺



李津:“你的画很热,是热情一路,属情感型画家,但又有理性的一面,作品有势。奔放,激情,自性,有流动感,通透,人物造型有势。作品挺有灵气的。”
刘新华:“我怕画薄了,有时会刻意作一些。”李津:“你的画不会薄,你这个人不是薄人。我很喜欢你通透灵动的特点,可以发挥。”
——著名画家李津

自信,有自己的语言,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线条有情感传达。对生活敏感,敏锐把握当下生活的温度,作品中有时代脉搏的跳动。
——著名诗人、策展人:棉布


作品看后直指人心!摆脱了技法的束缚,找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观后令人欣喜赞叹,不可言不可说!读罢刘新华老师的作品,着实欢喜赞叹。何以故?刘新华以融汇中西之学养,得悟马蒂斯中后期及至栋方志功天真烂漫气息,以水墨入道,其线条构图随机生发不为法缚,随形赋彩脱去姿媚流俗之气,已见自性本真呈现自我面貌。历来先贤有云,天真烂漫是吾师,诚哉斯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欺后人!
——二丰小筑

刘新华画作看似信手涂鸦,实为率真朴实;看似轻松自在,实为独具匠心;看似无为自聊,实为胸襟坦荡;看似草草,实为繁华落尽见真纯;看似随意,实为深刻;看似学童习步,实为大家格调。别开生面,独树面貌!
——著名画家武艺

我在天津《流沙河》群里结识了一位来自北京的朋友,他的名字叫做刘新华。我们一见面就感觉像老朋友一样,他的画作更是让我爱不释手。他的画作充满了野趣和韵味,让人感受到一股山野之趣。他的画作不仅色彩鲜艳、雅致,而且轻松自然,不做作,仿佛是自然天成的杰作。
我们都是纺织行业搞图案设计的,对浓重的色彩和装饰味特别感兴趣,所以对他的画作极力推崇和偏爱。他的画作涉猎广泛,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都充满了情趣和野味。特别是他的人物画,野味尤为突出,尤其是画美女时,他并不像大多数画家那样着力描摹美女夺人的五官和身段,力求完美无缺,而是用独特的笔触展现出别样的韵味。

刘新华的画作展现出另一种美女的面貌。他抛弃了细节的描绘,专注于表达风情和情感韵律。他的画作充满了夸张、变形和主观意识,展现出他心中的趣味。他的美女形象多变,风情和韵味独特,栩栩如生,充满生机。
他的画作既有具象的表现,也有抽象的呈现,拿捏得当,充满趣味。色彩斑斓,品质优雅,看似随意的涂鸦,实则蕴含着匠心和特别的创意。刘新华的画作充满了真挚的情感。
我曾与刘新华兄在博聯社见过面。当时只是一瞬间的交流,有一天我们闲聊起来,发现我们有一些共同的语言和审美倾向。我们都有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但都不满足于现状。

他喜欢欣赏城里的美女,而我则喜欢欣赏乡下的婆姨。刘新华兄的绘画手段多样,画面丰富。他的画作无论是描绘平板车还是高个美人,都展现出城市的节奏和五光十色的魅力。他的画作生动地描绘了老人的沧桑岁月、少女的青春萌动,仿佛刚刚从雨后的地里摘下的果实,充满生机。
看似随意的东西,经过他的寥寥几笔,就展现出神韵,与时代同步,生动地记录了当下的生活。刘新华兄的画作题材广泛,包括山水、人物和花鸟。他的人物塑造是他的亮点,从笔墨中可以看出他心中的热情,从色彩中可以看出他对生活的热爱。——铁子

画奇逸,画局静,气格大。笔号壮,墨色沉。兄画属遣兴一类,直追八大,当代与朱新建追寻同道者也,若稍作分别彼此形异则高妙哉。用笔于墨俱佳,朱笔墨天生轻盈灵气焉,刘兄则沉厚拙扑使然。 喜欢你满纸烟云不计横竖轻重徐疾大小自安。
——丁飞牛屎
Camelcamelcamelcamel: 太喜欢这个风格了,太有感觉,比刘二刚的乐观,比画美女的那个谁更豁达。融入生活的文人画,痛快淋漓。
天天在看你的画,我发觉,你的画醒目,生活意味浓,富有现代气息!而且,笔墨和线条,特别美!有一种非常的吸引感,夺人眼球!像诗一样铿锵魅力!实际上,一幅画,就是画家心中的一首诗!只是用最阳光的色彩描绘,让人更触目惊心,这就是画家的魅力!
——Camelcamelcamelcamel

绘画作者刘新华简介
刘新华,主任编辑、画家。别署刘意、刘白,居北京。中国非遗传统文化传承人,中国抽象艺术联盟北京地区主席,中国(香港)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香港)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京西画派”成员。作品粗头乱服(意象抽象)、痛快淋漓(情绪)、简括大气(造型)、色彩鲜明(突破)。画风解衣磅礴,朴厚大方,元气狼藉,不为先匠所拘。其形式背后是认知和文学的支撑。出生于书香世家,五岁随父学画,后广拜名师,曾得到著名画家李世南、程大利、聂干因、李津、武艺、曾翔指导,现随吴镜汀的弟子、中国国家画院著名画家刘牧习画,终成自家面。
艺术观点:
我的绘画是热烈和阳刚派,我以为如果艺术没有像太阳一样照耀和温暖着人类的精神,给人类精神以自由的生发和成长,哪还要艺术干什么?我的绘画,正是要表达岀自由的阳刚的生命的力量。我的绘画是生长的,是开放的,进取的,是精神层面的表达。我不再是古贤的小学生,也不会去简单地再现生活。我要从自由精神的层面升华和強化今人的绘画,展示人类审美进程里今天的面貌。我会率性地表达自我,发展自我,深刻自我,強健自我,成为自我,做自己时代的艺术家。
中国画是画气象。高更和凡高这两有“高”字的高人说他看见“光里有灵魂”,我说我知白守黑,看见“黑白有魂魄”。看黑的有象、看白的有气。万物一体,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人生观点:
看一个年轻人未来有没有成就,只有一个标准,就是看他有没有激情,什么是激情就是做梦的能力和追梦的勇气,五十岁后成就才会跟着你走。一个人知识很重要,但是经历更是很重要的财富。有了知识、经历、悟性,人生就只欠一样东西,那就是激情。我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