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之我见
文/吴熙禄

前些年,你若留神,在万千幅书法作品的展挂中,有两幅字频招人眼,这便是源自郑板桥题写的“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两幅。
张挂这二幅字者,慕其书法自不必说,然独二幅字倍受青睐且家喻户晓,恐怕就不仅限于欣赏书法艺术了,联系当今世态,可略察出展挂者的初衷。
先说这“难得糊涂”。
世人谁不愿耳聪目明,活得明白,怎么还羡慕糊涂?这与其说是郑老先生之一怪,不如说当今世人误解了他的苦衷,这“难得糊涂”实为他为官清正、屡招祸于权贵,然秉性不改的感慨与自括。一个“难”字活脱出他志不流俗的清官形象!
郑老先生通过这四个字告诉人们,眛着良心处事是最难的,在是非荣辱面前装糊涂,也是一切有正义良知的人做不到的。然而当今很多人限于直观,把“难得糊涂”的本意——“聪明人断难糊涂”理解为“力争糊涂”!忽视了下面小字注脚:由聪明变糊涂——难。
不能否认,现在很多人视“力争糊涂”为明智,把麻木不仁、是非不分(真糊涂)、不讲原则(装糊涂)奉为做人诀窍,谓之“糊涂是福”。这在表面上是“推崇糊涂”,实际上是不少人屈服于歪风邪气,无可奈何心情的反映。
下面抛开社会,仅就家庭而言,谈点个人认识。
对于部分人来说,面对社会,不管你真糊涂还是装糊涂,都情有可原,毕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嘛!然而面对一家人的家长就不同了,因为家风正不正,与这“一家之主”的言行有密切关系!可一些学者竟然为“糊涂”的家长“正名”,声称“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
此言可谓之当代无与伦比的“怪论”,我就不说一个“不讲理的家庭”有多可怕,单就九个字就把数千年的“家教”给打发了!一个“糊涂”的家长还在乎什么“父之过”!
结果如何呢?就如一位教授讲的,现在好多人“连门前雪也不扫了”!社会上不赡养父母,虐待、遗弃亲属的悲剧时有发生!这也难怪,一个不讲理的家庭凭什么维持亲情?
情、理、法是社会乃至家庭良性秩序的支撑,忽视了那一项,社会、家庭都不得安宁。对此我们糊涂不得。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关系世风。为了民族,为了子孙后代,我们不能再继续“糊涂”下去,坚守文明家道,情、理、法并举,树家庭正风,扬华夏正气!
再说那“吃亏是福”。
世上存在“吃亏是福”的固定公式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真理总是具体的,这吃亏是否得福,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历史上不乏因祸得福的故事,但也不乏老是吃亏终未得福的例子。若“吃亏是福”都那么灵验,人不都争着吃亏啦!
若联系现代社会制度中的依法办事,这“吃亏是福”的说教就更离谱了!“吃亏”意味着某公民的权益受到侵害,侵权人应该受到法律的追究或社会舆论的谴责。若是再回到二百多年前像郑老先生那样一本正经地以“吃亏是福”安慰被害人,那是时代的大倒退!
说来好笑。如果按照“吃亏是福”的公式去想问题,侵权案件中的被害人还报什么案?因为官司赢了,获得了各种赔偿,不是堵住了受害人“得福”的路吗?若此,我们的司法工作岂不成了瞎忙活!
现代社会制度要求的是依法保障公民“不吃亏”,而不是模糊不合理、不公平的现实。“吃亏是福”一类的说教,不是慰平创伤,而是麻醉其神经让人受害而不觉痛,瘫痪社会肌体。当今的一些人仍悬挂诸如此类的条幅,并信奉如此说教,多半是人们屈从于社会现实,用“吃亏得福”的例子安慰自己,以求得虚拟的心理平衡。
我国为世界文明古国,名言浩如烟海,接受其熏陶,是后人思想进步的基础,但是任何结论都是一定条件下的结果,任何名言都有着“实证”和“反证”,即社会存在大量肯定和否定的例子。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真理总是具体的。抱着“糊涂”、“吃亏”的态度待人处事,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受制于多种因素。“心想事成”与“事与愿违”总是相伴出现的。把一个抽象的说教当成灵丹妙药,多半是失望的。如果说这类说教有点积极意义的话,也就是对无奈心情的些许慰藉。
我们在弘扬民族文化时要有点现代人的眼光。特别是一些书法展挂,是作为主人座右铭出现的,如上述二幅,连成年人都不得精要或曲解其义,那青少年呢,很多只能是人云亦云了!
当下除了这两幅字,还有很多名言被曲解,作为文化污染,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为了民族的振兴,对社会文化必须来一番正本清源,打造社会主义的新风尚!
(上述“之我见”,乃个人管见,当否,求教读者指正。)
2002年于黄羊山生活区2023年10月整理于汶河社区(原金鼎花园南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