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娥扑火,人间至美
——歌曲《江城之恋》"四境界"探析
文/陈 石
欣赏一首好歌和品一壶好茶差不多,需要多听几遍,甚至得把歌词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看,一个句子一个句子贯通起来想想,这样才会真正明白″草木之仙骨”。
朋友把歌曲《江城之恋》发我后,因为一听就被深深打动,所以几天来就反复听、用心琢磨歌词的内涵,发现这部作品的不同凡响之一,或者叫感人秘籍之一是铺设了“四境界":
境界一:骄杨对夫君、夫君对骄杨的纯朴之爱。这种爱春风扑面、无微不至,却天崩地裂、断崖式失去,“凄美”至极。
毛泽东、杨开慧感情起于微末之间,成家即经历贫穷磨励,多次遇到生死考验,因为革命理想高于天而留下了一段撼天动地的爱情故事。但歌词没有写那些最拿人的情节,而是落笔于普通人家年轻夫妻常见的纯朴之爱:“在板栗树下指甲花小屋”,她为夫君“整理凌乱的图书”;“走过都府堤41号幸福石板路”,她为夫君“炖碗飞雪豆腐乳”;“那抹红随风飘散为你舞”。用“那抹红”形容骄杨真是传神,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京城北海岸边寒冬中的梅花、联想到她英勇就义时后背涌出的殷红鲜血……。当年被冠以“匪首”的夫君毛泽东得知爱妻被反动派惨杀,写信对岳母说了八个字:“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再后来他把爱妻送入诗词:“我失骄杨”,″泪飞顿作倾盆雨”,“吴刚捧出桂花酒”。可见他对妻子的纯朴之爱有多烈多强。对此心境歌词的描述是无比沉重的14个字:“若有轮回,地狱天堂愿意为你奔赴。”这14个字在作品深沉的旋律中咏唱了两遍,凄美绝顶。“凄美”——铺设了这部作品的第一个境界。
境界二:人民对领袖、领袖对人民的纯朴之爱。这种爱坚定执着,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称之为“壮美”最贴切。
歌词开篇就为“壮美”布了局:“百越的风,潇湘的雨,挡不住橘子洲头力挽狂澜的你”;“你横渡长江,天堑变通途”;“你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这是对领袖纯朴地爱人民的描述。人民又是怎样爱领袖的呢?且看歌词主体部分的收尾句:“你是我的太阳、我的神明珠”。有人如果对这种描述存在疑惑,那只能证明他一点儿也不了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险况。近代以来我们的民族就像一条叱咤于云端的巨龙忽然跌落万丈深渊,世界列强任意凌辱。深渊漆黑,没有阳光,很多志士仁人都曾尝试拯救这条巨龙,但终归残败,巨龙愈加遍体鳞伤,直至淹淹一息,在深渊里加速下坠:1840年的鸦片战争、1894年的甲午海战、1900年的八国联军、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有谁会想到1893年出生在韶山冲的那个山娃子,成人后会超人般地站了出来,“激扬文字”,“挥斥方遒”,狂飙突起,地覆天翻,建党、建军、建国,合纵连横划分三个世界,″倚天抽宝剑”,“神州尽舜尧”,“世界一片红”,就这样神话般地扶大厦于已倾,一举拯救了东方巨龙!那就请问:他不是太阳谁是太阳?他不是神明珠谁是神明珠?——“壮美”,铺设了这部作品的第二个境界。
境界三:人民对党、党对人民的纯朴之爱。这种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堪称“大爱”、“大美”。
《江城之恋》让“江城″入标题,可谓对“大美”的匠心独运。“江城”乃“英雄之城”、“九省通衢”武汉也。用"江城”代替武汉源自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句。江城武汉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近代史上数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中国共产党更是在这里吹响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号角。毛泽东一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而驻足江城武汉却次数最多、时间最久,从青年到中年再到晚年,毛泽东可谓“一生无不恋江城”。而到了新世纪新时代,江城武汉再次“暴红”——2020年春节前后,由西方国家产生并传播,但一直遮着、盖着的新冠病毒恶魔突袭江城,使这座拥有千万级人口的大都市一夜之间史无前例地“停摆”,中华民族又一次处在危难之时。“疾风知劲草”。恶魔面前无数共产党人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终于筑起了一道阻击病毒向全国扩散的坚固防线,终于谱写出了一曲平安中国、人民至上,动态清零、世界唯一的时代抗疫华章。江城以她独有的“大爱”、″大美”昭告天下: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保护中国!歌词对这一宏大主题表达得十分特别:“谁知你的苦,惜秦皇汉武”、“谁懂你的孤,笑唐宗宋祖”。这一"苦”一“孤”之设问,灵动地立刻显现出毛泽东的光辉形象,更奇妙的是令人不得不清醒地思考:今日的美利坚祸众国为了维护它的世界霸权,经贸战、金融战、科技战、生物战……阴招阳招一环扣一环地射向我阔步前进的东方大国,作为百年大党的中国共产党,再大的“苦”也得担起来,再难的″孤”也得扛起来,越是″孤苦”越向前,“不破楼兰誓不还”!试问苍茫大地:这样的人民不“图腾”那谁“图腾”?这样的政党不是“英雄树”那谁是“英雄树”?“大美”——铺设了这部作品的第三个境界。
境界四:领袖对真理、真理对领袖的纯朴之爱。这种爱火焰般炽烈,钢铁般坚硬,堪称“至爱”、“至美”。
这首歌的歌词有一个奇特之处,就是在“爱”的叙述中自然而然地列出了领袖一生酷爱阅读的三部巨著:《资治通鉴》《鲁迅全集》《容斋随笔》。前两部巨著的内容大家普遍知晓,后一部巨著的内容许多人不一定了解。《容斋随笔》分5笔、74卷、1220则成书,最大特点是作者“集40年心血磨一剑”,“洞彻天下之理”,“弥补了《资治通鉴》之不足”。领袖是怎样爱读它的呢?1976年8月26日晚9时45分,身染沉疴、早已卧床不起的毛泽东突然要秘书拿《容斋随笔》来读。1976年9月8日5时50分,也就是毛泽东去世前17个小时的弥留之际,在医生奋力抢救他生命的情况下,他还要求别人代读、自己用耳朵听《容斋随笔》足有7分钟之久!领袖读书直读到生命的尽头,用歌词的表达就是“飞蛾扑火”,真乃传神至极!毛泽东爱书其实是爱真理、拥抱真理,毛泽东读书其实是营救真理、光大真理。真理固然存在于人们的脚下,散布于天地之间,所以要“行万里路”,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探求真知;但真理更多的是沉淀于图书之中、怒放于典籍深处,所以要“读万卷书”,穷尽人间万事万物之真谛。毛泽东一生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就是因为他至爱真理。这也就理解了今天的党中央为什么反复强调要“创建学习型社会”,为什么一再要求全党“一定要把学习当作生活的一部分”,为什么“一定要学习强国”。《江城之恋》在建国73周年庆生之际、党的20大召开前夕面世,用领袖“飞蛾扑火”的执着与勇敢唱出“爱读书”、“爱真理”的理政之策、治国方略,主题思想堪称“至善至美”。“至美”——铺设了这部作品的第四个境界。
读懂了″四境界”,也就读懂了这首歌,也就读懂了杨开慧,也就读懂了毛泽东,也就读懂了今日之中国共产党。因此我要说,这是一部纪念先烈、赞美英雄、致敬人民、歌颂领袖,献给伟大新时代的上乘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