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不老的歌
作者:董素英

燕园主人刘维燕先生和女儿刘剑新
一朵牵牛花看似不足夸,它开在田野没有家。细蔓如丝不用栽,红蓝粉紫色争佳。不娇,不傲,身植俗地心高雅。牵牛花勤奋,黎明即起,绿蔓花绕竹篱爬。有蓝白色,紫粉色,花管洁白向朝霞。
牵牛花,它对阳光环境没有太多的要求,活的芬芳自在。因为它的朴实,人们有时忽视了它的价值。种地的人最讨厌它顽强的生命力,它的根纤细、洁白,出泥土而不染尘。你把它的根狠狠地掰成五段,它来年给你必是长出五串花。你把它剁成十段,二十段,它明年给你开出一片花。故,农人在翻地时,不惜多费力气,也要把它连根拔。
牵牛花,它因祖居田野,浪迹天涯,由此,也无人细听它的花语。它们自生自灭,那“牵牛花”细腻的心事,美好的寓意,常常被秋风无情地裹挟。它的花语代表“爱情永驻,友情长久,坚强的生命!”它给低谷的人以力量,给勤劳的人带来芬芳。
“燕园”的牵牛花则不同,它们幸运地被入选“北大”,这里有人懂它。这里是文化的小“王国”,文人墨客的聚散地。墙外有茂林修竹,雅致小院里,文人雅士多才俊,他们兴古风之尚,清谈老庄,淡品茶香。举杯邀月,曲水流觞。牵牛花几世修行,高攀“燕园”,幸遇知音郎。高山流水话不尽,引来紫燕绕厅堂。

燕园的主人刘维燕先生,笔名:颖川。他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他一生怀抱诗书卷,满怀经纶学问渊。如今,鹤发童颜,红光满面。耄耋之年,笔耕不辍,下笔惊风雨,心静不起澜。
当燕园黎明破晓,石榴花点灯,丝瓜和牵牛花牵手同行,一个开黄花,一个吹喇叭,滴滴嗒嗒,吹的炊烟袅袅,牵出了太阳笑哈哈!

牵牛花不止能牵出太阳,牵出传说中的“牛郎”,还能牵出很多民间故事。
据说:古时有一人被乡间医生治好多年顽疾,于是牵着牛去酬谢乡医,并询问医好他病的药叫什么名字,朴实的乡医一时无语,机灵一动,指着他的牛风趣地说:就叫牵牛吧!
牵牛花,原本属于田野之花。《神农百草》里也不见它。据说,自晚唐后人们开始注意到它。因发现它有“下水,行气,解毒之功效。”
到了宋朝以后,官方和民间渐渐采用牵牛籽做药。尽管颜值不俗,其药用价值却始终未被广泛流传。由此看,这也是因祸得福,没有被人为大量砍伐,使其才得以生生不息,芳香满枝丫。
牵牛花也牵出了“燕园”一幕幕的往事,牵出了生命里那段不老的悠悠岁月。

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给春意盎然的燕园蒙上了霜。“牵牛花”不言不语,也不再吹喇叭。它把燕园的温馨时光装进了洁白的行囊,陪着燕园的女儿,正走向时光的远方!
正是:
燕园庭中一枝花,
红白颜色费评夸。
枝柔叶细心坚毅,
追随主人走天涯。
竹篱茅舍不嫌弃,
墙头藤蔓自交加。
黎明即起抻枝叶,
串串红粉扮侬家。

〔作者简介〕董素英,笔名,夜莺。祖籍石家庄市振头村。中国散文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京津冀作家村专栏作家。其作品散见《散文风》《范阳文丛》“原乡书院”读书平台。2009年散文《我的伯父张清化.》荣获第四届中国西柏坡红色散文作品二等奖。散文《吴桥漫步》被入选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精品库,六十年佳作典藏;散文《拜年的路》荣获河北省“大年的温馨”年俗散文征文大赛一等奖;散文《心碎的声音》获第三届“漂母杯”全球华人母爱主题散文大赛优秀奖。编辑出版《医者仁歌》诗集,著有长篇散文《老家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