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三篇:子 路(13)
取长补短恒为贵
讨论了“士”的品德人格和人才的分类,接下来又回到修养的主题上来。
【原文13·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在《述而篇》中,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一章就讲如何向别人学习的问题。“中行”指行为合乎中庸的人。“不得中行而与之”意思是,遇不到行为合乎中庸的人与之交往。孔子提倡中庸之道,把中庸看成是一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但他承认人的个性差异,认为现实中真正能达到中庸这种境界的人毕竟不多。所以,他说,如果结识不到行为合乎中庸的朋友,就要同时交往“狂”和“狷”两种类型的朋友。所谓“狂”指志向远大,性格豪放激进的人,“狷”则指言行拘谨,性格内向的人。性格豪放激进的人勇于进取,敢作敢为,这是优点,但同时却有轻率冒失、虑事不周的缺点;拘谨内向的人,言行谨慎,虑事周全,不会出现失误,更不会犯错,这是优点,但同时却会因过于谨小慎微,缺乏敢作敢为的勇气和魄力,难有大的作为。因此,必须同时结交这两个类型的朋友,取长补短,力求使自己的言行合乎中庸。这也就是说,人,要善于结交各种类型的朋友,在与各式各样的人交往中,取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不断地修正自己,完善自己,求得不断进步。

【原文13·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这一章是以南方人学巫医为例,教导弟子,做学问,修身养性要持之以恒,不可一劳永逸。巫医在春秋及上古时期是集巫神和医术于一身,给人占卜吉凶和医病的一种职业。“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是《周易》恒卦的爻辞,意为如果不能始终如一的坚守自己的道德操守,恐怕就会蒙羞。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没有恒心,就不可以当巫医。’这话说得好啊!”《易经》上说“不能恒久养德,恐怕就要蒙羞。”孔子说:“这种人就不用去占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