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映津城
文/郁三阳
父亲郁美庵 字文秀,1894年6月2日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鸦鸿桥镇西轩湖甸村一个较为殷实的家庭。受家学影响,先父自幼喜欢写字、绘画,他广临碑帖,每日临池不辍,从而打下了坚实的书法绘画基础。
书读多了,他更想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1913年,年仅19岁的父亲只身一人来到天津求学,并以优异成绩考入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学习染织工艺(因该校为培养技术人才不收取学费,减轻了家庭负担)。在学堂他先后师从于国学大师李叔同和津门四大书法家之一赵元礼二位先生,而受益匪浅。
毕业后,父亲学业超群,被天津恒源纺织厂看中,聘用为一名产品设计人员。然而对书法绘画的挚爱和痴迷,使他毅然放弃稳定的工作和丰厚的收入,果断辞职,走上以卖字卖画为生的艰辛路程。由于初出茅庐,在津门书画界尚无知名度,作品问世后鲜有人问津。随后他遍访名家,在写字上向著名书法家杨佐才、石文会等虚心求教。在绘画方面,则拜国画名家曹恕伯(鸿年)和梅振瀛(韵生)为师。经过名师指导和刻苦研习,其书画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津门逐渐站稳了脚跟。
1911年辛亥革命后,在清朝任二品阁丞的华世奎(弼臣)先生,挥笔写完清朝退位诏书后,怆然返回天津,在老城里高台阶华家大院当上了一名寓公。父亲得知后马上登门拜访,虚心求教,华世奎看父亲家道虽较为清贫,而对书法却孜孜以求,不耻下问,深受感动,便欣然为他挥毫写下“提笔聊存天外想,无田且向砚中耕”的楹联,以资鼓励。在华先生的悉心指导下,经过苦心研习,父亲的书法水平又有新的提高,临写华先生书体已经到了以假乱真,惟妙惟肖的程度。于是华先生将自己的两枚印章赠予父亲,嘱咐他继续笔耕不息,并同意为其代笔,补充生计。
十九世纪末,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天津商贾林立,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此时开工厂,找父亲写牌匾的人越来越多。郭天成,河北吴桥人氏,在三条石办了一家铁工厂,父亲欣然为其提书写了"郭天成铁工厂”的匾额后,工厂产品畅销,每年入冬前郭都差人推车送来一套新烟筒炉子供越冬使用。后来他又生产了织布机等,在抵制日货,振兴民族经济中做出了贡献。
1960年,地处河北区中山公园附近的河北军区派人来到市中级法院,烦请父亲为刚刚去世的两名校级军官书写碑文,镌刻后立于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父亲倾尽心血写好了两幅碑文,军区领导看后非常满意,派人送来礼品加以酬谢,被正直的父亲婉言谢绝。
1962年,地处劝业场附近的"小剧场"(后改名延安影剧院)即将开业,父亲受邀为剧场书写了牌匾。场方领导看后觉得小剧场的"小"字写得小了些,父亲说,小字笔划少,不能写太大。牌匾挂上后,字体端庄均匀,煞是好看。开业当天,场方为表示谢意,送来戏票,请市法院的工作人员看了揭幕戏一一评剧《三女抢板》。
明年是先父诞辰130周年,回忆起他的笔墨生涯,使我感慨颇深。他心无旁骛,用手中的笔尽情挥洒世界,描绘了自己朴实无华、多姿多彩、无私奉献的人生!

郁三阳 自幼受先父、津门著名书法家郁美庵先生熏陶,后又虚心向王学仲、宁书纶求教,每日临池不辍,临写名帖名字,形成自己潇洒飘逸的个人书风。先后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王学仲艺术馆举办展览。作品被国家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吴昌硕艺术馆收藏。本人现为外交部礼宾司特约书画家,多幅作品在国外多家中国大使馆展出和收藏。曾在美国宾州格瑞芙等大学等讲学,传授中国书法。夲人现为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特聘书画家兼外联部主任、亚太文化艺术协会副主席、亚太文化艺术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作家协会会员、天津《五子天地》文化传媒艺术顾问、天津三源文化艺术院院长等。
责编:张建玺、许壮楣
制作:五子书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