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感于杜甫草堂
文/刘忠

今年国庆节过后第三天,天空晴朗、艳阳高照。早上八点,弟弟开车带着我们一家人游览了天府之国成都的杜甫草堂。
在寸土寸金的祖国西南大都市成都,在高楼林立的一片森林草丛中,坐落着一座面积达三百亩的园子,这座美丽的园子就叫杜甫草堂,它位于成都市区西侧,它的花草树木和亭台楼阁,似乎要比旁边的精彩都市生活多了一份凝重和诗意。
闺女知道我的游览习惯,只要是自己愿意去的地方,总想有写作的冲动。于是一进景点大门,就给我租了一个自助语音导览器,这个导览器真还挺神奇,大小就像过去已淘汰的寻呼机。打开导览器,输入讲解编号,就会自动讲解那个编号的景点祥情。杜甫草堂共有二十七个游览景点,有草堂概况、柴门、茅屋景区、唐代遗址、大雅堂、万佛楼等,用导览器游览非常快捷方便。

杜甫草堂足足经历了将近一千三百年的时间,这座园子才从荒郊野岭的几间茅屋变成了今天这般模样。我们今天看到的草堂,其规格和布局大体来自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的重建。草堂有三道门,分别是正门、南门、北门。正门高悬着”草堂”两个鎏金大字,门侧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是雍正帝的弟弟果亲王允礼写的。
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避难成都时的居所。唐肃宗二年(759年)冬天,老杜为躲避“安史之乱”,携带家人由甘肃辗转来到成都。760年春天,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修建了茅屋居住。
杜甫(712-770年),原籍湖北襄阳,是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后世称为“诗史”,杜甫被誉为“诗圣”。
在整个草堂,杜甫的雕像有十尊左右,看上去都有一种沉郁、倦怠的感觉,他倦于仕途、倦于诗酒、倦于现状……
在草堂附近,茅屋旧址上镌刻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碑文,我顿时眼前一亮,多么熟悉的诗句!上高中时就学过这首诗,当时要求背诵。四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基本还能通篇背诵下来,于是有感而发!
据说,杜甫仅在茅屋安居了一年多,然而好景不长,就被狂暴的秋风刮破了茅屋。当时屋漏床湿,诗人彻夜难眠。这么“怒号”的风,自然会卷起茅屋顶上的几重茅草,由此而生的要求保障安定生活的强烈愿望。接着老杜又极力叙述狂风吹着

茅屋“渡江洒江郊”“挂罥长林梢”“飘转沉塘坳”的情景,极度紧张无奈。既显出秋风之大,茅草乱飞,又反映了老杜对苦心经营的茅屋遭受破坏而又无力挽救的悲痛之情。“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归来倚杖自叹息”,进一步描写了群童抱走茅草和自己万分无奈的心情。从自己主观感受写顽童的不良行为,体现了诗人对顽童抱走茅草进竹林的愤恨。因为没有这些茅草盖屋顶的话,一家人便失掉了遮风挡雨的地方。更叹茅屋难以修复,今后生活无着的窘态。
“俄顷风定云墨色”至“长夜沾湿何由彻”,写不久风停了,云层转为墨色,眼看一场秋雨又将来临,老杜内心沉重愁苦,可又无可奈何。“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写出了被子早已失去了保暖的作用,被小孩儿蹬得破烂不堪。正是屋漏偏遭连阴雨,家愁国恨一起涌上心头,怎能让人入眠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具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正是老杜具有这样伟大的思想情怀,那种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崇高境界,反映出了战乱的社会现实,浮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
假如老杜在天有灵,可以看看茅屋周边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华大地广厦何止千万间,您一定更会笑开颜!



刘忠,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农业银行作家协会会员、世界汉语文学杂志顾问、当代新文学作家协会理事、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在各级报刊、杂志及各大知名网站上发表作品若干,征文比赛屡有获奖。




